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健康與具跌倒風險高齡者執行座椅起身與坐下的動作分析
    (2022) 林藝庭; Lin, Yi-Ting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為比較健康與具跌倒風險高齡者執行起立和坐下動作的策略差異,以及起立與坐下動作的下肢運動學、動力學與肌肉活化特徵差異。方法:招募10名健康與10名過去一年內具跌倒經歷之男性高齡者。使用8台Vicon紅外線攝影機(200 Hz)、2塊Kistler測力板(1000 Hz)與6顆Delsys無線肌電(2000 Hz)同步收集動作的生物力學參數。參與者在高度等同小腿長、深度等同大腿長一半的木箱上,執行起立和坐下動作各3次。計算動作過程的執行時間;軀幹、髖、膝、踝關節矢狀面活動度;髖、膝關節伸直力矩峰值;質心左右及前後總晃動範圍,以及下肢6條肌肉:臀大肌、股二頭肌、股外側肌、股直肌、股內側肌、外側腓腸肌的肌肉活化。統計方法以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組別分析,以及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動作的比較(α =.05)。結果:具跌倒風險高齡者在關節活動度、下肢力矩峰值、下肢肌肉活化以及質心左右晃動範圍皆顯著與健康高齡者有差異,並且起立和坐下動作在執行時間和上述參數皆有顯著差異。結論: 具跌倒風險高齡者在起立和坐下時,額狀面會有更多晃動,並採用屈曲更多軀幹、髖、膝關節,肌肉活化更高或週邊肌肉協同完成,以補償下肢力矩不足和身體的晃動。另外,起立和坐下不完全為單純相反方向的運動。
  • Item
    增強式肌力訓練對棒球選手上肢等速肌力與投擲表現之影響
    (2021) 林俊達; Lin, Chun-Ta
    研究目的:透過具安全性之上肢增強式肌力訓練機的訓練介入,以探討大專男子乙組棒球選手訓練效果及機轉。研究方法:主要訓練機構為具安全性之上肢增強式肌力訓練機,實驗參與者為23名大專男子乙組棒球選手,以前測球速為分組依據,隨機分配至增強式組(n=7)、傳統式組(n=8)及控制組(n=8),進行6週每週3次之訓練,並透過肌電系統(Noraxon Telemyo DTS)、等速肌力儀(Biodex Pro 4)及測速槍(JUGS GUN R2050),蒐集訓練前後的肌電活化、等速肌力及投擲表現。統計方法:以成對樣本t考驗,進行前後測肌電、等速肌力及球速之比較;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比較球速、肌電及等速肌力間之相關性,顯著水準訂為α= .05。研究結果:增強式組在前後測的投球速度有顯著提升(p< .05),傳統式組未顯著提升;投球作用肌肉活化方面,增強式組與傳統式組在前後測的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muscle)、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 muscle)、肱三頭肌(Triceps Brachii muscle)、三角肌(Deltoid muscle)、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 Muscle)的肌肉活化有顯著提升(p < .05);等速肌力方面,增強式組在前後測的最大峰值轉矩(Max Peak touque,MPT)、最大峰值轉矩/體重(Max Peak torque/ body weight,MPT/W)、總作功(Work)、平均動力(Power)與平均峰值轉矩(Average Peak touqu,PT)有顯著提升(p <.05);相關分析方面,球速與120°/s在傳統式組之平均峰值轉矩與增強式組之總作功有顯著相關(p <.05)。結論:研究結果顯示,增強式訓練可有效提升投球速度、投球動作肌力與等速肌力;未來上肢肌力上要有效益,以增強式訓練機構來做為提升肌力表現是一可行方式。
  • Item
    唐氏症者訊息處理時間變項及其練習效應之研究
    (2003) 許晉祿; Chin-lu Hsu
