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學生在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體育課中多元智能表現之探究
    (2019) 林育圻; Lin, Yu-Chi
    本研究旨在透過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於國小五年級學生之體育課進行教學,了解學生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學習過程中,其多元智能的表現情形,以及影響其多元智能之因素。本研究參與對象為臺北市某國民小學五年級15位學生,進行十週共20節課之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課程,透過觀察、半結構式訪談、學生學習單等蒐集資料,將所獲得之相關質性資料,根據紮根理論之開放性編碼加以分解、檢視、比較、概念化 及歸類,接著進行文件分析,根據內容相互比對,尋找出相關性內容。依據研究結果所得之結論如下: 一、學生不僅能發展人際、內省和身體動覺三種智能,在經過體育教師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應用及器材的使用,其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和自然觀察者智能也都擁有表現的機會。 二、課程設計、師生互動、小組學習及學生的特質是影響學生人際及內省智能的因素,而身體動覺智能,則是課程設計、小組學習和學生的特質對學生來說影響最大。其中,人際、內省及身體動覺智三者皆容易受到學生本身的心情,而產生行為或自我看法的變化。
  • Item
    建構主義應用在高中武術教學之研究
    (2007) 施登堯; Shy Deng Yau
    建構主義應用在高中武術教學之研究 日期:96年1月 研究生:施登堯 指導教授:許義雄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建構取向的武術教學中,學習者建構武術動作技能的歷程與結果。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以台北市一所公立高中,男性體育老師兩位及三年級一班(男19名,女7名)與一年級四個班級中自願參與研究學生(男11名,女12名),各組參與四次的建構取向教學課程。該課程採取自由共創的學習環境,提供討論、對話、觀摩分享、動作技能練習等教學活動設計;並實施五步拳動作技能測驗,記錄測驗結果。研究資料的蒐集還包括:教學實驗的參與觀察、錄影,教學過程的對話錄音,分組訪談學習者。以上資料分別寫成札記、錄音逐字謄稿等文本。資料的處理方式以紮根理論的編碼程序方式進行編碼分析,使用之編碼策略為資料之顯微檢驗、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及歷程編碼。並與動作技能測驗結果進行分析詮釋。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從研究的結果得知,建構取向的武術教學應將學習者安置在自主共創的學習情境下,在討論、對話與動作技能練習的互動學習中,建構武術的動作技能與知識。(二)、本研究指出武術動作技能的建構歷程共分成五個階段,分別是探索解讀期、動作完成期、調整精鍊期、動作固定期、詮釋創造期等五個階段。所建構的學習內容五步拳,從動作技能測驗中發現學習者能完整表現五步拳之動作技能。(三)、本研究發現,影響學習者的建構行為要素為:學習者自主性、解讀拳譜、小組討論、合作對話、觀摩分享、動作技能練習與共創學習的情境脈絡。(四)、透過解讀拳譜的學習方式,除了動作技能的認知概念學習之外,能使身體在操作動作概念時內化文字意義,即文字理解具有身體性。學習者要學會動作技能且能把動作技能成為他的運動習慣的一部份,需要文字概念意義與動作概念意義被整個身體所接受與融入身體。 關鍵詞:建構主義、建構取向教學、武術動作技能、質性研究、紮根理論
  • Item
    國中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健體領域課程改革之探討
    (2012) 王淑儀; Shu-I W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中健體領域體育教學現場的情況為何,而其轉變情況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理念。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蒐集資料,依紮根理論開放編碼原則進行資料之編碼,並歸納出相關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在教學現場轉變的現象有:在配套與法令的影響下,體育課不正常教學的情況已有所改善;體育教學不再強調以運動技能為主要目的,亦能兼顧認知與情意部分;體育教師已嘗試運用多元的教材、教法與教學模式發展能力本位教學。二、在教學現場轉變的現象是否符合教改期望:1.符合期望部分:有體育教師已開始以能力本位教學為教學理念進行課程設計;體育教師對教材的選擇已逐漸多樣化;體育教師能以九年一貫課程多元評量的目的實施評量,以瞭解學生習得能力之情形。2.未能符合部分:有教學方法轉趨樂趣化與多元化,然課程統整教學有待落實;體育教學的正常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較大的正向轉變,然課綱內涵的落實有待加強。本研究建議可藉由相關法令的約束與配套措施的影響,持續引導體育教師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後續研究可針對體育教師的教學進行實際觀察記錄,以評估教育改革的成效與落實情況,並瞭解背後阻礙體育教師改變的因素。
  • Item
    正念為本的介入對優秀運動員低潮的影響
    (2017) 陳美綺; Chen, Mei-Chi
    本研究目的為探索優秀運動員的運動低潮歷程、走過低潮的成長,並發展一套以正念為本的心理介入策略,評估其對協助運動員度過低潮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進行,第一個研究將依據紮根理論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方式,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探索優秀運動員的運動低潮經驗、歷程、因應方式與走過低潮的成長。第二個研究擬根據研究一的發現與正念為本介入文獻的整理,設計一套以正念為本協助運動員度過低潮的心理介入並評估其有效性。結合詮釋現象學的分析方法與單一受試者A-B-A研究設計,以介入前後的質性訪談、參與者的運動低潮介入反思記錄、加上問卷與運動表現成績,探索此正念運動低潮心理介入策略如何影響處於低潮的運動員與其是否能有效地協助運動員走出低潮。針對7位運動員進行運動低潮訪談與1位高爾夫運動員進行正念運動低潮介入,結果發現運動低潮的形成包括五個面向:(一)高自我要求且防衛的人格特質、(二)不預期的優異成績表現、(三)對結果的過度重視、(四)缺乏如何有效提升表現的策略與(五)自我懷疑。受到特定人格特質與不預期的成功影響,運動員對運動結果過度重視,當缺乏具體改善表現方案,運動員開始產生自我懷疑,隨著時間的推演,運動員帶著對抗著自我懷疑而努力著,因而陷入負面表現漩渦中,呈現出孤立、無助的狀態,唯有當壓力狀態的解除,運動員的情緒慢慢回穩,才能重新聚焦於過程去努力,走出低潮。正念運動低潮介入對於運動表現、自我覺察、情緒調節與注意力控制皆有正面效果,對於自我接納與肯定具有介入效果,維持效果不顯著。運動員表示此介入課程協助自己提高覺察並能轉移注意力,不被情緒、想法影響,而這樣的能力藉由降低負面情緒與想法對自我的干擾,進而對於運動表現有幫助。本研究建構優秀運動員的運動低潮成因與樣貌,並發展有效的運動低潮介入策略,協助運動員更有效率地走出低潮,並從低潮中成長,在其運動領域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