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應用自我決定理論
    (2007) 蔡銘仁; Min-jen Tsai
    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 - 應用自我決定理論 摘 要 目的:以Deci and Ryan (1985)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並結合行為改變階段為研究架構,探討九年級學生體育課參與的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方法:以502名來自臺北市五所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心理因素量表、動機型態量表、身體活動問卷及行為結果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績差相關、卡方、逐步迴歸、線性迴歸及徑路分析進行分析。結果:(一)有效問卷共363份,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15.08 ± 0.36歲 (男176名,女187名),23.3%的研究對象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男生規律運動的比例高於女生;74.1%的研究對象知覺學測壓力,女生知覺學測壓力比例高於男生;(二)知覺心理因素與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呈顯著正相關;(三)動機自我決定程度與正向行為結果呈顯著正相關;與負向行為結果呈顯著負相關;(四)行為改變階段後期者其體育課動機自我決定程度顯著高於處於前期者;(五)心理因素滿足程度是動機自我決定程度的顯著預測因子;(六)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可以有效預測行為結果;(七)心理因素滿足程度可透過動機影響行為結果。建議:(一)體育課程實施時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強調個別的進步與努力而不作同儕能力的比較,並且重視學生之間的同儕互動以利引發高度的身體活動參與動機,引發學生身體活動的參與;(二)應用自我決定理論針對不同情境與族群做進一步的比較與探討。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體育課、改變階段、身體活動、動機
  • Item
    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知覺教練交易領導、轉型領導與選手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
    (2011) 葛晶珮; Ko, Ching-Pei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排球教練交易領導、轉型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動機之情形,以參加99學年度排球聯賽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普查,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508份,根據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程度高低依序為:「例外管理」、「激勵鼓舞」、「智能啟發」、「個別關懷」、「建立願景」、「魅力影響」、「後效酬賞」。 二、高中女子排球選手之運動動機型態高低依序為:「內在動機」、「認同調節」、「內射調節」、「無動機」、「外在調節」。 三、競賽水準較高的選手比競賽水準較低的選手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建立願景」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知。 四、競賽水準較低的選手比競賽水準較高的選手在知覺到較多「魅力影響」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認知。 五、訓練次數較多的選手比訓練次數較少者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知。 六、訓練次數較少的選手比訓練次數較少者知覺到較多「魅力影響」、「激勵鼓舞」、「啟發才智」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認知。 七、球齡5年以上的選手比不滿3年的選手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建立願景」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外在調節」、「內射調節」、「認同調節」以及「內在動機」認知。 八、經典型相關分析後,顯示「個別關懷」領導行為與選手「無動機」有典型相關存在,「例外管理」領導行為與選手「外在調節」動機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
  • Item
    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選手幸福感的關係: 探討心理彈性的調節效果
    (2016) 張文馨; Chang, Wen Hsin
    隨著正向心理學的思潮,許多運動心理學者在追求運動員表現同時也開始關心運動員的幸福感,認為運動員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中才能向卓越表現邁進。目前心理彈性理論為了解個體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因此,本研究一為驗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信度與效度的考驗,以利後續研究檢驗其理論。除此之外,過去研究大部分僅單從人格或是環境因素探討運動選手幸福感的成因,缺乏了互動論的觀點。因此,本研究二之目的為探討在運動情境中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對選手幸福感關係,並檢驗心理彈性此一般性的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欲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一結果驗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有良好的因素效度、大學生與運動員的測量不變性與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研究二則驗證心理彈性對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運動倦怠關係有調節效果,研究結果發現,高心理彈性選手比低心理彈性選手更擴張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削弱運動倦怠的效果。說明選手在相同自主支持的環境中,會因為心理彈性程度的個別差異在運動倦怠的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對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間沒有調節效果,此研究結果不符研究假設。整體而言,透過本研究可深化心理彈性理論的外在效度並對心理彈性的範疇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亦根據研究發現提供實務上的建議。
  • Item
    沒有盡頭的道路:大專運動績優學生無動機之研究
    (2015) 江蓓欣; Chiang, Pei-Hsin
    目的:探討大專運動績優學生參與運動之動機脈絡與造成其無動機之原因。方法:首先為篩選無動機大專運動績優學生,以問卷測量法實施,並對篩選出之無動機大專運動績優學生進行訪談,目的為了解其動機脈絡和造成無動機的原因。訪談資料謄為逐字稿後進行編碼,將資料以現象學的觀點進行主題分析法的分析。結果:在無動機大專運動績優學生的動機歷程中發現,經濟酬賞與升學酬賞是造成無動機的動態因素;高中階段過度訓練與無動機大專運動績優學生在大學階段的被動參與是造成其無動機的原因。在參與者進入大學階段後的參與經驗中發現影響無動機的因素有選拔不公平與失利、身體能力下滑、運動傷害、教練不信任、家人不認同、低價值信念、主觀專項運動的特徵、學業衝突與生涯發展,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實際應用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