    本研究旨在探討唐氏症者與非唐氏症者按鍵提放工作的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 簡稱RT)、動作前反應時間(premotor reaction time, 簡稱PMT)、及動作反應時間(motor reaction time, 簡稱MOT)及其練習的效應。實驗參加者由10位唐氏症者(18.6士1.5歲)與10位非唐氏症者(16.3 ± 0.6歲)共20位中學生所組成。以Biovision(2000HZ)系統同部收集二頭肌肌電訊號與按鍵提放訊號。每位參與者施作3個區間、每個區間10次為試作。本研究的自變項為組別及練習區間,依變項則為RT、PMT、及MOT。所得資料以2(組別)´ 3(區間)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後者為重覆量數;並以最小顯著差異考驗(LSD)法進行事後比較。研究發現如下:(1)唐氏症者在反應時間、動作前反應時間、及動作反應時間皆比非唐氏症者來得遲緩;顯示唐氏症者由於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缺陷需較多時間作計劃執行,(2)唐氏症者與非唐氏症者在反應時間、動作前反應時間及動作反應時間皆有練習效應;顯示練習能使中樞及周邊活動的效率提昇。
  • Item
    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
    (2007) 蔡豐任; Tsai, Feng-Jen
    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 摘要 負重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Weight Training)是一種結合重量訓練可增進最大肌力及增強式訓練可提升動作速度的爆發力訓練法。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負荷下進行負重下蹲反彈跳(loaded counter-movement jump,簡稱LCMJ,典型的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訓練對爆發力、神經肌肉的徵召活化效果、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等神經力學參數的影響。 本研究以大專排球聯賽特優級優秀女子排球選手12人為受試對象(年齡:19.9±1.1歲,身高: 171.8±6.8公分,體重:64.83±6.03公斤)。本實驗先以Quattro Jump單軸測力板測量受試者下肢蹲舉的最大等長肌力,作為個別負荷強度的訂定依據,再隨機選擇不同負荷(最大等長肌力的0%, 10%, 20%, 30%, 40%),分別進行有、無反向動作的LCMJ與負重屈膝蹲跳(loaded squat jump,簡稱LSJ)動作測試,並利用測力板、位移計與Biovision肌電系統,同步收集受試者在史密斯訓練器進行LCMJ與LSJ動作的力量、位移與肌電訊號,再以 DasyLab與Acqknowledge軟體擷取相關的神經力學參數。肌電資料的收集包括股直肌、股外側肌、比目魚肌、腓外側肌、股二頭肌和脛骨前肌,肌電資料的分析是以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root mean square of EMG, 簡稱EMGrms)來評估運動單位的徵召量,而以中位數頻率(median frequency, 簡稱MDF)來評估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與類型。統計方法是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不同負荷與不同負重蹲跳動作對神經力學參數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負重增強式動作在力量與爆發力的輸出上具有力學上的優勢,LCMJ顯著優於LSJ,且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神經支配因素的優勢上則受負荷重量與動作速度的雙重影響而抵銷其肌肉活化程度,這導致LCMJ在各負荷間的作用肌向心EMGrms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在神經肌肉的活化效果上,LCMJ與LSJ之間的向心EMGrms皆無顯著差異,但因LCMJ向心速度快,其MDF均顯著高於LSJ,且LCMJ離心期的EMGrms隨負荷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可見,負重增強式動作的主要神經力學效應在於增加離心期運動單位的徵召量,並在向心期激發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 由本研究結果推論:負荷重量的大小是運動單位徵召量的主要決定因素,而運動單位激發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動作速度的快慢。因此,訓練過程必須兼顧強化運動單位徵召效果的重量負荷與強化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的速度負荷,兩者兼顧,以發揮最大的神經力學效應。而若以負重增強式動作來訓練肌力與爆發力,建議以漸增負荷至30%來訓練。 關鍵字:增強式訓練,增強式重量訓練,肌電圖,生物力學,神經力學。
