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羽球運動的肉身性研究—以內在時間意識為啟發(2021) 林涓; Lin, Chuan本研究旨在貼近最真實的羽球運動實踐場域和經驗,照看羽球運動身體的時間性與肉身性,揭示內在時間意識和羽球的「肉」相互示現與相互成就的關係。肉身時間與差異的起「源」,是身體的內在時間意識的「能」啟動了身體和場域的聯結及相互流敞 的關係,成為肉身;肉身表面上是和諧共感,看似趨向同質化,事實上是不斷地在產生「質變」,當肉身被境遇觸發,肉身在對境遇的回應中創造不同、開顯差異;肉的質變中亦存在著時間性的多種表現與質感,開拓出了各種時間差,正是身體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的來源。最後,本研究也發現了肉身具有超凡性、超時空性、超理性、超己性等種種超越性的特質。Item 羽球步法啟動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2008) 黃貴樹; Kuei Shu Huang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在探討羽球步法啟動過程中,往不同前進方向的下肢運動學及動力學分析。實驗參加者為8名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利用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250Hz) 及kistler (1000Hz) 測力板擷取運動學及地面反作用力資料,以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統計水準設為α=.05。研究發現:(1)在運動學表現上:正前方的完成時間最快。正前方離地瞬間重心合速度最慢;右前方離地瞬間重心合速度最快。(2)左前方在水平面與額狀面的下肢各關節肌肉力矩作用是最大的;而左前方在膝關節存在著傷害的風險,應加強膝關節外翻/內翻及外旋/內旋肌肉群的鍛練。(3)下肢各關節有相當多的肌肉離心收縮發生,因此除了一般的向心收縮訓練外,也應加強各關節的離心收縮訓練。(4)各方向下肢各關節肌肉特性雖有不同,但差異性不大,應平等的看待各關節的重要性。Item 羽球雙打搭檔關係研究─以他者為中心的現象揭露(2013) 林涓; Lin Chuan摘要 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認為自我與他者的形上關係是認知關係的基礎。他主張從自我角度出發而達到的他者並不具有他異性,為了保有他者不被消滅他異性而被化約為同者,就必需由絕對他者出發,堅持他者他異性之不可化約,在與這不可化約的他人之關係中,人的存在始得顯現。本研究嘗試破除通俗化,也就是同者為主的觀點,將貼近事實的實踐經驗做出層次與結構化的陳述。研究結果以類似「剝洋蔥」的方式,用現象學方法將羽球雙打搭檔關係一層一層的剝除。假設將雙打搭檔關係的整體視為一顆洋蔥,第一層的表面是自然態度之下,各個角度所見之羽球雙打搭檔關係(本研究的第四章所描寫的);接著揮別了第一層,發現第二層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呈現出的羽球雙打搭檔關係(本研究的第伍章第一節所述);繼續往下剝除,來到了第三層,是以他者為中心的觀點呈現出的雙打搭檔關係(本研究的第伍章第二節所述),再把最後一層皮撕開,最後到了洋蔥的核心部分,看見了羽球雙打搭檔關係的最基底的一層,也就是無所不在的「他」(本研究的第伍章第三節所述),只要存在,就無法逃離這個世界整體、大環境所壟罩的,無所不在的牽引。經過了層層的揭露,羽球雙打搭檔關係豐饒多樣的形貌得以顯現在我們眼前。在文章最後,研究者對論文反思與檢討後發現,這個世界上永遠存在著無法理解的事物,實際上還有太多的隱密為人所忽略、不為人知;而這些「隱晦」卻是一直用它們自己的方式顯露自身,等待著人們去揭露。 關鍵詞:羽球、雙打搭檔、列維納斯、同者、他者Item 世界級羽球女子雙打前四拍之技戰術分析(2008) 簡毓瑾; Chien Yu Chin世界級羽球女子雙打之前四拍技戰術分析 研 究 生:簡毓瑾 2008/06 指導教授:蔡虔祿 摘 要 本研究為探討世界頂尖女子雙打比賽前四拍贏球率、使用技術、落點、及站位方式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包括世界排名前三名及第六名之頂尖選手參加2006年杜哈亞運會及2007年新加坡公開賽之女子羽球雙打比賽共計六場次(15局),以卡方檢定分析後,得到以下之結論: 世界級女子羽球雙打的前四拍贏球率為20.6%,第四拍的得分效果顯著低於前三拍。世界級女子羽球雙打的發球以發短球為主(89.7%)。第二拍接發球的技術以使用製造主動進攻的推球、網前短球技術以回擊對方兩人前後站位隊形之間的反拍中場區為主。發球方在擊第三拍時,後場選手為了避免前場選手漏失,都會在後頭跟著補位形成前後垂直站位。由於女生攻擊力量沒有男生強,較容易防守,所以大多採用比較保守的挑球技術回擊至對方後半場,從防守開始再來尋找下一拍反攻機會。