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物聯智慧引導多元性運動介入對城鄉高齡者全人健康指標促進成效之研究
    (2024) 黃弘欽; Huang, Hung-Chin
    臺灣正面臨人口結構迅速老化的嚴重衝擊,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正以驚人的速度向上攀升,高齡化議題已受到我國相關單位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帶動智慧產業普及發展,在人口高齡化與生活智慧化的兩大未來趨勢下,透過智慧科技進行健康促進,改善高齡者健康是值得被探討的議題。本研究旨在探討物聯智慧引導多元性運動介入對於城鄉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及全人健康指標之促進成效,以物聯智慧科技結合多元性運動的介入模式來實現智慧老化之理想。本研究根據縣市型態及老化指數將臺北市定義為城市地區,將嘉義縣定義為鄉村地區,並以立意抽樣選取臺北市及嘉義縣65歲以上之高齡者,將其分為T1組與T1+T2組,有效樣本數為129人,兩地區的T1+T2組進行12週物聯智慧引導多元性運動介入,T1組僅進行12週一般多元性運動介入,兩組別之運動介入為每週2次,每次2小時,並分別在第0週及第13週進行功能性體適能、生活品質問卷、憂鬱症量表與極早期失智症量表的前、後測。統計分析方法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廣義預估方程式、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線性迴歸分析,探討12週不同類型的運動介入後,功能性體適能及全人健康指標之差異情形及促進成效,並進一步探究功能性體適能與全人健康指標之相關性。結果發現:(一) 高齡者的教育程度及身體質量指數存在城鄉差異情形;(二) 不同類型的運動介入皆能有效促進城鄉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與全人健康指標;(三) 物聯智慧引導多元性運動介入對於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及全人健康指標之促進成效優於一般多元性運動介入;(四) 智慧運動介入後的功能性體適能可以有效預測全人健康指標。建議未來進行高齡智慧健康促進應考量地區特性,進一步改善特定功能性體適能項目之表現以達到提升全人健康指標之目的。
  • Item
    高齡者使用穿戴式裝置影響因素之探討
    (2024) 陳亮融; Chen, Liang-Rong
    運動結合科技已是全球趨勢,穿戴式裝置被預測為未來運動趨勢之首,亦被證實對 高齡者身體活動具有正面效益,然而高齡者可能面臨多方阻礙致使較低之科技使用率, 其中亦包含穿戴式裝置。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使用穿戴式裝置運動之影響因素,以臺 北市 65 歲 (含) 以上具科技產品使用習慣之高齡者做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透過 通訊軟體 Line 之高齡運動社群發放網路問卷,共計回收 397 份有效問卷,並以結構方 程模式檢驗研究假設。結果顯示科技焦慮對控制信念解釋力最高,控制信念對態度信念 解釋力最高,亦是影響高齡者使用穿戴式裝置運動的主要因素。建議未來研究可擴大範 圍,比較不同特性高齡族群使用穿戴式裝置運動之影響因素,亦可針對不同運動科技產 品進行探討,以瞭解高齡者對不同運動科技產品使用行為之影響因素。
  • Item
    台灣老年人幸福感和肥胖風險之間的關係
    (2023) 林琦方; LIN, Chi-Fang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老年族群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與肥胖狀況之間的關係,特別聚焦於研究BMI超過24kg/m2過重及肥胖之老年族群幸福感與肥胖風險之間的關聯。使用體育署之國民體適能檢測的資料庫進行橫斷面研究,該調查是對台灣人口的全國代表性調查。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為數據收集之階段,共有20,295名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最終被納入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老年男性族群中可以看出幸福感與過重風險呈正相關,而在其他族群中未發現幸福感與肥胖風險呈顯著相關。此研究指出在評估BMI超過24 kg/m2老年男性的肥胖風險時,考慮幸福感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且突顯身體組成與心理健康對此關係的潛在影響。未來,應進一步探討台灣老年人自我評估之健康狀況及肥胖狀態間的因果關係,透過長期研究來調查可能會對此種關係的調節因素產生影響,以獲得更深入的了解。
  • Item
    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對老年人全人健康之影響
    (2005) 黃奕仁; Huang, Yi-Je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對老年人全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影響。94位65-100歲老年人分為運動組63人(平均年齡76.32±6.55歲),和僅參與健康檢測之對照組31人(平均年齡81.10±8.24歲)。運動組接受十六週每週一次二小時綜合運動課程(包括伸展、平衡、肌力與耐力訓練),搭配自我運動監控計畫,介入期間每週運動頻率3.56 ± 2.08次,每次運動時間20分鐘以上,訓練強度訂在自覺輕鬆-有點吃力(RPE11-15)之水準,達到ACSM所定老年人運動計畫之標準,同時對照組運動頻率維持在每週1.29 ± 2.50次之水準。全體並於計畫前、後及三個月追蹤期檢測生理狀態、運動能力、細胞代謝、心理健康、運動習慣、健康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將檢測結果以獨立t檢定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後發現,運動介入後運動組生理部分在生理狀態(收縮血壓、安靜心跳)、身體組成(肌肉量、體脂肪率)、運動功能(反應能力、平衡、柔軟度、下肢動力與心肺耐力)、細胞代謝適能(葡萄糖耐受度、胰島素敏感性及血液中脂類)、抗老化指標(DHEA-S)、心理自覺健康、「健康體能促進」與「疾病預防」等生活型態均有顯著改善。