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血糖調控異常之高齡族群:橫斷式研究及阻力運動訓練效益
    (2021) 鄭皓謙; Cheng, Hao-Chien
    背景:隨著老化的進程,肌肉量減少、體脂率上升、血脂異常以及細胞激素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而升高。然而糖尿病發病因素繁雜且尚未被完全闡明,除了老化身體組成改變的因素外,近期研究顯示循環免疫與內皮細胞受到循環中升高的脂質與細胞激素刺激,增加細胞內發炎相關路徑的活化,進而導致免疫細胞黏附於內皮細胞上損害血管功能;同時增加發炎細胞激素的釋放,造成胰島素阻抗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周邊血液單核細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為易於從血液中分離之細胞檢體,先前研究已通過病例對照研究,分析比較PBMC中發炎相關mRNA、蛋白質含量,以作為疾病預測之生物指標,並且建立免疫細胞發炎與其他發病機制之間的可能因果連結。然而目前仍未有研究對於糖尿病進程中PBMC之NF-κB發炎相關路徑與身體組成及血液指標進行分析比較。另一方面,糖尿病前期族群若積極改善生活型態,血糖有機會回到正常值。目前未有研究探討阻力訓練對改善糖尿病前期免疫細胞發炎與血糖狀態之效益。研究目的:一、探討老化發炎、身體組成改變與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的含量在糖尿病發病過程中相互影響的可能作用機制。二、探討阻力訓練對於糖尿病前期高齡者在血脂數值、細胞激素以及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含量的影響。方法:一、35名60歲以上高齡者依口服葡萄糖耐受度測驗結果進行糖類代謝能力分組,分別為正常血糖13名;糖尿病前期14名;糖尿病8名。並使用西方墨點法分析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含量,以對照身體組成與血液指標。二、從研究一中召募有意願參加運動訓練之10名糖尿病前期受試者,進行10週70-80% 1RM之高強度阻力訓練,並分析訓練前後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含量、身體組成與血液指標數值。結果:一、不同血糖狀況之高齡者在身體組成數值均未達顯著差異 (p> .05);血脂相關指標僅TG數值糖尿病組顯著高於正常血糖組 (p < .05);血液細胞激素TNF-α、MCP-1與IL-10達顯著差異,糖尿病組之TNF-α與MCP-1顯著高於正常血糖組 (p < .05),糖尿病前期IL-10顯著低於正常血糖組 (p < .05);PBMC中NF-κB發炎相關路徑結果顯示,糖尿病組phos-IKKαβ、phos-IκBα與phos-p65含量顯著高於正常血糖組 (p < .05),另外在SIRT1與IκBα部分,正常血糖組含量顯著高於其他兩組 (p < .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PBMC中SIRT1、IκBα及phos-p65與血糖調控數值、TNF-α及IL-10濃度數值呈顯著相關 (p < .05),而phos-IκBα與TG數值呈現顯著正相關 (p < .05)。二、訓練前後之身體組成、血糖與血脂數值皆未有顯著變化 (p < .05)。訓練後TNF-α與MCP-1以及PBMC中phos-IKKαβ、phos-IκBα、phos-p65與acetyl-p65等促發炎指標皆顯著下降 (p < .05);同時抗發炎激素IL-10與PBMC中SIRT1顯著上升 (p < .05)。結論:一、身體組成數值無法有效辨別高齡者之血糖調控狀態。糖尿病組別血液中TNF-α、MCP-1與TG濃度顯著上升與PBMC中發炎相關路徑交互影響,為導致血糖調控異常的因素;糖尿病前期血液IL-10濃度與PBMC中SIRT1含量下降,造成抗發炎與提升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減弱,為導致血糖數值惡化往糖尿病發展之危險因子。二、10週高強度阻力訓練可有效降低血液TNF-α、MCP-1濃度與PBMC中NF-κB發炎相關激酶含量;同時增加PBMC中SIRT1的含量,並提升抗發炎IL-10濃度,顯示阻力訓練對抗循環發炎程度的效益。
  • Item
    阻力訓練強度對於糖尿病前期高齡者血糖調控之影響
    (2020) 蔡舜璽; Tsai, Shun-Hsi
    前言:代謝能力下降,肌肉質量流失、脂肪組織增加及慢性發炎加劇會伴隨老化而產生,進而造成空腹血糖異常或葡萄糖耐受度不佳等問題,增加罹患二型糖尿病之風險。有氧運動的建議處方較多證據支持,然而阻力訓練對於血糖調控仍有不一致的結果。且有文獻指出高強度阻力訓練對高齡族群血糖調控產生不良的影響。此外,較少研究以相同訓練量下,不同強度的阻力訓練進行探討。目的:探討在相同訓練量下,不同阻力訓練強度對於糖尿病前期高齡者的血糖調控、發炎狀態及身體組成之影響。方法:31名糖尿病前期高齡者作為受試者,依身體組成、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受度測試後2小時血糖配對分派至高強度組 (80%1RM) 16名及低強度組 (40%1RM) 15名受試者。受試者完成10週的阻力訓練,每週訓練三次,每次訓練間隔48小時,使用8項器械式器材進行全身的阻力訓練。訓練前及訓練結束後進行血糖調控、發炎激素及身體組成的測量。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考驗受試者訓練前後各依變項在組別、時間差異。結果:24位受試者完成10週阻力訓練以及所有檢測 (高強度:13名;低強度:11名)。平均週訓練量兩組無顯著差異 (p > .05);最大肌力進步幅度高強度顯著高於低強度組 (高強度:22% vs. 低強度:12%,p< .05)。血糖調控指標:阻力運動訓練能降低高齡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 (訓練前:104 ± 6 mg/dl;訓練後vs. 100 ± 6 mg/dl,p < .05),其餘指標 (空腹胰島素、HOMA-IR、OGTT 2小時後血糖、OGTT AUC) 訓練前後無顯著差異 (p > .05)。發炎激素:訓練後高強度組TNF-α濃度顯著低於低強度組 (高強度:1.34 ± 0.27 pg/ml vs.低強度:1.51 ± 0.29 pg/ml,p < .05),且同時低於訓練前 (訓練前:1.79 ± 0.47 pg/ml vs.訓練後:1.34 ± 0.27 pg/ml,p < .05),其餘發炎激素 (IL-6、CRP) 則皆無顯著差異 (p > .05)。結論:阻力運動能改善糖尿病前期老年族群的空腹血糖,且高強度組還能降低TNF-α濃度。這些結果顯示阻力運動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高齡者罹患二型糖尿病。
