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大專甲組運動員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依附風格與自主動機對運動員主動行為之預測
    (2021) 游惠渝; Yu, Hui-Yu
    主動行為已被發現可為個體與組織帶來益處, 而在大專階段 主動行為的展現與否是影響運動員運動表現與生涯發展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 目的為 了解大專甲組運動員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教練 選手依附風格與自主動機對運動員主動行為之預測情形、自主動機的中介效果以及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 對 自主動機在教練 選手依附風格預測主動行為中介效果之調節情形。本研究 招募 臺灣 兩所 北部 大學之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 19.72 1.42歲,平均參與專項 9.58 2.79 年 。本研究 使用運動員主動行為量表、知覺教練賦權動機量表、教練 選手依附量表與運動參與量表進行施測,共回收214 份問卷, 回收率 87% 研究結果發現 一、運動員主動行為與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和自主動機呈正相關,與教練 -選手逃避依附和教練 -選手焦慮依附呈負相關;教練 -選手逃避依附與自主動機間無顯著相關;二、自主動機可部分中介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預測運動員主動行為、完全中介教練 -選手焦慮依附預測運動員主動行為; 三、 在知覺高賦權動機氣候環境下, 自主動機在教練 -選手焦慮依附預測運動員主動行為之中介效果會受到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之調節。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教練創造賦權動機氣候之環境, 可促進大專甲組運動員之自主動機與主動行為。
  • Item
    賦權與削權動機氣候對大專運動員內在動機之預測:以心理需求為中介變項
    (2020) 謝銘臻; Che, Meng-Chon
    根據 Deci 與 Ryan (1985)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認為人們的行為是由三個主要的基本心理需求 (勝任感、自主性、關係感) 所構成,而內在動機來自於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Duda (2013) 結合了自我決定理論和成就目標理論,提出賦權與削權動機氣候會透過滿足基本心理需求,從而增進康寧 (Well-Being)。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自主性、勝任感及關係感在賦權與削權動機氣候和內在動機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 186 位甲組團隊項目運動員為對象,平均年齡為 20.73 歲 (SD=2.08),平均參與專項 8.54 年 (SD=3.48)。經參與者同意後發放賦權與削權動機氣候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和內在動機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和拔靴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在賦權動機氣候與內在動機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在削權動機氣候與內在動機之間有完全中介效果。本研究建議未來教練應該塑造高賦權動機氣候以提升選手之內在動機,並且塑造高賦權低削權動機氣候環境以滿足運動員的自主性、勝任感及關係感,進而提升運動員之內在動機。
  • Item
    國中體育班導師基本心理需求對其動機及持續意圖之預測
    (2020) 李珮瑢; Lee, Pei-Jung
    目的:本研究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探討國中體育班導師的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等基本心理需求,是否會透過體育班導師的擔任動機,進而影響持續意圖。方法:本研究以臺灣雙北地區公立國中體育班導師為參與對象,在取得同意後進行問卷調查,其量表包含基本心理需求滿意度量表、擔任體育班導師動機量表、持續意圖量表。共發出178份問卷,剔除無效之問卷後,共回收145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有71人,女性有74人。結果:(一) 自主性、勝任感等基本心理需求能正向預測擔任導師的內在動機,負向預測擔任導師的無動機。(二) 擔任導師的內在動機能正向預測持續意圖;擔任導師的無動機能負向預測持續意圖。(三) 在基本心理需求是否透過擔任導師的內在動機預測持續意圖方面,體育班導師的自主性及勝任感能透過內在動機,進而正向預測持續意圖;在基本心理需求是否透過擔任導師的無動機預測持續意圖方面,體育班導師的自主性及勝任感能透過無動機,進而負向預測持續意圖;關係感無法透過擔任導師的內在動機及無動機預測持續意圖。建議:研究對象擴大至臺灣各地區的公私立國中學校、納入環境自主支持系統等外在變項、採用縱貫性研究以探討各個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 Item
    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應用自我決定理論
    (2007) 蔡銘仁; Min-jen Tsai
    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 - 應用自我決定理論 摘 要 目的:以Deci and Ryan (1985)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並結合行為改變階段為研究架構,探討九年級學生體育課參與的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方法:以502名來自臺北市五所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心理因素量表、動機型態量表、身體活動問卷及行為結果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績差相關、卡方、逐步迴歸、線性迴歸及徑路分析進行分析。結果:(一)有效問卷共363份,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15.08 ± 0.36歲 (男176名,女187名),23.3%的研究對象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男生規律運動的比例高於女生;74.1%的研究對象知覺學測壓力,女生知覺學測壓力比例高於男生;(二)知覺心理因素與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呈顯著正相關;(三)動機自我決定程度與正向行為結果呈顯著正相關;與負向行為結果呈顯著負相關;(四)行為改變階段後期者其體育課動機自我決定程度顯著高於處於前期者;(五)心理因素滿足程度是動機自我決定程度的顯著預測因子;(六)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可以有效預測行為結果;(七)心理因素滿足程度可透過動機影響行為結果。建議:(一)體育課程實施時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強調個別的進步與努力而不作同儕能力的比較,並且重視學生之間的同儕互動以利引發高度的身體活動參與動機,引發學生身體活動的參與;(二)應用自我決定理論針對不同情境與族群做進一步的比較與探討。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體育課、改變階段、身體活動、動機
