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5) 許秀鳳; Hsiu-Feng Shiu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和地區國中肥胖及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之現 況,並針對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 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以台北縣中和地區公立國中體重正常及肥胖的學 生為母群體,採立意取樣方式抽出調查樣本。研究工具為一份結構式問 卷,得有效樣本844 人,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獨立 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偏低,且肥胖及非肥胖男生(38.12、 41.08)運動自我效能高於女生(34.33、35.27)、非肥胖組(38.32)高於肥 胖組(36.41)。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屬中等程度的支持,同儕是肥胖 (32.83)及非肥胖學生(39.12)最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其次是家人 的支持。 三、身體活動量方面,以非肥胖男學生(7.65)最佳,肥胖男學生 (5.33)次之、非肥胖女學生(3.50)排列第三,而肥胖女學生(3.17)其身體活動量最差。非肥胖學生(5.67)的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學生(5.28)。 四、不同年級的非肥胖學生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 一年級(106.30)大於二(94.38)、三年級(94.15)。肥胖學生則無明顯差 異。 五、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在肥胖與非肥胖學 生都呈正相關,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家人、教師三者對肥胖學生從事身體活動 有重大影響力,運動社會支持愈多,從事身體活動的比率也愈高,在鼓 勵肥胖學生身體活動上具有參考價值。Item 耳穴貼壓與中等強度運動對肥胖者血漿瘦體素之影響(2008) 趙曉涵; Hsiao-Han Chao摘要 運動除了可以大量消耗能量,藉以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之外,最近的研究顯示其亦可能影響食慾的調控荷爾蒙-瘦體素;另外,耳穴貼壓被認為可以藉由抑制食慾,進而降低體重,然而其機制是否與瘦體素有關,目前仍不清楚,此外耳穴貼壓配合運動能否有加成的效果,亦有待釐清。目的:探討耳穴貼壓及中等強度運動對肥胖者血漿瘦體素濃度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9名無規律運動習慣且自願參與之輕、中度單純肥胖的男生 (BMI: 29.26 ± 1.94 kg/m2)。所有受試者依平衡次序之方式,分別接受運動、耳穴貼壓、耳穴貼壓+運動及控制試驗,耳穴貼壓係以”王不留行籽”貼於雙耳之胃點和飢點後,於進食前貼壓10分鐘,運動方式則為45分鐘之60% 最大保留心跳率 (HRR) 的原地腳踏車運動。安靜空腹 (07:15)、貼壓耳穴後立即 (07:35)、運動前 (08:15)、運動後立即 (09:00) 及運動後45分鐘 (09:45),以留置針採血檢測瘦體素。實驗所得之資料分別以重複量數 t-test 及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結果:貼壓耳穴10分鐘後之安靜空腹血漿瘦體素下降濃度 (-1.5 ± 2.07 ng/ml) 顯著低於無耳穴貼壓 (-0.08 ± 1.28 ng/ml, p<.05)。另外,運動、耳穴貼壓、耳穴貼壓+運動及控制試驗在運動前 (08:15)、運動後立即 (09:00) 及運動後45分鐘 (09:45) 之血漿瘦體素濃度皆無顯著差異存在。結論:耳穴貼壓胃點與飢點並按壓10分鐘後,會造成安靜空腹瘦體素濃度下降,顯示瘦體素可能具有短期調控的作用;此外,4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並不會改變血漿瘦體素的濃度,即使耳穴貼壓加上運動也無加成的效果。Item 不同身體活動量之肥胖中年男性心肺適能與心磁圖特性研究(2008) 張致瑋; chih-Wei Chang中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比較身體活動量不同之肥胖中年男性,其心磁圖特性及與心肺功能之差異。方法:本研究招募80位年齡介於45-55歲之中年男性,其中27位體脂肪大於25%,每週身體活動量小於800kcal為低身體活動量組 ( FL組);另有19位體脂肪大於25%,每週身體活動量大於1500kcal為高身體活動量組 ( FH組);以及34位體脂肪小於20%且無規律運動習慣者為對照組 (NN組)。