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區有機蔬菜農場的經營型態

Abstract

農業活動深受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區域上多樣化的發展特色,但是在現代生產技術及交通運輸不斷地改善之下,自然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力不斷地縮減。 然而在整體社會經濟環境變遷的影響之下,臺灣地區的農業活動面臨了農村勞力外流、人口老化所造成人力不足及地價上漲的問題,使農民們在經營過程中必須承受極大的壓力才能使其農業的經營能夠獲得僅能糊口的利潤。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追求更高的市場價格,勢必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及農產品的外觀品質,因此在栽種過程中便投入大量的農藥、化學肥料及生長激素,造成了害蟲抗藥性、土壤酸化、養分降低造成植株不健康的問題,農民為了解決眼前所見的問題,只好再加重農藥、化學肥料、生長激素的用量,最後在如此惡性循環之下,環境污染及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問題也產生了,農藥殘留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更直接影響到全民的健康。 因此,民國八十年代起,臺灣的學界及農村開始有人倡導有機農業的觀念,在八十六年時第一批經由農業改良場驗證合格的有機蔬菜農場於桃園地區即有四戶,至今,桃園地區的有機蔬菜農場蓬勃發展,已有三十四戶之多,在全臺灣各縣市中占有最大的比例。因此本文以傳統農業地理學的概念作為基礎,以現代農業地理學「食物供應體系(food supply system)」中的「農業食物鏈(agro-food chain)」的概念作為研究主軸,以有機農業中佔有重有地位的有機蔬菜為研究對象,選擇有機蔬菜農場數量最多的桃園地區做為研究區域探討該地區有機蔬菜農場的經營型態。 經由研究之後,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由於桃園地區大部分的土壤為紅土,氣候特徵和全臺灣一樣高溫多雨,所以土壤肥力及病蟲害問題是農民面臨最大的挑戰,但一般農戶皆採用化學藥劑來解決農作問題,桃園地區這四戶有機蔬菜農民皆會積極參與各地公部門、學術單位或民間組織所舉辦的有機相關課程或是研討會。其後,再不斷摸索,將自己的耕作經驗與專家學者所提供的知識相互融合,產生一套最適合自己土地的有機栽培方式。 在水平的產銷經營型態方面,有機蔬菜農場投入相當多的心血投入田間管理,因為不得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及生長激素,因此必須嚴守適地適種的原則,從整地翻土、育種、除草、病蟲害防治、灌溉、採收以至於產品的包裝及銷售管道的擴展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 在垂直的產銷經營型態方面,桃園地區有機蔬菜農場在與技術輔導單位、學術單位、驗證單位、種苗(子)行、農業機械廠商、有機肥料廠商、設施搭設廠商等已結合成一複雜的網絡,而且在交通便利、資訊流通、物流發達的時代,農場可因需求或成本的考量改變其合作的對象,而這些合作對象的分布也不再局限於鄰近地區,而是擴及全省甚至海外地區。 從桃園地區有機蔬菜農場的經營型態可看出此種耕作方式的特色是一種較為遵從自然、順應天理、與環境和諧共處,但又不拒絕科學、又可兼顧大眾健康的耕作方式。因此,有機農法無形之中可以提升農民的尊嚴,而且其在運銷過程中不易被剝削,是最值得推廣的栽培方式。雖然目前有機蔬菜農場在經營上仍有需要面對的困境所在,但只要農民之間屏棄自我本位,以其既有的競爭優勢透過與同業或與異業聯盟,藉由合作擴大經營規模,其困境是可以獲得解決的。 臺灣政府從2002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農村經濟受到不小的衝擊,加上臺灣的經濟發展一直以工商業為主力,使總產值僅占全國總產值微乎其微的農業被視為沒落的產業。事實上,農業與人類、社會、國家的相依程度或是重要性,是絕對無法用產值高低的大小來衡量,因此在工商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應該也要顧及農業的發展;同時農業本身亦應調整各項結構,就生產、數量、品質、規格、通路等來配合市場的需求及提升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然而,臺灣只有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的大小,環境不容許再繼續遭受破壞,比起一般農業,有機農業是一種對天、對地、對人最為尊重的耕作方式,可為臺灣未來農業發展模式所追求的目標。

Description

Keywords

有機蔬菜, 有機農業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