  • Item
    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知覺教練交易領導、轉型領導與選手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
    (2011) 葛晶珮; Ko, Ching-Pei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排球教練交易領導、轉型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動機之情形,以參加99學年度排球聯賽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普查,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508份,根據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程度高低依序為:「例外管理」、「激勵鼓舞」、「智能啟發」、「個別關懷」、「建立願景」、「魅力影響」、「後效酬賞」。 二、高中女子排球選手之運動動機型態高低依序為:「內在動機」、「認同調節」、「內射調節」、「無動機」、「外在調節」。 三、競賽水準較高的選手比競賽水準較低的選手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建立願景」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知。 四、競賽水準較低的選手比競賽水準較高的選手在知覺到較多「魅力影響」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認知。 五、訓練次數較多的選手比訓練次數較少者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知。 六、訓練次數較少的選手比訓練次數較少者知覺到較多「魅力影響」、「激勵鼓舞」、「啟發才智」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認知。 七、球齡5年以上的選手比不滿3年的選手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建立願景」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外在調節」、「內射調節」、「認同調節」以及「內在動機」認知。 八、經典型相關分析後,顯示「個別關懷」領導行為與選手「無動機」有典型相關存在,「例外管理」領導行為與選手「外在調節」動機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
  • Item
    教師回饋知覺、目標導向與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之關聯
    (2007) 林俊賢; Chun-hsien Lin
    教師回饋知覺、目標導向 與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之關聯 日期:2007年6月 研 究 生:林俊賢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要 體育課重要的功能就是為終身體育活動做準備,瞭解青少年涉入體育活動如何維持,就須知動機的機轉和改善的問題,才能提昇動機和活動品質。本研究依據Deci and Ryan (1985, 1991) 認知評量理論、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探討教師回饋知覺及目標取向與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之間關聯性。研究對象為國民中學八年級學生共105人,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 1.教師回饋知覺量表、2.目標導向量表、3.體育課動機形態量表。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教師回饋知覺和體育課參與動機之間的相關,目標取向和體育課參與動機之間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一、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與教師回饋知覺,其動機分量:內在動機、外在動機(認同調節、射入調節)與正面一般性回饋、正面特殊性回饋及表現獲知的知覺呈正向關聯。二、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與目標取向,參與動機型態以內在動機與工作取向呈現較高的正向關係,參與動機型態以外在動機(認同調節、射入調節)與目標取向呈現的正向關係。換言之,學生對於參與動機型態越趨向內在動機時,對於教師回饋知覺接受程度也相對提高,對高程度目標取向亦是如此。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教師回饋知覺、目標取向、參與動機
  • Item
    澎湖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心理需求與環境知覺滿意度對自我決定動機及參與意圖之預測