所有受試者均接受身體組成和心磁圖測量以及六分鐘走路測驗。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考驗各組有無顯著差異,顯著水準訂為p<.05,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心肺功能與心磁圖參數之相關性。結果:1. NN組之六分鐘走路測驗( 733.5±83.4公尺 )顯著優於FH組( 688.9±68.1公尺 )與FL組( 634.0±68.0公尺 )。2. FL組之心磁圖參數SIQTc ( 0.36±0.07 )顯著高於NN組( 0.27±0.04 )與FH組( 0.25±0.05 ),而FL組QTc dispersion值 ( 106.65±14.79 )顯著高於NN組( 83.77±10.63 )與FH組( 86.63±10.61 );三組之B(x,y)值無顯著差異( NN組0.391±0.028, FL組0.398±0.03, FH組 0.397±0.026 ),而α角亦無顯著差異( NN組100.99±64.48, FL組 116.64±10.52, FH組124.17±13.26 )。3.心肺功能與心磁圖參數呈現負相關(r值介於-.002至-.397之間),心肺功能與SIQTc、QTc dispersion、B(x,y)亦呈顯著相關 (p<.05)。結論:不論身體活動量高低之肥胖中年男性的心肺功能較差,而心磁圖參數顯示肥胖且身體活動量低者之心臟功能較差。Item 國小肥胖學童PACER運動表現及心血管反應之比較研究(2006) 陳志佳; ChIh-Chia Chen本研究以17名10~12歲正常組學童(%fat≤25%)、18名肥胖組(%fat>25%)為研究對象,比較其身體組成及進行PACER 20公尺漸進式折返跑運動過程、運動後恢復期心血管反應之差異。身體組成包含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全身脂肪比率、全身肌肉比率、軀幹脂肪比率、軀幹肌肉比率、手部脂肪比率、手部肌肉比率、腿部脂肪比率、腿部肌肉比率等基本生理測量值,PACER運動至累計二次無法到達折返點停止,其運動所收集之心跳率、收縮壓、舒張壓作為比較心血管反應之指標。 所得資料經獨立樣本t考驗之統計分析後,結果發現:(1)在身體組成方面,肥胖學童在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全身脂肪比率、軀幹脂肪比率、上肢脂肪比率、下肢脂肪比率高於正常組學童,達顯著差異水準(p<.05)。腰圍與全身脂肪比率、軀幹脂肪比率相關較身體質量指數為高。在國內三種不同身體質量指數肥胖兒童在進行篩選上都會有少部份因被歸類於正常或稍重而可能被忽略;(2)在PACER運動方面,經由統計迴歸發現,受試學童之PACER運動趟數表現總變異有84.0%與腿部肌肉比率和年齡有關;受試學童在PACER趟數表現與美、日體適能測驗標準相較,學童表現不如美、日學童。(3)在心血管反應方面,無論收縮壓、舒張壓,肥胖組學童增加的幅度均高於正常組學童,此外肥胖組學童PACER運動後第一分鐘心跳恢復能力較正常組學童為慢。 因此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1)目前國內以身高體重換算之身體質量指數無法全然反映出學童身體肥胖程度,建議腰圍可作為未來兒童肥胖程度之判定方法要素之ㄧ;(2)影響PACER運動主要因素在於下肢肌力,因此,我國學童平日應加強肌力訓練,因為有肌耐力運動才能持久,方能進一步提升心肺適能表現;(3)肥胖組學童在從事PACER運動時心血管機能適應較正常組學童為差,可能導致肥胖學童日後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應及早注意並介入治療改善。若從運動可達之最大心跳而言,PACER是適合測試國小學童心肺適能之運動項目。Item 長期運動訓練對國中肥胖男生體適能與運動恢復期生理值之影響(2007) 吳亨皆; Heng-Chieh Wu從事適度、適量、適合的運動訓練,可以提升運動中的心肺能力,但是對於肥胖者在運動訓練後,有關運動後恢復期生理值變化情形的研究卻是相當有限。因此,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瞭解長期運動訓練對國中肥胖男生體適能與運動恢復期生理值之影響。本研究招募20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24.8的台中市四張犁國中男學生為受試者,並分成長期運動訓練之實驗組與無運動介入之控制組,每組各10人。實驗組以70%HRmax的強度進行每次30分鐘(每跑完10分鐘休息5分鐘)、每週三次,共12週的跑走運動訓練。所有受試者在訓練後以固定式腳踏車,從事90%HRmax的踏車運動10分鐘,並於記錄運動後10分鐘內的心跳率、血壓及體溫的變化情形。所得資料以混和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所得結果如下: 一、運動介入組在實驗結束後,心肺適能與全身肌肉量明顯優於控制組。