伽利略在科學發展史上所呈現的重大意義—實驗或理論?
dc.contributor | 姚 珩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余建鑫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5T02:11:54Z | |
dc.date.available | 2011-9-24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5T02:11:54Z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從哥白尼到克卜勒對天文學研究工作所達到的見解:天上各行星的運動,可以用簡單、均勻、對稱及和諧的數學方法來表述。伽利略同理認為:地面上的落體運動,應該也遵循某一數學的簡單模式。他拋棄亞里斯多德「目的論」的定性解釋,使用數學定量的方法,來分析物體下落是怎樣一個加速變化的過程。一開始他使用了錯誤的假設:速度增加與距離增加成比例。後來,經過一個內在的推理,他發現了這假設的矛盾,讓他重新思考落體現象應遵循的正確原理:速度與時間成比例,由這原理才使得他完成落體定律「距離與時間平方成比例」的數學論證。這樣的一個結果,是與他同時代的天才哲學家笛卡耳略所不能達到的;因為笛卡耳他機械論的哲學觀點,使他對落體現象的解釋方法被侷限。 從伽利略《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一書有關落體運動的討論可以清楚知道,他所使用的陳述方法是完全的數學推理及論證。在書中所說明的實驗是一個幾近理想的思想實驗,即使這實驗能完美地做出來,他的實驗價值也不是用來獲得他想得到的落體定律。他實驗的目的,只是為說服人的一種工具,對於不相信數學論證的結果是與現實相符的人,藉由實驗的驗證能使他們信服。因此,伽利略在科學發展史上所呈現的重大意義及貢獻,主要是在於他開創了一個新的科學方法,使用數學分析在自然運動的研究問題上,奠定了近代科學發展的基石。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物理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59141101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1411012%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2549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伽利略 | zh_TW |
dc.subject | 落體運動 | zh_TW |
dc.subject | 笛卡耳 | zh_TW |
dc.subject | 衝力 | zh_TW |
dc.subject | 比薩 | zh_TW |
dc.title | 伽利略在科學發展史上所呈現的重大意義—實驗或理論?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