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臺灣綠茶產業之研究(1948-2005)
Abstract
臺灣自1860年代以來,即以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寫下外銷上的第一章。進入日治時代後, 1901年出現疑為日本綠茶轉口臺灣輸出中國之記錄。1904年,為滿足在臺日人慣飲綠茶的需求,於今苗栗縣三義進行綠茶製造講習,是為臺灣綠茶製造的正式開始。這段時期的臺灣綠茶屬於日本式煎茶(sencya)。1930年代,臺灣因應滿州市場需求,引進製造大方茶與毛峰茶技術,生產這兩種茶類銷往滿州。
1948年,英商協和洋行與上海商人唐季珊等人引進中國炒菁技術,來台生產眉茶(Mee Tea)、珠茶(Gunpowder Tea)外銷北非摩洛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為了有利外銷,臺灣業者先後成立中華綠茶聯合公司、合群茶業公司……等聯合公司。其後因政府取消鼓勵、中國綠茶低價競爭、臺灣與北非諸國無邦交關係等因素,外銷量縮減,臺灣炒菁綠茶外銷輝煌時代,走進歷史。
1960年代,日本煎茶產量不足以供應消費市場,遂有日本業者與臺灣業者引進日本煎茶製造技術與機械在臺生產煎茶。1962年試銷煎茶10噸,至1973年竟高達12,000多噸,煎茶工廠也高達上百家。其後日本國內綠茶價格上漲、對烏龍茶需求增加,臺灣煎茶外銷便逐漸走下坡。
內銷綠茶方面,臺灣有始自清代採實生繁殖近似眉茶製法的屏東滿州港口茶;為滿足1949年隨國民黨來臺的官民喝慣中國炒菁綠茶需求,臺北縣三峽開始以青心柑仔種仿製龍井茶與碧螺春茶,成為內銷綠茶重要產地;外銷時代沒落後,桃竹苗一帶茶區仍以機械生產低價綠茶,焙熟後做為廉價烏龍茶運用;近年來,花東地區採摘經小綠葉蟬吸食之茶菁,製成「蜜香綠茶」販售,以近似蜜香的「蜒仔味」為其獨特風格,臺灣綠茶於焉再添新品。
Description
Keywords
戰後臺灣茶業, 臺灣綠茶, 三峽綠茶, 港口茶, 蜜香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