同時心理情緒指數(老人憂鬱量表GDS正向平均分數)、運動階段、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部分明顯優於對照組。追蹤三個月發現,運動組生理健康、運動能力、細胞代謝適能、抗老化指標DHEA-S、自覺健康與自我效能仍顯著優於前測,此時運動階段明顯向前推進,健康生活型態中「健康體能促進」、「個人安全」及生活品質中「活力」、「工作能力」均明顯高於對照組。結論指出,本研究十六週運動介入計畫使運動組每週運動頻率明顯增加,進而改善了基本生理狀態、身體組成、身體運動功能、細胞代謝適能和抗老化指標等生理健康,同時也增強了心理自覺健康、和健康體能促進行為。相對於對照組的衰退,運動組維持較佳的健康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水準。運動計畫介入的效益使運動組在追蹤三個月後仍維持較佳的生理健康、健康體能促進行為、自我效能、活力與工作能力滿意度,顯示本研究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有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改善和生活品質的維持。
  • Item
    酒精對老年人平衡能力、反應時間及下肢肌力之影響
    (2005) 王思淵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老年人攝取酒精飲料對平衡能力、反應時間及下肢肌力等功能的影響。以15位六十五歲以上,平常無飲酒或輕度飲酒習慣的男性老年人為受試對象,其平均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77.9±8.4歲、167.1±7.0公分、67.9±11.8公斤。初步研究以呼氣酒測器測出酒精濃度值介於0.047-0.238毫克/公升之間,是用來決定受試者每公斤體重適當的飲酒量。喝酒前後受試者接受下列五項測驗:1,閉眼單足站立;2,靜態伸展;3,8呎起立-走;4,反應時間;5,30秒坐椅站立測驗;後測於前測後一天,每位受試者攝取每公斤體重2.5毫升酒精濃度為10.5﹪的紅酒,三十分鐘後實施與前測相同的測驗。所得資料以相依t考驗比較處理,結果如下:1, 前測閉眼單足站立(2.5±1.3秒)成績顯著優於(p<.05)後測(1.1±0.26秒);2,靜態伸展測驗前測(34.9±6.707公分)成績顯著優於(p<.05)後測(32.3±7.334公分);3,8呎起立-走測驗前測成績(7.6±2.554秒)顯著優於(p<.05)後測(8.5±3.755秒);4,反應時間測驗前測(0.911±0.283秒)與後測(0.894±0.371秒)成績未達顯著差異;5,30秒坐椅站立測驗前測(12.3±3.97次)與後測(12.1±3.07次)成績未達顯著差異。結論:老年人攝取酒精後靜態平衡能力、動態平衡能力與敏捷性明顯降低。
  • Item
    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
    (2003) 吳秋燕; Wu, Chiu-Y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人之心肺適能和生活品質之差異,及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為年齡在65~92歲之老年人,以六分鐘走路測驗評估其心肺適能,採用PASE量表評估身體活動量及SF-36量表評估生活品質。 本研究共獲得100份老年人有效資料(平均年齡為72.91±6.17歲),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且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間呈現顯著正相關(p<.05)。 二、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12至.29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及情緒限制等三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三、不同心肺適能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02至.41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等四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高身體活動量及高心肺適能之老年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老年人增加身體活動量,增進心肺適能,應是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
  • Item
    老年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之探討
    (2003) 呂美玲; Meiling Lu
    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身體活動及功能性體適能之相關性,進一步探析自覺健康狀況、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是否為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預測因子,本研究檢測對象為中壢市老年人100名,年齡為65~80足歲老年人,本研究分為兩部份,(一)問卷訪談和(二)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將所得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複迴歸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發現:(一)功能性健康與身體活動、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肩膀柔軟度呈正相關;(二)自覺健康狀況與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呈正相關;自覺健康狀況與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呈負相關;(三)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與身體活動、敏捷/動態平衡、肩膀柔軟度、下肢柔軟度呈負相關;(四)身體活動與有氧能力、肩膀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呈正相關;(五)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是身體活動的預測因子;(六)自覺健康狀況是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的預測因子。根據本研究發現,建議老年人運動處方的設計可運用本研究的兩項主要結果:(1)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來預測老年人身體活動量,及(2)自覺健康狀況來預測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水準。
