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自我效能水準對高爾夫推桿注意力及表現的影響
    (2020) 高呈瑋; Kao, Cheng-Wei
    自我效能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重要心理要素,過去研究發現自我效能高低會影響動作執行的注意力投入,高自我效能的選手,透過發揮更多目標導向的心理效應來促進注意力控制和表現,而擁有低自我效能的選手,會讓注意力轉移到非目標導向的事物上而影響動作執行。過去研究也發現注意力影響動作執行時的腦波指標中,前額葉theta 波是腦波研究廣泛探討的指標之一。根據神經生理學的證據,前額葉theta波起源於前扣帶迴皮質區或者是前額皮質與扣帶迴的相互活化產生,過去研究也發現前額葉theta 波是探討持續性注意力的有效指標。然而,過去針對自我效能影響專注力的腦波活動較無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高爾夫球推桿準備時自我效能水準的高低,在前額葉theta 波功率有何差異。本研究採用組內設計,招募了27名業餘高爾夫球選手,在收集腦波同時進行了60次推桿。在每次推桿之前通過單一向度自我效能量表 (0-10) 測量自我效能分數,高於平均分數的試作歸類為高自我效能,低於平均分數者則歸類為低自我效能。根據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後,發現個人高自我效能比起低自我效能有更好的推桿進洞率 (0.54 ± 0.18 v.s 0.49 ± 0.19),以及更高的前額葉theta波功率 (1.51 ± 0.75 vs 1.40 ± 0.68)。根據結果,在選手身上,較高的自我效能可能使選手產生更好的目標導向 (由上至下; Top-down) 的持續性注意力(更高的前額葉theta波功率)及表現,此發現也支持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
  • Item
    SMR神經回饋訓練對高爾夫推桿表現之影響
    (2012) 鄭名揚; Ming-Yang Cheng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SMR (Sensorimotor rhythm) 腦波神經回饋訓練是否對於高爾夫球推桿表現、推桿前皮質活動以及心理感受具有促進的效果。SMR為感覺動作區12-15Hz 之頻率,先前研究顯示較高的SMR功率與較佳的動作準備與注意力表現有關,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是否能藉由SMR神經回饋訓練增加高爾夫推桿前之SMR功率,進而促進推桿表現。方法:SMR神經回饋訓練組以及假回饋組各包含8名高爾夫選手,分別進行八次的訓練,並藉由比較前後測推桿40球之推桿表現、推桿前SMR功率、以及心理主觀感受分數來檢驗神經回饋訓練之效益。結果:SMR訓練組在訓練後推桿表現明顯進步,且伴隨著相對升高的SMR腦波功率,然而在心理主觀分數上則無發現明顯差異。結論:本研究為首次利用SMR神經回饋訓練於精準性運動之研究,且根據研究結果顯示SMR神經回饋訓練具有促進推桿表現之效益。未來神經回饋研究應進一步比較SMR功率與其他較佳精準性運動腦波指標在推桿表現上之效果,找出最有效率之神經回饋訓練指標。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桌球學習動機與比賽表現之影響
    (2016) 黃建智; HUANG, Jian-Jhih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桌球在專注力、切身相關、自 信心和滿足感等學習動機以及比賽表現之影響,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小學六年級一班,共26名學生(男生15名,女生11名),實施為期六週,共十二節課,每節四十 分鐘的理解式球類教學。在量化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方面,以ARCS學習動機理論量表與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進行教學前、後測驗,再以中文版統計套裝軟體SPSS 22.0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在質性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方面,則以錄影 觀察記錄、教師日誌與訪談等方式蒐集,再以持續比較法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在學習動機方面,專注力(t =-4.33, p< .05)達顯著差異,切身相關(t =-1.01, p> .05)未達顯著差異,自信心(t =-4.36, p< .05)達顯著差異, 滿足感(t =-2.28, p< .05)達顯著差異,整體學習動機(t =-4.23, p< .05)達顯著差異,學童的學習動機在教學後有顯著的進步;在比賽表現方面,比賽表現(t =-35.33, p< .05)達顯著差異,學童的比賽表現在教學後有顯著的進步;大多數學童對於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桌球課程感興趣,能更加專注的學習,也能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與滿足感,而在比賽表現上,則有良好的發揮。