  • Item
    優秀男女網球選手正、反拍搶打截擊之運動力學分析
    (2009) 趙曉雯; Hsiao-Wen Chao
    目的:比較臺灣優秀甲組男女子網球選手在網球正反拍搶打截擊動作時之運動學參數、牽張反射對搶打截擊表現的影響。針對競技運動特殊性來探討網球選手在正反拍搶打截擊的過程中是否因為適當的啟動時機而增加搶打截擊的成功率。方法:甲組全國排名前32強之男子(平均年齡21.00 ± 2.33歲,平均身高182.06 ± 2.73公分,平均體重74.62 ± 6.23公斤)及女子(平均年齡20.90 ± 2.10歲,平均身高169.12 ± 3.52公分,平均體重60.38 ± 5.73公斤)各8名慣用手皆為右手的網球選手參與本實驗,在室內體育館內黏貼製作網球場地,利用送球員及控球員來控制實驗過程中的球速及方向,並在實驗場區外以兩台FASTEC Inline的高速攝影機同步收集控球員及受試者2D的運動學資料,九台VICON三維動作捕捉系統同步收集受試者的全身3D運動學資料以及用DASYLab收集下肢肌電訊號,並收集正反拍各三次成功的數據取其平均值來進行分析,並將所有數據以相依樣本t-test考驗來進行正反拍參數之差異。 經資料處理分析後,本研究運動學參數經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男女子選手在正拍搶打截擊的成功率明顯高於反拍,但開跳步的啟動時機是沒有差異。 二、在搶打過程動量的來源以下肢為主,男子正拍在開跳步離心期的身體重心高度明顯高於反拍;女子反拍在動作腳跟著地的身體重心高度明顯高於正拍。在女子反拍在啟動腳跟著地及擊球的重心速度皆明顯快於正拍。搶打截擊必須縮短球拍與球接觸的時間,增加揮拍力量,雖然男女子在正反拍揮拍擊拍速度方面皆無顯著差異,但在反拍搶打回擊球的速度上是明顯高於正拍搶打。另外,在男子正拍搶打的動作反應時間明顯快於反拍。 經資料處理分析後,本研究肌電訊號經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一、在牽張反射動作上,在下蹲(離心)期時為了使肌肉能夠有較佳的儲存能量的效能,而花了比上跳(向心)期較多的時間,顯示開跳步動作可能具有利於瞬間能量轉換機制存在。 二、肌肉作用力的大小與預先準備啟動的方向有一致性的結果。
  • Item
    橢圓齒盤對公路自行車騎乘效率及下肢肌電訊號之影響
    (2012) 汪旖文; Wang, Yi-wen
    橢圓齒盤(non-circular chainring)是一項為了增進踩踏效率而發展出的產品,其原理是改進原本兩腿作圓周運動踩踏時,接近上下死點處雙腿輸出功率較小的缺點,利用減少踩踏週期中這兩處齒片切線點到中軸的半徑,增加扭矩、減少齒數,並讓上下死點附近的施力齒快速通過。同理,當雙腳前後死點時,踩踏力量最大時,此時橢圓齒盤增加前齒片的切線點到中軸的半徑,增加齒數,讓施力時連貫,以期踩踏時發揮最大功率。目的:比較受試者在使用一般圓形齒盤及橢圓齒盤時的攝氧量,以評估其工作效率。比較受試者在使用一般圓形齒盤及橢圓齒盤時的下肢肌群肌電訊號(股直肌、股二頭肌、脛前肌、腓腸肌)之活動情形。方法:以8位國內男性優秀公路自行車選手(年齡:24.50 ± 4.23歲;身高:172.67 ± 5.1公分;體重:67.50 ± 10.0公斤;最大攝氧量:67.14 ± 5.80 ml/kg/min),自行車齡3年以上,每週訓練時間20小時以上或週訓練量600公里以上,以平衡次序法使用一般齒盤或橢圓齒盤進行以無氧閾值(AT)為基準的三種強度(AT+ 10%、AT、AT- 20%)之騎乘,每種強度騎5分鐘,記錄其間的攝氧量及肌電訊號。結果:使用一般齒盤與橢圓齒盤在3種運動強度下之攝氧量並無顯著差異。在AT+ 10%強度下,股直肌在使用橢圓齒盤時的均方根肌電訊號顯著低於一般齒盤;在其餘強度時,股直肌、股二頭肌、脛前肌及腓腸肌在使用兩種不同齒盤時,肌電訊號皆無顯著差異。結論:橢圓齒盤無法提升專業自行車手進行次最大運動強度測驗時的運動經濟性。肌電訊號部分,於強度AT+ 10%下,使用橢圓齒盤時股直肌肌肉活化程度較小,表示較省力。但是無法減少其餘肌肉的肌肉活化程度,無法達到省力的效果。
  • Item
    下背肌疲勞對籃球跳投表現與著地負荷之影響
    (2014) 郭文杰; Kuo, Wen-Chieh
