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十二週阻力訓練對高齡者體脂率與發炎狀態的影響
    (2020) 孫聞賢; Sun, Wen-Hsien
    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自1993年起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10月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39萬8022人,為總人口之14.41%,正式成為高齡社會結構,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是一大課題。伴隨老化而隨之增加的脂肪及脂肪相關發炎細胞激素的濃度會增加高齡者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如: 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等。長期阻力訓練相較於有氧運動訓練,對於體脂肪和發炎細胞激素的影響仍未有一致的結論。本研究主要探討十二週阻力訓練介入,對於高齡者體脂率與發炎細胞激素的影響。方法:以19名健康高齡者為研究對象 (年齡:67.9 ± 3.2歲) ,訓練組10名進行12週、每週3次、每項動作執行3組的全身性漸進式阻力訓練;控制組9名則維持正常生活型態。觀察訓練介入前後體脂肪、脂肪相關細胞激素,如: 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介白素6 (Interleukin-6, IL-6) 及瘦素 (leptin) 之變化,所得數據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結果:訓練組及控制組十二週阻力訓練前後體重及BMI無顯著變化。十二週阻力訓練介入後,訓練組體脂率及皮脂厚度總和皆顯著下降,且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p< .05)。本研究觀察到血清TNF-濃度後測值顯著低於前測值。訓練組及控制組十二週阻力訓練前後血清IL-6及leptin濃度無顯著差異。進一步比較訓練前後血清IL-6及leptin濃度變化量,觀察到訓練組有下降趨勢,而控制組有上升趨勢。結論:實施十二週阻力訓練,在未顯著改變體重情況下有效降低高齡者體脂率,代表阻力訓練可延緩隨著老化而增加的脂肪率。再者,血清細胞激素濃度在阻力訓練後呈下降的趨勢,高齡者長期從事阻力運動可降低與細胞激素相關的慢性疾病的風險。
  • Item
    年齡與運動對於腦部血管新生路徑與發炎指標的效應
    (2010) 李若屏; Jo-Ping Lee
    摘要 目的:研究一為分析大腦組織中血管新生機制於兩週運動訓練過程的變化;研究二為觀察單次運動對於高齡大腦血管新生機制之影響;研究三為觀察兩週運動訓練對於大腦血管新生機制之影響。方法:研究一使用3個月齡之雄性SD鼠,進行兩週且每天90分鐘的運動,收集動作皮層和海馬回組織的時間包括運動前(n=6)以及運動第1天(n=6)、第7天(n=6)和第14天(n=6)後一小時。研究二將使用3個月和12個月齡之雄性SD鼠,分為年輕控制組(YC,n=6)、年輕運動組(YE,n=6)、老年控制組(OC,n=6)和老年運動組(OE,n=6),並於90分鐘單次游泳運動後1小時進行組織收集。研究三進行長期運動訓練,以與研究二相同的組別設計於兩週游泳運動後隔天收集組織。分析指標包括微血管密度、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VEGF接受器-2 (Flk-1)、VEGF接受器-1 (Flt-1)、angiopoietin-1 (Ang1)和angiopoietin-2 (Ang 2)與Tie2、eNOS、糖化產物接受器(RAGE)、巨噬細胞標的蛋白(CD6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以及第1類型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之表現量。結果:研究一發現動作皮層區VEGF、Ang1和eNOS於運動第1天顯著增加後便回復至運動前水準,其接受器Flt-1和Tie2則分別於運動第1和7天後顯著增加並持續至第14天,而CD68於運動第1至14天均顯著增加,動作皮層區之微血管密度於運動第7天顯著減少而第14天又回升;海馬回區之VEGF、Flt-1和Ang1 以及CD68、SOD1和GLUT1於運動第1天期間內顯著增加後便回復至運動前水準,海馬回之微血管密度於兩週運動期間無顯著變化。研究二發現OC組動作皮層區及海馬回區之SOD1均顯著高於YC組,且僅OC組動作皮層區之Flk-1 mRNA以及Flt-1、eNOS、Ang1和CD68蛋白表現均顯著高於YC組,而這些差異並無出現於海馬回;OE組與OC組之血管新生因子和發炎指標均無顯著差異。研究三發現兩週運動後,YE組之兩腦區血管新生因子和發炎指標與YC組多無顯著差異,OE與OC組之比較亦獲得相同結果,僅YE組和OC組動作皮層之CD68均顯著高於YC組,以及OE組海馬回之CD68顯著高於OC組;YE組於動作皮層和海馬回之微血管密度均顯著高於YC組,OE組之CD31呈色亦有高於OC組之趨勢,而OC組的AP和CD31呈色均顯著低於YC組僅出現於海馬回區域。結論:本研究顯示兩週且每日90分鐘之游泳運動有助於腦部血管網路的汰換,且海馬回的血管新生因子相較於動作皮層區具有較快的調適反應,然海馬回區域相較於動作皮層區提早出現血管網路的退化,而兩週游泳運動訓練可引致年輕腦部之血管新生,亦可能對於中老年腦部血管結構具正面效應。
  • Item
    以事件關聯電位探討運動類型在老年人執行功能表現之差異
    (2013) 陳冠甫; Chen, Kuan- fu
