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9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因接觸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Night’s Dream )劇本,孟德爾頌於1826年創作了《仲夏夜之夢》序曲( 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21 );這是一首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 Concert overture )。十七年之後,當孟德爾頌擔任普魯士皇家劇院之作曲家時,為了配合劇作家提克( 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 )導演的《仲夏夜之夢》戲劇,再度提筆譜寫了《仲夏夜之夢》劇樂( 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61 ),共計有十三首樂曲;因之,完整的《仲夏夜之夢》劇樂,包含序曲總共有十四首樂曲。 然而,《仲夏夜之夢》序曲本身雖蘊含著標題性動機及描述性內容,反映著出作曲家的戲劇理解與思維;但是,此序曲音樂本身所傳達的戲劇意涵並不夠具體,也因此引發各方學者諸多不同的說法及討論。事實上,孟德爾頌透過序曲僅僅呈現了《仲夏夜之夢》的戲劇氛圍,並未直接以音樂對劇情進行勾勒描繪;唯有在十七年後,也就是1843年所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劇樂中,序曲中的音樂動機才真正地配合劇情,落實其戲劇意涵! 《歷史與現代之音樂》(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係以「話劇劇場中使用的音樂」解釋劇樂( Schauspielmusik ),泛指伴隨著話劇戲劇演出之音樂。《新葛夫音樂辭典》則是使用 incidental music 一詞指涉,並將其解釋「為一部戲劇製作譜寫的音樂,在製作裡,音樂並非主導元素,因此,它與製作的關係是附帶的」。 由此可見,劇樂在戲劇演出中,向來被視為是「非主導元素」或「附帶」的;這種他律性質,應是劇樂向來不被音樂界所重視、甚少作曲家會主動選擇劇樂進行創作,以及劇樂藝術價值亦難以提升的主因。即便如此,1843年孟德爾頌接受威廉四世的委任,為《仲夏夜之夢》戲劇的演出進行劇樂之創作,譜寫出《仲夏夜之夢》全本劇樂,仍舊以其卓越的音樂技巧及作曲手法,力求在有限的表現空間裡,將劇樂進行最極致的發展、豐富演出時的戲劇效果。孟德爾頌卓越優異的作曲本能以及豐厚的文學素養,將《仲夏夜之夢》劇樂的藝術成就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境界,成為「十九世紀德國劇樂的典範」。 除了羅基敏〈由劇樂論音樂之藝術特質 ─ 以麥耶貝爾之《斯楚恩塞》為例〉、〈這個旋律中國嗎?─ 韋伯《杜蘭朵》劇樂之論戰〉兩篇文章外,台灣目前尚未有學者對戲劇音樂或者電影音樂作系統化的分析及專門性、學術性的研究及探討。劇樂問題在戲劇界、音樂學界、甚至是電影界都鮮為人知、乏人問津,甚至沒有相關的論文與參考資料出版,因此,呈現出一個極待開發的景況。 為了得知《仲夏夜之夢》劇樂與戲劇、序曲間的相互關係,筆者嘗試先由後來寫作的劇樂中,進行各曲的音樂分析;並且對照劇本,試圖發現音樂與戲劇意涵間的關聯性,最後,再返回序曲中印證相關音樂元素對應的戲劇意義。 在第二章第一節中,筆者將簡略地回顧德國文學中浪漫主義的發展,以及莎士比亞劇本德譯與出版的情況,以便了解當時文學對於音樂的影響。第二章第二節中,則將討論身兼德譯版莎士比亞全集的總編輯,以及1843年《仲夏夜之夢》戲劇導演的提克( Ludwig Tieck, 1773-1853 ),觀察他對於莎士比亞作品在德國推行的付出與貢獻。第二章第三節則是討論孟德爾頌分別創作《仲夏夜之夢》序曲與劇樂之創作過程。 第三章則先概述《仲夏夜之夢》之戲劇音樂分配,並且以一節一曲的方式,逐一對劇樂中各曲進行詳細的分析;並在第三章的最後,於第十四節對序曲進行分析。 在第四章第一節中,比對莎士比亞劇本中的音樂需求以及孟德爾頌的劇樂創作,觀察孟德爾頌如何形塑劇樂。第四章第二節則是針對Melodram進行討論,並檢視劇樂中使用Melodram的時機與方式。第四章第三節則對於劇樂中所使用的特殊和聲進行探討,以此觀察作曲家運用和聲創造特殊戲劇效果之手法。

Description

Keywords

孟德爾頌, 仲夏夜之夢, 劇樂, Ein Sommernachtstraum, Incidental Music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