  • Item
    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
    (2004) 陳建廷
    目的:探討八週三種不同運動訓練(肌力訓練、有氧訓練及有氧+肌力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體重肥胖的國中男學生40人為受試者,年齡為13.74 ± 0.26歲,身高為158.14 ± 5.96公分,體重為67.50 ± 6.97公斤。依BMI值大小排列配對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三組、對照組,各組人數各為10人。實驗組每週接受四天,每天45分鐘的不同運動訓練,對照組不接受任何運動訓練,但四組受試者均接受飲食控制課程宣導。前、後測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檢定。結果:體適能1600公尺跑走部份,三組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坐姿體前彎部分,肌力訓練組優於有氧訓練組,其他項目在各組之間則無任何差異。身體組成:在肌肉質量及去脂體重上,肌力訓練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其他二組實驗組的進步則未優於對照組。另外,在身體脂肪上,三組實驗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減少。結論:八週的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後,對體重控制班學生在心肺功能及身體組成,都有明顯的改善。尤其,肌力訓練在全身肌肉質量及去脂質量的提升有正面的助益。因此,在鼓勵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學生平常多從事各項運動時,尤其應該在運動計畫中加入肌力訓練。
  • Item
    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對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相關健康變項之影響
    (2012) 陳國生; Kuo-Sheng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對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血脂肪、身體組成與脂肪代謝激素之影響。本研究招募30位大學(18-22歲)具有代謝症侯群危險因子且無規律運動之男性,隨機分成高阻力訓練組、中阻力訓練組和控制組三組,每組10位。高阻力強度為4-8 RM (Repetition Maximum,最大反覆次數);中阻力強度為8-12 RM,訓練組受試者接受每週3天,回合數 (set) 3次,全身8-9個主要肌肉群,維持10週的漸增式阻力訓練;每週總訓練量相同 (總訓練量 = 每週訓練組數 × 個體相對負荷 ( %1RM ) × 每組反覆次數)。所有受試者於訓練前後檢測代謝症候群相關變項,包含腰圍、血壓、血脂、空腹血糖,身體組成包含脂肪及肌肉量、脂肪及肌肉百分比、去脂體重及脂肪代謝相關激素包含胰島素、脂聯素、瘦體素。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 onw-way ANCOVA,mixed design) 處理。結果顯示在代謝症候群因子變項主要效果比較,在腰圍方面,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與中強度組低 ( p< .05);在三酸甘油脂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皆顯著優於控制組 (p < .05);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高 (p < .05);在舒張壓,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在身體組成變項主要效果比較,在脂肪量,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在肌肉量、去脂體重和肌肉百分比,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皆顯著比控制組高 (p < .05);在脂肪百分比,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在腰臀圍比,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在脂肪代謝激素變項主要效果比較,在胰島素,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在脂聯素方面,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結論:十週中強度與高強度相同總訓練量的阻力訓練對於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的大部分相關健康變項 (血脂肪,身體組成與脂肪代謝激素)皆有正面的助益,高強度阻力訓練對於腰圍、脂肪百分比、舒張壓和脂聯素的影響較大。
