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有無規律運動男性老年人平衡能力與步態之比較研究
    (2010) 張佳佳; Chia-Chia Chang
    目的:比較有無規律運動男性老年人平衡能力與步態之差異,並探討平衡能力與步態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招募60位65-75歲男性老年人,分成規律運動組30人與無規律運動組30人,分別接受平衡能力與走路步態之測驗,平衡能力以測力板測量開眼雙腳站立、閉眼雙腳站立、開眼單腳站立與閉眼單腳站立四項測驗;步態則以智慧型能量消耗與活動紀錄器 (Intelligent Device fo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Activity, IDEEA)監測100公尺正常速度與最快速度走步態參數之表現。統計方法以獨立樣本t-test考驗兩組於平衡能力與步態間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平衡能力與步態的相關性,顯著水準為α< .05。結果:規律運動組四項平衡能力測驗的壓力中心 (COP) 軌跡移動總距離均顯著小於無規律運動組 (p < .05);步態方面,兩組於正常速度走步態參數皆無顯著差異 (p > .05),而在最快速度走方面,兩組於完成時間、雙腳支撐期、站立期百分比與雙腳支撐期百分比達顯著差異 (p < .05)之外,其他步態參數皆無顯著差異 (p > .05);平衡能力與步態間,無論正常速度或最快速度走與平衡能力方面均無顯著相關 (p > .05)。結論:本研究結果指出規律運動有助於老年男性之平衡和步態表現;同時,老年男性之平衡能力與行走100公尺的步態表現並無相關性。
  • Item
    有無規律步行運動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
    (2009) 張晉嘉; Chin-chia Chang
    目的: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方法,比較有無規律步行運動對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睡眠品質之差異,並考驗「三日身體活動回憶記錄表」(3-d PAR)與「三軸向身體活動量測量器」(RT3 Tri-axial;RT3)所得身體活動量之相關性,且探討RT3與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之相關。方法:本研究徵招66位老年人(年齡65歲以上)並分為規律步行組(n=34)和控制組(n=32),規律步行定義為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並持續六個月以上之步行。身體活動量以3-d PAR與RT3量測、睡眠品質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為調查工具。所有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與皮爾遜績差相關進行分析。結果:以RT3測得之規律步行組的身體活動量(29.25 kcal/kg/day)顯著高於無規律步行組(26.95 kcal/kg/day)(p< .05),以3-d PAR測量之規律步行組的身體活動量(42.87 kcal/kg/day)顯著高於無規律步行組老年人(35.31 kcal/kg/day)(p< .05)。3-d PAR與RT3所測得之身體活動量呈顯著正相關(r=.486, p< .05),且3-d PAR結果顯著高於「RT3 Tri-axial」(p< .05);老年人睡眠品質平均得分為8.05分,而規律步行組的睡眠品質(PSQI=4.18)顯著優於無規律步行組(PSQI=12.16)(p< .05);另外,RT3之身體活動量與睡眠品質總分呈顯著負相關(r=-.354, p< .01),睡眠品質總分與睡眠品質各構成要素則呈顯著正相關(p< .01)。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規律步行之老年人具有較佳的身體活動量和睡眠品質;而3-d PAR與RT3所測得之身體活動量具高度相關,但3-d PAR有高估身體活動量的現象。
  • Item
    花蓮縣衛生所福氣站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研究
    (2011) 王宏正
    目的:探討花蓮縣衛生所福氣站的老年人平衡能力及功能性體適能力對平衡能表現之影響。方法:藉由花蓮縣衛生所福氣站68位老年人並利用一組測力板裝置,讓受試者站立於力板上,分別操作雙腳及單腳等六個動作,並做各項功能性體適能測試,利用皮爾森積差比較各項功能性體適能間相關性,並以迴歸分析預測功能性體適能是否為各種平衡姿勢的預測因子。結果:各項功能性體適能相互間分析結果顯示在坐椅體前彎與三十秒座椅起立、起立八英呎走、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三十秒座椅起立與右腳下肢肌力、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右腳下肢肌力與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落棒右手測驗與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起立八英呎走與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另外各種不同站立姿勢中,閉眼雙腳平行站立與三十秒座椅起立、起立八英呎走、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睜眼雙腳平行站立與左手落棒、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閉眼雙腳前後站立與左右腳下肢肌力、起立八英呎走成正相關。睜眼雙腳前後站立與三十秒座椅起立、右腳下肢肌力呈正相關。睜眼單腳站立與右手落棒、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 在迴歸預測方面,三十秒座椅起立為閉眼雙腳、睜眼雙腳站立預測因子。功能性前伸為睜眼雙腳及睜眼單腳預測因子。左右腳下肢肌力為睜眼期前後站立的預測因子。另右腳下肢肌力為閉眼雙腳前後站立預測因子。結論:老年人平衡能力衰退雖然有眾多因素,除生理自然老化外,仍然與身體適能有關。研究結果看來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相互間及不同站立姿勢平衡面積有一定相關存在,且功能性體適能許多項目也能成為不同站立姿勢平衡面積的預測因子,故研究指出增加老年人活動及強化下肢訓練有助於平衡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