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工作限制對人體多肢段運動學習的影響
    (2008) 戴遠成; Yuan-Cheng Dai
    工作限制對人體多肢段運動學習的影響 研 究 生:戴遠成 指導教授:劉有德 摘 要 當進行動作協調研究探討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尋找出複雜高維度的人體結構是如何被壓縮而形成低維度的協調動作型態。現今,運動行為的研究大都以 N. A. Bernstein (1967) 所提出自由度的問題當成其探討的出發點。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檢視多肢段的動作在運動學習過程中,機械自由度與動態自由度的組織變化情形。本研究以八位大學女生作為實驗參加者且先前沒有任何與本研究動作經驗。在練習的時段要求參加者雙手握持橫木槓站立於動態平衡台,並且盡量維持水平的姿勢。每天二十次試作練習,每次試作三十秒,共計六天 (一百二十次試作) 的練習。以 Kinema Tracer 3D 動作分析系統 (Kissei Comtec),藉由四部高速攝影機以 60Hz 取樣速度,擷取全身肢段十七個解剖標誌點的三維座標運動學參數。採用主成分分析來檢視動作系統的維度變化。所得資料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 檢定及交叉相關等統計進行比較其結果如下:. 從本研究結果中缺乏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Bernstein (1967) 所提及的凍結與釋放自由度假說。人體全身多肢段中眾多機械自由度會以自我組織的方式,縮減成少數幾個動態自由度來獲得解決。運動學習過程中,練習不但會改變全身多肢段可控制的維度的數量,而且還會導致其相關變數解釋量的轉變。最後,經由本研究發現顯示,複雜的運動行為其機械自由度的招募與壓縮會深受工作、個體與環境多重限制的交互作用影響,同樣地動態自由度的時間空間組織也會因這些限制而改變。從動力系統的觀點,生物體複雜的型態與動力或許不需要複雜控制結構。協調型態更是取決於不同限制與透過探索策略,尋找出其最佳知覺工作場所的動力。 關鍵字︰工作限制,主成分分析,動力系統
  • Item
    自然回饋強度對運動技能學習曲線結構之影響
    (2003) 廖庭儀; Liao, Ting-Yi
    自然回饋是多數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主要的來源,而由於自然回饋的操弄不易,其對運動學習影響的文獻缺乏,因此在動力系統的架構下,以學習曲線的分析探討不同自然回饋強度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本研究的問題為:(一)不同自然回饋強度是否造成不同的學習率?(二)在相同起始行為下,先學習較困難組與先學習較容易組,其學習率的比較。(三)在轉移前、轉移後個人學習曲線適配,對數函數或是指數函數較為適配?回饋強度以相同的總質量,不同的轉動慣量來界定控觸覺回饋強度,以可程式控制器進行穩定時間的測量,實驗參加者共計16名,分派至20﹪--80﹪組、80﹪--20﹪組二組,每組各8名,紀錄前測30﹪、20﹪、80﹪、後測30﹪的穩定時間進行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非線性迴歸分析、穩定時間的比較,本研究的結論為:(一)相同的總質量,不同的轉動慣量造成不同動作的難度。轉動慣量愈大,動作難度較低,動作表現較佳;轉動慣量愈小,動作難度較高,動作表現較差。(二)操弄不同的學習順序先學簡單或困難組對不同階段的影響,練習效果—先學習較困難組表現上優於先學習較簡單組:學習效果—二組間沒有顯著差異。(三)轉移的閾值設定過低,無法說明在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曲線為何種型態。 關鍵詞:動力系統(dynamical systems)、運動技能學習(motor learning)、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控觸覺回饋(haptic feedback)、自然回饋(nature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