  • Item
    不同技能水準者在高爾夫球推桿動作準備時腦波指標之差異
    (2016) 王國鑌; Wang, Kuo-Pin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不同技能水準者在高爾夫球推桿動作準備時,不同腦波指標差異為何。過去在精準性運動研究上,主要探討專家與生手之間的差異,並且一致發現專家會有較少的皮質活化。然而,先前研究探討業餘選手與專家,結果發現業餘選手活化大於專家。由此可見,技能水準階段的大腦活化並非是直線線性關係。此外,過去研究大部分都採單一指標來探討不同技能水準之間的腦波差異,有鑑於此,本研究招募不同技能水準階段者(專家、業餘選手、生手),進一步探討其心生理機制。本研究綜合過去在精準性研究上,電極點與腦波指標的發現,如Theta、Alpha1、Alpha2、SMR功率進行專家、業餘選手、生手的差異之比較。結果主要發現專家與業餘在Fz Theta功率;Fz、Cz、Pz、T3、T4 Alpha 1與Alpha 2功率;Cz、Pz SMR功率皆高於生手。即表示專家與業餘選手在認知資源分配、動作計畫、動作控制、視覺-空間注意力、視覺檢索、口語分析的干擾抑制能力以及注意力品質皆優於生手。值得注意的是,業餘選手則是在T4 Alpha 1與Alpha 2功率顯著高於專家。即表示專家在推桿準備時需要動用較多的神經資源在視覺空間整合區域,使能有效整合視覺空間訊息。
  • Item
    空氣槍射擊選手感覺動作節律與射擊表現之關係
    (2015) 杜雨龍; Tu, Yu-Long
    感覺動作節律 (sensorimotor rhythm, SMR) 為感覺動作區Cz位置12-15Hz的頻率,其功率與感覺動作區之活動呈負相關,先前研究指出SMR在動作準備期間會反應出最適當認知動作的調整歷程,因此,可應用於研究自我配速運動執行前之準備歷程。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好、壞表現間SMR之差異。實驗藉由過去資料分析18位 (平均年齡18.28±2.32歲) 空氣手槍射擊選手,選手練習經驗約1年到10年 (平均運動年資4.67±2.25年),國內比賽層級為A級專家射擊選手。實驗進行時,每一位選手會有40發之射擊次數,依據選手個別差異在好、壞表現各挑選191發射擊之腦波資料來進行2 (表現:好與壞) x 3 (時間:-3000ms ~ -2000ms、-2000ms ~ -1000ms、-1000ms ~0ms) 之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有交互作用,在表現及時間的主要效果上有顯著差異,單純主要效果發現好表現在扣板機前一秒的SMR顯著高於其它時間視窗;而好、壞表現並無達顯著性之差異。專家射擊選手在扣板機前之準備歷程,可能因為適當的認知動作的調整歷程,在扣板機前一秒的時候大量投入注意力資源,導致腦波功率高於扣板機前二到三秒;專家表現在動作執行上可能趨近於自動化,因此導致SMR腦波功率穩定提升。未來研究建議能彌補知識缺口,進而朝向生手甚至其它運動項目探究表現之差異,同時也能延伸研究範圍透過神經回饋操弄SMR腦波功率來提升選手專注力,進而幫助選手射擊表現之提升。
  • Item
    不同背景變項網球教練在運動心理諮詢態度之差異
    (2019) 陳佳莉
    在網球訓練過程中,大都以訓練技能、體能、戰略應用為主,但很多研究指出心理技能對網球表現也非常重要。然而教練在訓練課表中通常以技術為主,對於選手的心理技能培養,與能否接受專業運動心理諮詢,這都要端看教練對運動心理諮詢的態度。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網球教練對運動心理諮詢的態度,以瞭解這態度會如何促進或妨礙運動員對運動心理諮詢的使用。研究工具為「教練對運動心理諮詢的態度」問卷,總共發放150份問卷 (其中男性119人、女性31人)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網球教練使用運動心理諮詢的現況和態度及對未來使用運動心理諮詢的期望。結果如下:一、教練們在過去12個月內,有曾尋求相關運動心理資訊的佔21.3%;二、曾有跟運動心理諮詢師一起工作的佔8%;三、運動心理諮詢師曾跟團隊或運動員合作的佔46.6%;四、都期望能有免費資源來使用運動心理諮詢。綜上所述,目前跟運動心理諮詢師合作的教練還是佔少數比例,由此可見,增加團隊經費補助、提高運動心理諮詢相關的教育與介入成效,可能能增加教練們主動尋求相關運動心理資訊使用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