    籃球選手在比賽中常執行大量跳躍動作,造成下肢承受大量負荷而有受傷風險。而核心肌群具有對軀幹平衡的控制力,能在跳躍時維持身體完成動作技能,並控制身體穩定落地,以降低下肢在落地時的不穩定負荷。目的:下背肌群疲勞對下蹲跳躍與兩步跳投的跳躍表現與著地負荷的影響。方法:健康的大專一般男子組選手12名,年齡22.83歲,身高177.96cm,體重74.48kg。使用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測力板與表面肌電系統收集資料。比較受試者進行下蹲跳和兩步跳投時下背肌群與下肢肌群活動的關連性。收集前測資料包括命中率、矢狀面運動學參數、下肢動力學參數、肌電圖資料等後,再介入下背肌群訓練約5分鐘,並立即收取後測,比較下背肌群疲勞前後之影響。統計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下背肌群疲勞後,投籃命中率由72.5%下降到59.2%,膝關節下蹲角度減少使質心最低位置提高。下蹲跳落地時股二頭肌活化下降,兩步跳投落地時墊步腳負荷比例增加4.6%。結論:下背肌疲勞後,選手投籃命中率下降;著地時的型態改變,造成墊步腳負荷加大,且股二頭肌活化程度下降。選手可以加強核心肌群的能力,以增加運動表現的穩定及降低傷害發生的風險。
  • Item
    不同咖啡因增補劑量對運動誘發肌肉損傷後之肌力表現與肌肉酸痛的影響
    (2015) 陳厚諭; Chen, Hou-Yu
    目的︰探討離心運動誘發肌肉損傷 (EIMD) 後,增補不同劑量之咖啡因對肌肉力量(MVIC)、疲勞 (Tlim) 及肌肉酸痛 (DOMS) 的效應。方法:招募45位男性大學持拍類運動員,採雙盲、安慰劑控制及獨立樣本之設計,依前測之肘屈肌MVIC將受試者隨機分派至安慰劑組 (15名;年齡:22.33 ± 2.09歲) 、低劑量組 (15名;4 mg/kg;年齡:22.46 ± 3.11歲) 及高劑量組 (15位;8mg/kg;年齡:22.60 ± 2.09歲) 。所有受試者先以60下最大等速 (90°s-1) 肘屈肌離心收縮誘發肌肉損傷,接著在EIMD後24與48小時連續2天進行增補,並在增補前及增補後各進行1次肌力測試 {包含肘屈肌MVIC、最大肌電圖訊號 (EMGmax) 及肘屈肌Tlim},以評估咖啡因對EIMD所引起之肌力流失的效應,同時在肌力測量後並立即進行DOMS指數的收集。另外,在每次肌力測量前、增補後及運動後採血分析血液生化指標 (鉀離子、鈣離子、肌酸激酶、睪固酮、皮質醇) 。統計方法以體重及增補前各依變項數值為共變數,採混合設計2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所有指標在組別因子及時間因子之交互作用皆未達顯著 (p >.05) 。在組別因子主要效果中,低劑量組之MVIC (0.66 ± 0.20 Nm/kg) 及EMGmax (1207.87 ± 450.98 μV) 皆顯著優於安慰劑組 (MVIC: 0.64 ± 0.15 Nm/kg;EMG: 1051.23 ± 483.48 μV) 與高劑量組 (MVIC: 0.64 ± 0.21 Nm/kg;EMG: 893.76 ± 399.38 μV) ;安慰劑組之DOMS (63.83 ± 18.69 mm) 分別顯著高於高劑量組 (58.33 ± 24.75 mm) 與低劑量組 (43.33 ± 21.10 mm) (p<.05) ;高劑量組之Tlim (95.03 ± 50.42 秒) 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Tlim: 76.43 ± 16.17 秒) (p <.05) ;高劑量組之鉀離子 (3.69 ± 0.60 mmol/L) 及鈣離子 (10.01 ± 0.27 mg/dL) 濃度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鉀離子:4.24 ± 0.65 mmol/L;鈣離子:9.72 ± 0.19 mg/dL) (p <.05);高劑量組增補後及運動後之T/C ratio (0.025 ± 0.010;0.024 ± 0.015) 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0.034 ± 0.003;0.036 ± 0.010) (p <.05)。結論:每公斤體重4與8毫克的咖啡因增補劑量在EIMD期間對肌力表現恢復及DOMS的減緩並無劑量反應的關係存在。同時低劑量咖啡因增補可有效減緩DOMS並提升運動單位的招募,對促進MVIC的效果較具優勢;高劑量咖啡因則對肌耐力表現Tlim的促進較具優勢,可能原因為增補後Ca++的釋放並減緩血液K+濃度而有利於減緩肌肉疲勞有關。
  • Item
    健康族群在不同弓箭步的下肢肌肉共同收縮特徵
    (2018) 戴詠璇; Dai, Yong-Xuan