    (2014) 吳克興; Ke-Hsing Wu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在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上所扮演的重要性已有許多相關文獻加以證實(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藉由學校體育課有系統的增進學生體育課活動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動機以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是很有效率的方式 (行政院體委會,1999;Standage, Duda,& Ntoumanis, 2003),因此體育課參與動機的影響因素便顯的相當重要。本研究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佐以生態學模式,以澎湖地區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參與者,探討自主性、勝任感及關係感等三個心理需求及氣候知覺、場地器材二個環境知覺透過自我決定動機對體育課參與意圖之預測力。研究結果顯示:(一)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三個心理需求滿意度能有效預測自我決定動機與體育課參與意圖,勝任感的預測力最高。(二)氣候知覺、場地器材滿意度能有效預測自我決定動機及體育課參與意圖,氣候知覺的預測力最高。(三)在預測自我決定動機及體育課參與意圖方面,環境知覺的加入可以顯著的增加預測力,且心理需求的預測力較環境知覺高(四)自我決定型態動機能有效預測體育課參與意圖。(五)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三個心理需求能透過自我決定型態動機部份中介預測體育課參與意圖。(六)氣候知覺滿意度能透過自我決定型態動機完全中介預測體育課參與意圖、場地器材滿意度能透過自我決定型態動機部分中介預測體育課參與意圖。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亦對於實際應用與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選手幸福感的關係: 探討心理彈性的調節效果
    (2016) 張文馨; Chang, Wen Hsin
    隨著正向心理學的思潮,許多運動心理學者在追求運動員表現同時也開始關心運動員的幸福感,認為運動員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中才能向卓越表現邁進。目前心理彈性理論為了解個體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因此,本研究一為驗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信度與效度的考驗,以利後續研究檢驗其理論。除此之外,過去研究大部分僅單從人格或是環境因素探討運動選手幸福感的成因,缺乏了互動論的觀點。因此,本研究二之目的為探討在運動情境中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對選手幸福感關係,並檢驗心理彈性此一般性的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欲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一結果驗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有良好的因素效度、大學生與運動員的測量不變性與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研究二則驗證心理彈性對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運動倦怠關係有調節效果,研究結果發現,高心理彈性選手比低心理彈性選手更擴張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削弱運動倦怠的效果。說明選手在相同自主支持的環境中,會因為心理彈性程度的個別差異在運動倦怠的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對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間沒有調節效果,此研究結果不符研究假設。整體而言,透過本研究可深化心理彈性理論的外在效度並對心理彈性的範疇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亦根據研究發現提供實務上的建議。
  • Item
    沒有盡頭的道路:大專運動績優學生無動機之研究
    (2015) 江蓓欣; Chiang, Pei-Hsin
    目的:探討大專運動績優學生參與運動之動機脈絡與造成其無動機之原因。方法:首先為篩選無動機大專運動績優學生,以問卷測量法實施,並對篩選出之無動機大專運動績優學生進行訪談,目的為了解其動機脈絡和造成無動機的原因。訪談資料謄為逐字稿後進行編碼,將資料以現象學的觀點進行主題分析法的分析。結果:在無動機大專運動績優學生的動機歷程中發現,經濟酬賞與升學酬賞是造成無動機的動態因素;高中階段過度訓練與無動機大專運動績優學生在大學階段的被動參與是造成其無動機的原因。在參與者進入大學階段後的參與經驗中發現影響無動機的因素有選拔不公平與失利、身體能力下滑、運動傷害、教練不信任、家人不認同、低價值信念、主觀專項運動的特徵、學業衝突與生涯發展,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實際應用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女生自行設計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計畫的成效評估
    (2017) 施盈甄; Shih, Ying-Cheng
    摘要 基於自我決定理論中所提及的動機觀念,若人們在參與活動時其自主感、勝任感及關係感的需求能被滿足,能提高參與活動動機,本研究採介入國中女生自行設計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計畫。研究方法採用深度訪談法及資料分析,以立意取樣招募就讀新北市某私立國中女校七至九年級各2位學生,進行深入訪談並將訪談資料及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計畫手冊資料,加以彙整、分析,發現一、自行設計每週在校運動150計畫,對國中女生參與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計畫的動機部分:(一) 提高學生運動自主性;(二) 提升學生多元項目選擇性;(三) 提高學生運動勝任感;(四) 建立良好同儕關係;(五)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二、情況部分:(一) 學生參與自行設計每週在校運動時間平均為153分鐘;(二) 學生常選擇的運動項目為籃球,接著依序健走、爬樓梯、跑步、遊戲、羽球、跳繩及呼拉圈;(三) 學生會考量空曠度、明亮度、溫度、離上課教室的距離及前往需花費的時間,來選擇運動場地;(四) 學生運動的對象為大多為以熟識的同班同學、朋友為主。三、實施阻礙因素部分:(一) 身體的健康;(二) 心情的狀態;(三) 下課的時間;(四) 過多的考試;(五) 在校天數的長短;(六) 運動的技術;(七) 撰寫自行設計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的手冊。四、實施成效部分:(一) 能督促學生自主運動,樂於參與體育活動,建立良好運動習慣,避免靜態生活;(二) 能提高學生運動的技術;(三) 能促進身體發展、增強體力及體適能表現;(四) 能安定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及睡眠品質;(五)能紓解生活及考試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關鍵詞: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自我決定理論、自行設計健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