第四拍使用最多的兩種技術屬於完全不同類型,一是攻擊(殺球),二是防守(挑球),要看前一拍(接發球)回球素質才能做決定,大部分以回擊兩人中間或是對手反手拍位置為主要路線。本研究依所得結果提出以下建議,雙打選手應要求發球品質及增加落點上的變化。擊第二、三、四拍時,前排選手可以將注意力多放在中場球的攔截。接發球以回擊反拍中半場、底線為主,斜前後站位方式,因此發球方之選手在處理第三拍,可以從反拍底線及中半場回擊至接發球者前場或對角之中半場。教練可針對不同對手觀察其比賽,用簡易表格紀錄之後,將對手習慣之技術及戰術運用在訓練上。 關鍵詞:羽球、雙打、女子、技術、戰術Item 羽球正拍與反拍發球之生物力學分析(2010) 王露敏; Lu-Miin WANG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年齡19.63±1.5歲、175.25±6.32公分、體重66.75±4.77公斤、球齡9.38±1.19年)為對象,分析羽球正、反拍發球時的生物力學變數,以瞭解正、反拍發球的力學機轉與特性。利用Biovision 生物訊號擷取系統(1000Hz)收集受試者持拍側上肢11處肌群的表面肌電訊號,透過AcqKnowledge 3.9.1分析軟體計算肌電參數,同步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紅外線攝影機(250Hz)擷取受試者的運動學訊號。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三種不同球路的肌電與運動學參數的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的計算。以無母數魏克遜配對符號等級檢定,考驗正拍與反拍發球之各項參數的差異情形,顯著水準定為α= .05。經研究發現反拍發球有較高的擊球高度、較短的揮拍距離、較快的揮拍時間與較難判斷球路種類的引拍與揮拍動作,因較不易遭對手識破球路,因此突擊的能力較佳,發球後較易掌握主動進攻的優勢。在發平快球與高遠球等高速揮拍動作時,肱三頭肌與後三角肌有較大的肌電訊號產生。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建議羽球選手在比賽時使用反拍發球,以提升競爭優勢。Item 大專甲組羽球選手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2006) 楊昌展; Yang,Chang-Cha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在運動學上的差異。以八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隊選手為受試對象,利用兩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 Hz)同步拍攝三度空間正拍與反拍的殺球動作,並藉Kwon3D 3.1動作分析系統進行數位化處理,以相依樣本t考驗比較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從重心最低點拍頭位移最低點至擊球點過程。結果發現,正拍殺球擊球後羽球飛行的平均速度、平均角度和擊球點距離地面之垂直高度,皆顯著大於反拍殺球;在擊球瞬間,反拍殺球於右肘、左肘、右肩、左肩、左髖關節角度上,以及擊球點與重心之左右水平距離上顯著大於正拍殺球,而正拍殺球於右髖與左踝關節角度上,以及擊球點與重心之前後水平與垂直距離上顯著大於反拍殺球。正拍殺球與反拍殺球,在本研究設定的三個動作期上,其重心左右水平之位移和肩關節在縱軸旋轉之角速度,達顯著差異,在重心最低至球拍最低和重心最低至擊球瞬間,兩個動作期上,其重心垂直之位移和髖關節在縱軸旋轉之角速度,達顯著差異。從本結果中發現,反拍殺球時,重心的左右位移比正拍大,但是肩關節與髖關節在縱軸旋轉之的角速度,卻比正拍殺球慢,因此,本研究建議選手在進行反拍殺球動作時,應減少擊球瞬間的重心左右位移,並增加軀幹的扭轉速度,以提升反拍殺球的攻擊效率。 關鍵詞:生物力學、羽球、正拍、反拍、三度空間Item 羽球甲、乙組女子選手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之比較分析(2008) 莊進德科學儀器所呈現均為精確的時間、角度或速度等量化數值,資料分析的結果讓選手能瞭解自己真實之體能狀態,並將各項能力予以量化,這些量化的資訊除了可免除選手心中的疑慮與增加自信心外,最重要的是教練可以明確掌握選手必需修正的缺點與努力的方向。綜合以上,本研究欲利用運動科學儀器針對二組不同成績水準之羽球女子選手進行基礎與專項體能檢測,以獲得選手之基礎與專項體能資訊,並比較二組不同成績水準之受試者,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之差異。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以下兩點:(一)比較羽球甲、乙組女子選手一般體能之差異;(二)比較羽球甲、乙組女子選手專項體能之差異。