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自在-觀世音菩薩繪畫創作研究
dc.contributor | 林昌德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杜淑芳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12-10T04:28:05Z | |
dc.date.available | 不公開 | |
dc.date.available | 2020-12-10T04:28:05Z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觀音菩薩法相的創作研究,以筆者對生命、生活的觀照與省思,為題材立意,運用毛筆、宣紙為媒材,在過程中如何恰當掌握觀音菩薩的造型,線條的應用與設色技法,呈現出觀音菩薩慈悲與自在的精神,為探究重點。再者對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傳播、觀音形象的淵源與演變、歷代觀音繪畫的風格特徵,個別畫家的觀音畫作等做探究,成為深化個人創作內涵的養分。全文架構共分為五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選擇觀音法相為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對研究範圍與方法,做論述及說明。 第二章:觀音的形象與信仰傳播,針對觀音名稱、中國觀音信仰的傳播、觀音的形象來源,做學理上的探究。 第三章:中國歷代觀音繪畫研究,研究歷朝以來的觀音繪畫特色及相關作品,主要將其分為四個時期,包括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兩宋時期,元明清時期。筆者使用宣紙為材料並用捲軸的形式呈現,因此所探討的觀音畫作以文人士子及宮廷畫家為主,未將石窟、寺廟壁畫納入此次研究範圍之內。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探討,敘述個人創作過程及思想內涵,並對每幅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念,創作的形式內容做說明。 第五章:結論部分,總結此次創作實踐與研究之心得與感想,並提出對未來的期許。 關鍵字:慈悲、自在、觀世音、菩薩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美術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59560311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5603117%2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5152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慈悲 | zh_TW |
dc.subject | 自在 | zh_TW |
dc.subject | 觀世音 | zh_TW |
dc.subject | 菩薩 | zh_TW |
dc.title | 慈悲與自在-觀世音菩薩繪畫創作研究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