  • Item
    高中男子跆拳道選手急速減重及恢復期高醣攝取之影響
    (2007) 黃靜美; Huang, Ching-mei
    目的:探討急速減重前、後和恢復期高醣攝取的身體組成、血液生化值和運動能力各變項之差異。方法:受試者為8位高中男子跆拳道選手,先讓受試者以一週時間減去至少5%體重後,再經過16小時高醣攝取(75%碳水化合物、10%蛋白質、15%脂肪)的營養介入。並分別於急速減重前、後及恢復期後測試受試者的身體組成、血液生化值和運動表現。實驗結果以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考驗三階段生理變項之差異;當主要效果達顯著時,以杜凱氏HSD進行事後比較。結果:1.三階段之體重、非脂肪體重、細胞內液、細胞外液、骨質重、蛋白質重、肌肉重均達顯著差異(p<.05),而脂肪重、體脂肪率、脂肪分佈無顯著差異。2.急速減重前、後之血糖、血中尿素氮、血紅素、血漿量均達顯著差異(p<.05);恢復期後之血紅素顯著低於急速減重後(p<.05)。3.急速減重後之背肌力顯著低於急速減重前(p<.05);恢復期後之背肌力顯著高於急速減重後(p<.05)。立定三次跳、立定垂直跳、折返跑、曲折跑在各階段皆無顯著差異。結論:急速減重會影響高中跆拳道選手的生理狀況及運動表現,而恢復期攝取高醣類的飲食仍無法回復至減重前的水準。
  • Item
    運動與飲食介入對高中生身體組成及飲食行為之影響
    (2011) 游弘廷; Yo, Hong-Ting
    目的:瞭解高中學生接受兩週密集的運動及飲食認知課程後並給予運動及飲食介入對於身體組成、運動及飲食習慣之影響。方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立育成高中學生,經健康檢查後篩選出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25.6之40位學生,召集學生進行兩週之運動及飲食教育,並建議運動處方與營養諮詢。課程結束後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持續進行十二週運動及飲食介入,對照組則無任何介入。所有學生皆測量身體組成,並運用IPAQ台灣活動量調查短版問卷及營養健康行為測驗表進行活動量與飲食習慣調查,測量時間分別為兩週課程前及十二週介入之後。研究蒐集之數據及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及相依樣本t考驗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學生在參與介入後,其平均體重下降1.76kg、BMI下降0.68、體脂肪減少2.11%;中等費力以上活動時間增加86.6 min/week;飲食習慣測驗表分數減少4.4分,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05)。結論:運動及飲食介入對高中學生身體組成可達一定的改善效果,同時亦能改善學生活動量不足及飲食習慣不佳的現象。
  • Item
    短期增補羥基檸檬酸對耐力性運動表現之影響
    (2005) 李佳倫; Chia-Lun Lee
    目的:探討短期增補羥基檸檬酸對耐力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 17名健康男性自願參加以單盲為設計的實驗,且經由隨機分配為兩組:H組(羥基檸檬酸,2.5g/day,n=9,年齡:21.7±2.4歲,身高:177.9±6.4 cm,體重:67.4±5.9 kg)與P組(纖維素,2.5g/day,n=8,年齡:21.7±1.7歲,身高:173.3±4.2 cm,體重:66.6±7.7 kg)。連續五天增補羥基檸檬酸之前後,所有受試者須在原地跑步機上完成遞增負荷之耐力性運動測驗。遞增耐力性運動包括10分鐘的低強度(40%VO2max)與10分鐘的高強度(80%VO2max)運動,且隨後以每3分鐘增加2%坡度的負荷直到運動衰竭,並利用生物電阻法分析受試者身體組成的各項數據。結果:羥基檸檬酸組的體脂肪比增補前顯著降低(p< .05),而肌肉重與去脂體重則明顯比增補前增加(p < .05)。不論是在低強度或高強度下或增補前與增補後,羥基檸檬酸組與安慰劑組之間的心跳率、每分鐘攝氧量和運動後血乳酸值均無顯著差異存在(p > .05),然而,羥基檸檬酸組在低強度時的呼吸交換率與碳水化合物顯著降低,脂肪氧化顯著增加(p < .05),且衰竭時間也顯著地延長(p <.05)。結論:短期增補羥基檸檬酸不會影響低強度或高強度運動時的心跳率、每分鐘攝氧量與血乳酸值,儘管如此,羥基檸檬酸有助於促進脂肪氧化與延緩運動衰竭的時間。
  • Item
    不同間歇時間之游泳間歇訓練對甲狀腺素與身體組成的影響
    (2005) 湯銘德; Ming-Te Tang
    目的:在探討12週游泳間歇訓練之不同間歇時間對於甲狀腺素與身體組成之影響。方法:本研究以38名可以完成100公尺但未受過正式游泳訓練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至10秒組、30秒組和60秒組。以漸增負荷的訓練方式,每週至少三天,每次約一小時,強度達到80% HRmax以上。分別在前測、中測(第5週)和後測時收集安靜時血液分析三碘甲狀腺素(T3)、四碘甲狀腺素(T4)和促甲狀腺素(TSH)及測量體重與體脂肪百分比等。所得資料以 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分析,進行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考驗,達顯著差異進行薛費(Scheffe’)事後比較,統計顯著水準為α=.05。結果:(1)12週的高強度游泳間歇訓練會造成T3與T4濃度的降低(p<.05),TSH沒有改變,但三組之間甲狀腺素濃度沒有差異;(2)12週的高強度游泳間歇訓練對體脂肪百分比沒有改變。結論:十二週高強度游泳間歇訓練對身體機能造成足夠的刺激,造成甲狀腺素濃度降低,因此甲狀腺素濃度的變化能夠當作觀察運動刺激是否足夠的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