  • Item
    老年人的變異練習效應: 自我控制與動作技能水準
    (2007) 林靜兒; Ellen Ching-er Lin
    實驗一探討自我控制對老年人在變異練習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將36位參加者隨機分派至變異練習-自我控制組、變異練習-無自我控制組或恆常練習組,依變項為絕對誤差值與變異誤差值,實驗工作為三段式N字型相對時宜的按鍵工作。經變異數分析發現,有無自我控制變異練習的絕對誤差值與變異誤差值在獲得期、立即與延遲保留中未達統計顯著差異,但兩組變異練習的絕對誤差值在獲得期與立即保留中均大於恆常練習組。實驗一結論為老年人在變異練習情境的動作表現與學習不受自我控制影響。實驗二探討自我控制對不同動作技能水準老年人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將48位參加者分成高動作技能水準-自我控制組、高動作技能水準-無自我控制組、低動作技能水準-自我控制組、以及低動作技能水準-無自我控制組。經變異數分析發現,動作技能水準與自我控制的絕對誤差值與變異誤差值在獲得期、立即與延遲保留的交互作用未達統計顯著差異。實驗二結論為動作技能水準不因自我控制而影響老年人的動作表現與學習。實驗一與實驗二係以基模學習與自我調整學習的觀點進行討論。
  • Item
    12週跑走訓練對老年女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之影響
    (2012) 羅尹伶; LUO, YIN-LING
    目的:本研究目的探討12週跑走運動訓練對無規律運動習慣老年女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之影響。方法: 以21位健康無規律運動的女性老年人(平均年齡67.52 ± 2.44歲)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在訓練組(12名)與控制組(9名),訓練組接受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為保留心跳率40-60%的跑走訓練,對照組則維持原本生活習慣,所有受試者於12週前後分別接受YMCA電動負載腳踏車推估最大攝氧量、功能性體適能評估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2分鐘踏步走,以及認知執行控制Erikson Flanker測驗,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05)。結果:在12週訓練後,老年人的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皆顯著進步(P<.05), 包括最大攝氧量(前測15.55 ± 3.26 ml/kg/min;後測19.15 ± 3.92 ml/kg/min、2分鐘踏步(前測133.67 ± 30.64次;後測143.67 ± 27.65次)、上肢柔軟度(前測1.96 ± 5.43cm;後測3.25 ± 5.25 cm)、上肢肌力(前測12.58 ± 2.02次;後測14.42 ± 1.62次)、下肢肌力(前測11.58 ± 2.31次;後測13.50 ± 3.26 次)、敏捷/動態平衡(前測 7.62 ± 1.54s;後測7.24±1.17s)、認知功能一致性(前測438.26 ± 56.12ms;後測408.64 ± 43.54ms)和認知功能不一致性(前測462.58 ± 67.36ms;後測 432.50 ± 50.04ms),訓練組的上肢肌力與認知執行控制也顯著優於控制組(P<.05)。認知執行控制與兩分鐘踏步有相關(P<.05)。結論:12週跑走訓練可改善無規律運動習慣老年女性的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能力。
  • Item
    有無規律運動男性老年人平衡能力與步態之比較研究
    (2010) 張佳佳; Chia-Chia Chang
    目的:比較有無規律運動男性老年人平衡能力與步態之差異,並探討平衡能力與步態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招募60位65-75歲男性老年人,分成規律運動組30人與無規律運動組30人,分別接受平衡能力與走路步態之測驗,平衡能力以測力板測量開眼雙腳站立、閉眼雙腳站立、開眼單腳站立與閉眼單腳站立四項測驗;步態則以智慧型能量消耗與活動紀錄器 (Intelligent Device fo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Activity, IDEEA)監測100公尺正常速度與最快速度走步態參數之表現。統計方法以獨立樣本t-test考驗兩組於平衡能力與步態間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平衡能力與步態的相關性,顯著水準為α< .05。結果:規律運動組四項平衡能力測驗的壓力中心 (COP) 軌跡移動總距離均顯著小於無規律運動組 (p < .05);步態方面,兩組於正常速度走步態參數皆無顯著差異 (p > .05),而在最快速度走方面,兩組於完成時間、雙腳支撐期、站立期百分比與雙腳支撐期百分比達顯著差異 (p < .05)之外,其他步態參數皆無顯著差異 (p > .05);平衡能力與步態間,無論正常速度或最快速度走與平衡能力方面均無顯著相關 (p > .05)。結論:本研究結果指出規律運動有助於老年男性之平衡和步態表現;同時,老年男性之平衡能力與行走100公尺的步態表現並無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