    過去探討身體活動與認知功能有關研究,運動處方主要針對強度、持續時間、次數,然而較少探討運動類型與認知功能之關係。從過去研究發現在豐富環境活動的老鼠,大腦的神經突觸增長且密度增加的現象,因此開放性運動相較閉鎖性運動是否有助於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效果更佳。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運動類型的老年人在Flanker作業的N2、P3潛伏時間、振幅之差異。方法:參與者分為從事開放組20位、閉鎖組20位、無運動組20位,每組必須接受測量Flanker作業,統計以三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3組別×2情境×3電極)。結果: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反應時間及較大的N2振幅。結論: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訊息處理速度,使的反應時間較佳。不論運動類型皆有助於改善反應抑制的處理能力。
  • Item
    大鼠腦電波及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於運動過程中之變化:老化及高血壓之影響
    (2007) 李嘉宜; Jai-Yi Li
    若能偵測運動過程中之生理訊號,將有許多重要應用,故運動過程中生理訊號向來是許多研究者致力研究的議題,而往往難以排除因運動造成的雜訊干擾。長期運動會調節心臟自主神經系統以及其他生理訊號,更可以降低血壓以及減緩老化。若干擾自主神經系統活性後,會進而影響大腦功能,本論文成功建立記錄大鼠運動過程中之腦波及心電訊號之模式,可藉此了解運動過程中大腦皮質與心臟間之互動。目的:利用大鼠生理訊息同時紀錄及分析系統,探討運動過程中大腦與心臟自主神經之間的互動,並嘗試觀察高血壓以及老化是否有其特異表現。方法:以8及60週齡Wistar-Kyoto (WKY) 及8週齡 spontanouesly hypertensive rat (SHR) 為實驗對象,植入頭電極7天後,對大鼠進行跑步機運動,並同時紀錄其腦波和心電訊號。統計方法以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定差異性,並以 Fisher’s 法進行事後比較,統計水準至少達p<0.05,數據以mean ± SEM 表示。結果:各組相比,大鼠進行運動時腦波平均功率 (F=22.412)、alpha (F=113.260)、 beta (F=34.732)、delta (F=23.049) 及 theta波 (F=22.521),各頻帶腦波平均功率百分比均達顯著差異 (p<0.05) ;心電訊號部份,心跳RR間距 (F=45.721) 以及心率變異性中HF (F=56.503)、LF (F=139.613) 及LF/HF (F=56.500) 均達顯著差異(p<0.05),進行事後比較。發現年老使運動過程中的腦波變化較不明顯但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明顯降低;高血壓大鼠於運動過程中theta波顯著低於正常血壓大鼠。結論:大鼠於運動過程中,處於較專注且警覺的狀態,且睡意下降,其心臟自主神經功能亦在運動過程中下降。於開始運動進行時,大腦皮質活性增加快於心臟反應,而年老大鼠於運動狀態下其自主神經功能明顯衰退,高血壓大鼠於運動過程中theta波有其特異表現,進一步求證後可作為評估罹患高血壓之指標。
  • Item
    從事太極拳運動老年女性執行控制能力之腦磁圖研究
    (2013) 高藤曉子; Akiko Takafuji
    目的:本研究目的比較長期從事太極拳運動老年人和無運動老年人與大學生體適能與大腦執行控制之能力差異,也探討體適能與認知能力的相關。方法:以35名65~75歲之健康老年婦女為研究對象,其中從事太極拳至少三年組15名和無規律運動老年人組20名,另以10名19~23歲無規律運動大學生組為年齡對照組,所有受試者接受大腦執行控制能力測量後,馬上接受體適能檢測,包括6分鐘走路、10公尺步行和起身行走測驗。執行控制能力以128通道腦磁圖儀腦檢測受試者聽覺Go/No-go作業和Sternberg工作記憶作業能力,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和皮爾森績差相關處理。結果:(一)太極拳組在10公尺步行(正常及最快速度)、起身行走和6分鐘走路表現皆顯著優於無運動老人組(p<.05)。(二)聽覺Go/No-go作業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無顯著差異。(三)Sternberg工作記憶作業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無顯著差異。(四)ERN(error-related negativity)潛伏期和MGFP(mean global field power):太極拳組顯著優於無運動老人組(p<.05)。(五)M170潛伏期和MGFP:無顯著差異。(六)最快速度步行和6分鐘走路表現與Go/No-Go作業反應時間有顯著相關,起身行走與工作記憶作業正確率有顯著相關(p<.05)。(七)學生組之所有體適能皆優於老年人(p<.05),但太極拳組正常速度步行表現與學生組沒有差異。(八)學生組之反應時間顯著快於老年人(p<.05),執行控制作業正確率與M170潛伏期顯著優於無運動老人組,但和太極拳組無顯著差異。結論:規律從事太極拳女性老年人體適能和部分認知能力比無運動者為佳, 可緩和老化產生的體適能及認知能力衰退。
  • Item
    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與老年人立定垂直跳表現之影響
    (2017) 柯柏任; Ko, Bo-Jen
