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沃頓中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6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在中提琴音樂的發展史上,直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為傑出的中提琴演奏家出現,才有作曲家為中提琴獨奏而提獻創作,例如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亨德密特(P. Hindemith, 1895-1963)、沃頓(W. Walton,1902-1983)等人的中提琴協奏曲,甚至被稱為中提琴的三大協奏曲。然而在此之前,有超過一世紀的時光,中提琴不過是在管絃樂團或室內樂中擔任必備的和聲角色,很少作曲家有足夠的勇氣,將中提琴視為獨奏樂器創作;實際上,雖然身為提琴家族的一份子,中提琴特殊有如充滿鼻音的音色,與小提琴音色中具穿透力的甜美度或大提琴音色的渾厚度相比,自然顯得有些瘖啞與朦朧,所以長久以來處於陪襯的地位,不過,也因此彰顯出中提琴自己獨特的個性。
沃頓的中提琴協奏曲正是繼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史塔密茲(Carl Stamitz, 1745-1801)之後,讓消聲匿跡了超過一世紀的中提琴協奏曲再度大鳴大放的先鋒傑作,也是中提琴演奏史上新的里程碑。此首協奏曲使中提琴能夠展現寬廣的音域,深度的歌唱性以及燦爛的技巧,在節奏、和聲、調性、曲式、創作手法等方面,都比以往的協奏曲更具變化性,讓往後的作曲家們由此展開了更寬闊的中提琴協奏曲創作空間。
筆者對沃頓中提琴協奏曲的初識,是從第二樂章開始,當下即相當喜歡其機智詼諧的曲風,進而一窺全曲的風貌,更是對其深情內斂的旋律深深著迷,適逢此次論文撰寫的機會,筆者將從沃頓的生平與創作風格開始介紹,並舉例說明沃頓如何在本曲中,突破以往的獨奏技巧與情感層面,開闢往後中提琴協奏曲發展的前景,以突顯本曲在中提琴協奏曲發展史上的地位。接著分析介紹曲式的架構、段落、和聲、調性等,進而以中提琴演奏者的立場,詳論本曲演奏之詮釋;此外,筆者另闢一章探討本曲中特殊獨奏技巧之特色與練習方法,希望透過對本傑出作品的研究,能加深中提琴同好對本曲的認識,也期望透過本曲,使更多人欣賞中提琴音樂之美。
Description
Keywords
威廉沃頓, 中提琴協奏曲, 中提琴獨奏技巧, William Walton, Viola Concerto, Viola solo s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