    弓箭步動作被廣泛的運用於增強股四頭肌與腿後肌的力量,並有助於促進肌肉共同活化,共同活化可以增強肌肉在執行動作時的功能,且可以用來評估關節的穩定性,因此,了解股四頭肌和腿後肌的活化狀態,能有益於預防膝關節損傷和運動的穩定。本研究目的為比較三種弓箭步肌肉活化狀態、共同收縮模式及關節力矩,從中找出三種動作的生物力學特徵。實驗招募12名健康大專男性 (年齡20.7 ± 1.4歲,身高174.6 ± 3.9公分,體重68.8 ± 8.5公斤)、10台Vicon紅外線攝影機 (200Hz)、Kistler測力板2塊 (1000Hz)、5個Delsys肌電電極 (1000Hz)。肌電電極黏貼於慣用腳的股直肌、股內側、股外側、股二頭與半腱肌,收集不同弓箭步動作中的肌肉活化情形,收集肌肉活化、關節力矩並計算肌肉共同活化比 (為平均股四頭肌活化除以平均腿後肌活化)。統計方法以SPSS20.0版利用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 (One way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 來比較不同方向弓箭步對肌肉活化的影響。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研究結果顯示無論下蹲期或上升期股四頭肌在側弓箭步的活化最大,且三種弓箭步在上升期的股四頭肌活化皆大於下蹲期;而無論下蹲期或上升期腿後肌在後弓箭步的活化最大,且三種弓箭步在上升期的腿後肌活化皆大於下蹲期;側弓箭步的膝關節伸肌力矩為三種弓箭步中最大,比較共同活化發現後弓箭步的比值最趨近於1,而側弓箭不得比值最大。由上述結果結論股四頭肌在側弓箭步的活化最高,在膝關節的伸肌力矩也較高,進而造成側弓箭步在股四頭肌與腿後肌的比值也是三者間最高。而腿後肌在後弓箭步的活化最高,在膝關節伸膝力矩顯著的小於側弓箭步,而在股四頭肌與腿後肌的共同活化比值較接近1。側弓箭步較為股四頭肌主導的動作,會增加膝關節不穩定的機率,因而增加受傷的風險,而後弓箭步因為股四頭肌與腿後肌活化比率較平衡,能提高膝關節穩定性。三種弓箭步都能促進肌肉的共同活化,只是會因為不同方向產生不一樣的肌肉活化比,因此在選擇動作的過程中,可以循序漸進的選擇膝關節穩定性最高的後弓箭步,先強化膝關節的穩定,最後再進階到較具有挑戰性的側弓箭步,避免膝關節一開始就有過大的負荷。
  • Item
    武術「發勁」與「化勁」技術機轉之生物力學評估
    (2010/08-2011/07) 張家豪; 黃長福
    背景:「引進落空合即出」記載於拳論,其意為當對方攻來時,利用牽引轉化等化勁的 方式,讓對方的勁力不能攻到己身,並利用對方本身的衝力讓對方失去平衡,進而被我 掌握而加以發勁反擊。本計畫預計以三年時間探討整個結合化、發勁之「引進落空合即 出」技術,藉由動作與肌肉收縮機轉的模式,期能在教學傳承上給予助益。目的:第一 年探討武術中「發勁」動作的肌肉活化機轉,對照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建立出發勁動 作的常模;第二年對武術中防守走化之「化勁」動作進行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圖分析, 並建立動作常模;第三年探討化勁後發勁—即拳論中『引進落空合即出』的連貫動作, 結合人體運動學參數、地面反作用力與肌電圖的分析,建立動作常模。方法:第一年將 採用Vicon 三維動作分析系統、Kistler 測力板以及Noraxon 肌電圖儀同步收集12 位熟 悉「發勁」技術的武術學習者,對目標物發勁時的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訊號資料;第 二年亦將採用Vicon 三維動作分析系統、Kistler 測力板以及Noraxon 肌電圖儀同步收 集12 位熟悉「化勁」技術的武術學習者,將對方推力化解時的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 訊號資料;第三年將採用Vicon 三維動作分析系統、Kistler 測力板以及Noraxon 肌電 圖儀同步收集12 位熟悉「引進落空合即出」技術的武術學習者,將對方推力化解後同 時發勁將對方推出的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訊號資料。資料將利用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 異數分析法、卡方檢定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定為α=.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