    中老年人與老年人隨著年齡慢慢增加,身體機能也慢慢衰退,研究指出65歲以上的老年人,身體的肌肉量會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因此造成下肢機能的衰退,進而影響到日常功能性動作的完成,也會增加日常生活中跌倒的風險,而跌倒此一因子對老年人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可能造成長期臥床,更有甚者就此不起。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慢慢廣為大眾所接受,欲降低老年人生活中功能性的退化,研究指出適度的運動可減緩老年人肌肉退化,而太極拳因結合吐納呼吸、拉筋伸展與可自由調整運動強度的特性,為適合中老年人與老年人的運動。過去研究中老年人與老年人太極拳的相關研究中,較缺乏各關節力矩與功率的相關研究,且立定垂直跳常被用來做為下肢檢測的便利性方法,因此本研究擬採用立定垂直跳動作為研究工具,並利用高速攝影機(Vicon MX13+, Germantown, Oxford, UK, 250Hz),測力板(Kistler 9281, Kistler Instrumente AG, Winterthur, Switzerland, 1000Hz),肌肉電訊號(Noraxon U.S.A. Inc., Arizona, USA, 1500Hz)等儀器收集身體活動資料,經過分析後,所得參數使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分析(α = .05),如達差異則利用bonferroni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年齡會帶來退化的結果,而太極拳族群與健康休閒族群相比有較佳的跳躍能力;下蹲期時太極拳族群有較佳的下肢關節活動度;起跳期時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普遍為太極拳族群優於健康休閒組族群;著地時則為中老年人有較好的表現,太極拳族群則在下肢勁度有較好的表現。依照本研究結果,鼓勵中老年人與老年人可以規畫長期規律的參與太極拳運動,以訓練下肢各肌群力量,期望減緩下肢肌肉因老化所造成的退化,除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程度減低外,並希望可降低中老年人與老年人跌倒發生風險。
  • Item
    老年人相對時宜動作表現與學習的練習變異效應
    (臺灣運動心理學會, 2004-11-01) 卓俊伶
  • Item
    中高齡女性休閒性身體活動經驗與生命歷程轉移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學室, 2014-03-01) 曾郁嫻; 程瑞福
    目的:了解中高齡女性在不同生命歷程中的休閒性身體活動經驗。方法:採取目的式隨機抽樣方法,以4位居住於臺北市之中高齡女性為研究參與者。以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以生命歷程理論、婦女休閒及女性主義地理學觀點進行分析。結果:中高齡女性在不同生命階段之身體活動經驗分別受到社會文化背景差異、教育資源落差、家務工作涉入、退休狀態確定與否等因素影響。女性在進入婚姻生活以前,多投入帶有經濟價值的身體勞動;當女性進入婚姻生活後,即以家務與照護為主;進入高齡階段的退休生活則是以健康維護與興趣為考量,從事偏好的休閒性身體活動。結論:(一)女性休閒性身體活動形態受到家庭、居住環境、教育資源等因素影響;(二)受限於家務工作、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女性在中年以前缺乏參與休閒性身體活動的記憶;(三)女性休閒空間使用受到經濟條件、身體機能退化等因素影響較多;(四)女性從事休閒性身體活動,多是以健康維護為主。
  • Item
    生活積極承諾之成功老化與幸福感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2-09-01) 郭哲君; 鄭志富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高齡體育志工之成功老化情形,依據成功老化定義內涵做為研究基礎,透過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教育程度,以及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幸福感進行測量與分析,以驗證中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時之成功老化解釋情形。方法:以2010年志願服務於新北市政府體育處之志工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1份。所得資料經處理後以描述性統計、階層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驗證。結果:新北市體育處體育志工在年齡部分主要以51~60歲之中高齡者居多,佔67.8%,教育程度屬中等程度,主要以高中職(含)以下的82人為多,佔67.8%;受訪者知覺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三者皆介於「普通」到「同意」之間;透過階層迴歸分析顯示,受訪者之教育程度、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能共同有效解釋幸福感達60.1%的變異量。結論:新北市政府體育處體育志工在年齡上主要為中高齡者,教育程度屬中等程度,其知覺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三者皆趨近正向之態度,同時,教育程度、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可有效解釋幸福感,反映出其成功老化的傾向。
  • Item
    運動對老年人腦氧合功能及認知功能的影響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4-12-01) 陳妍慧; 詹美玲; 方進隆
    隨著老年人認知退化與罹患失智症率逐年增加,提升老年人認知功能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研究指出老化會減少腦部氧化血紅素和總血紅素,降低腦血流量,進而引起認知與健康等問題,規律運動可提升攝氧能力及減緩認知功能衰退。相較於有氧運動,阻力運動對於老年人腦氧合與認知功能的研究較少。本文藉由文獻回顧,比較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對於老年人腦氧合及認知功能之效益,並提出下列建議:規律的中高強度有氧運動有助於老年人提升腦氧合狀態並改善認知功能表現,而長期中高強度的阻力運動訓練可增加神經傳遞物質的釋放,有助於減緩老年人認知功能的下降。對於老年族群,合併有氧及阻力運動訓練的運動處方,可更有效的提升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