本研究之一般體能測驗項目包括:爆發力(立定跳遠及垂直跳、)速度(15m×2衝刺)及心肺耐力(12分鐘跑);專項體能測驗項目包括:米字步一循環、米字步五循環。本研究以20名羽球女子選手為受試者,研究開始前依中華民國羽球協會所認定之成績水準將受試者分為甲組球員及乙組球員。資料分析以獨立樣本t考驗比較羽球甲、乙組女子選手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之差異,顯著水準之考驗定為α= .05。本研究結果顯示:羽球甲組女子選手在一般體能的測驗項目中的立定跳遠項目上顯著優於乙組選手,在垂直跳、15m×2折返跑、12分鐘跑等項目上則沒有顯著差異存在。羽球甲組女子選手之專項速度顯著優於乙組女子羽球選手;專項耐力則無顯著差異。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體能是運動技術的基礎,運動訓練應建立長期的監控機制,才能有效的掌握選手的運動能力並進一步觀察其運動表現。在後續研究部份則建議增加研究的樣本數,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的羽球選手,進一步建立我國羽球選手的體能常模,並做為教練在選材時的參考效標,同時也應增加檢測的項目以達到比較全面的體能監控。Item 臺灣羽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2006) 姜大如; Ta-Ju Chiang摘要 本研究針對台灣區286位羽球選手進行心理技能研究,目的在於:1.瞭解我國羽球選手心理技能現況。2.比較不同技術水準、不同性別、不同球齡羽球選手心理技能之差異。研究工具:1.量化研究的調查工具為「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2.質性研究為訪談。回收的樣本資料透過SPSS10.0版之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test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後,總結出下列結論: (1)共發放300份問巻,剔除廢巻後合計收集有效問巻為286份,回收有效率為95.33%,平均年齡19±3.7歲、平均專項運動球齡為7.67±3.6年。 (2)本研究羽球選手在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上各分量得分,由高到低依序為「可教導性」>「動機」>「壓力處理與逆境調適」>「專注」>「自信心」 (3)將施測羽球選手依「不同技術」、「不同性別」、「不同球齡」予以分組,採用獨立樣本t-test統計分法分析,發現在「不同技術」及「不同性別」各分量得分順序亦同為「可教導性」>「動機」>「壓力處理與逆境調適」>「專注」>「自信心」。唯有在「不同球齡」的組別中、球齡較高的選手在「壓力處理與逆境調適」是高於「動機」,而球齡較低的選手則是「動機」高於「壓力處理與逆境調適」。 關鍵字:羽球、技術水準、心理技能Item 高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個案研究(2006) 歐正明; Cheng ming O高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個案研究 中華名國九十五年六月 研 究 生:歐正明 指導教授:闕月清 摘 要 運動教練行為模式與選手認知所生績效之間有其互動關係,為訓練成果不可輕忽的議題。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男女羽球教練的訓練行為及不同訓練內容間之差異性以及高中男女羽球教練在指導類與回饋類訓練行為的差異情形,進而探討教練、選手對教練訓練行為的知覺是否一致。參與研究對象為高中羽球教練男女各一位及其訓練的34名選手,男教練有14名女選手,女教練的12名男選手及8名女選手。本研究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觀察工具(ASUOI)與問卷等方式蒐集資料,將教練表現行為逐一編碼並分析教練與選手對教練訓練行為的知覺情形,依照他們所知覺到教練訓練行為出現的排名多少予以排序,經由分析後得到以下發現:(一)指導行為是教練最常使用的行為,可見指導行為是訓練的主體,最常出現的行為依序為:當場指導、事後指導、催促、發問等項,少見行為依序為:肢體協助、事前指導、負面示範等項。非指導類行為則以催促出現最多。(二)男教練比女教練有較多的發問行為,女教練則有較多的讚美行為。在不同訓練內容部份男女教練指導時機相當一致。(三)男教練訓練時的回饋行為屬負面的回饋方式,女教練則屬正面的回饋方式。(四)觀察教練之訓練行為與教練知覺、選手知覺三者呈現不一致的情形。因此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教練於訓練時除指導行為外,宜多使用發問及正面的回饋行為,並透過自評來改進訓練行為,以創造出正面又有效率的訓練模式。 關鍵字:高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