而以改變程度來看,運動介入組在立定跳、柔軟度、仰臥起坐、心肺適能的改變亦明顯大於控制組。 二、運動恢復期收縮壓的變化上,運動介入組的回復能力明顯優於控制組。但在心跳率、舒張壓及耳溫上,兩組間則沒有顯著差異。 由以上結果發現長期規律從事分散式運動,同樣能對肥胖國中男生之健康有所助益。因此,建議鼓勵肥胖國中男生可以從事分散式運動。Item 代幣制度對國中肥胖男學生參與跑走運動與減肥成效的影響(2007) 林宏達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代幣制度對國中肥胖男學生參與跑走運動與減肥成效的影響。以54名平均年齡12.5歲、BMI值29.4為受試對象,分成A、B、C三組,每組18人。A組介入代幣制度減肥方案、B組介入無獎勵策略減肥方案、C組則不進行任何介入。經過12週的介入與研究,將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以及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進行分析,顯著水準皆訂為α=.05。結果顯示,A組的出席率與跑走圈數皆顯著高於B組(P<.05)、缺曠次數則顯著小於B組(P<.05)。另外,A組的BMI與體脂肪百分比在實驗後皆有顯著減少(P<.05);調整後A組後測體重、BMI、體脂肪數值皆小於C組(P<.05)。本研究之結論為:一、代幣制度介入能促進國中肥胖男學生在參與跑走運動時有較高之出席率與跑走圈數,並有較少之缺曠次數。二、代幣制度介入能提高國中肥胖男學生減肥成效,顯著降低BMI與體脂肪百分比。建議本研究可推廣至全校性與全國性之減肥計畫。Item 不同比例負能量平衡監控介入對年輕肥胖女性體適能及心臟血液動力學的影響(2017) 詹美玲; Chan, Mei-Ling肥胖者較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體適能不佳,而增加身體活動量和減少能量攝取是控制體重之原則,過去研究中,罕見以不同運動及飲食比例之負能量平衡監控系統來控制體重。目的: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十二週不同負能量平衡比例監控介入對年輕肥胖女性身體適能及心臟血液動力學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53位健康年輕肥胖女性(平均年齡21.74±1.8;BMI29.8±2.7),隨機分派為:熱量限制監控組(CRM,100%飲食負平衡)、身體活動監控組(PAM,100%身體活動負平衡)、熱量限制及身體活動監控組(50% CRM + 50% PAM負平衡, CPM)三組實驗組及控制組(CG,不予控制)等四組;其中CRM, PAM, CPM三組實驗組進行12週介入,每週減重0.5公斤,並在第0(第1階段)、7(第2階段), 13(第3階段)週,進行體適能及心臟血液動力學評估;所收集資料統計方法以Two-Way Mixed ANCOVA、Repeat t test、One-Way ANOVA進行各項分析比較(α=.05);結果:一、階段與群組差異:體重(W)、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FAT%)、腰圍(WC)、臀圍(HC)、3分鐘登階耐力指數(EI)等參數參數,明顯在第3階段優於CG組;二、前後差異:1. 身體組成參數:W, BMI、除脂肪量(FFM), W, HC在CRM, PAM, CPM三組; FAT%在PAM, CPM兩組; WHR在CG, CPM組介入後顯著改善; 2.體能參數:6分鐘走路距離(WD_6min)在CRM, PAM, CPM三組; 立定跳遠(LJ)、EI在CRM, CPM組;CU60s在PAM, CPM組介入後有明顯增加; 3.心臟血液動力學參數:第1-3階段在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數(SVI)、收縮末期容積(ESV)、射血分數(EF%)僅在PAM組、第2-3階段SV, SVI僅在PAM組有明顯進步。三、前後變化量差異:1.身體組成變化量(Difference, _D)參數:W_D, BMI_D, FAT%_D, WC_D, HC_D等參數變化量在CRM, PAM, CPM三實驗組;腰臀圍比例(WHR_D)在CPM組皆明顯優於CG組;2. 體能變化量:CU60s_D在PAM組;EI_D在CRM, CPM組;WD_6min_D在CRM, PAM, CPM三組均明顯優於CG組。結論:十二週不同比例之身體活動及飲食負平衡監控介入皆能改善體適能,但只有PAM組顯著改善心臟血液動力學,於減重過程中,提高身體活動量較能改善心臟功能。Item 比較正常與過重大學生運動中腦氧合及血液動態學差異(2017) 陳妍慧; Chen, Yen-Huey背景: 肥胖對於心血管功能有負面影響,可能會造成運動中心血管及腦氧不同的反應,過去少有研究比較肥胖和正常學生在運動中血液動態學與腦氧合的表現。本研究目的:(一)比較過重大學生與正常組於最大運動測試中腦氧合與血液動態學的差異。(二)比較正常體重與過重大學生於單次3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中腦氧合與血液動態學的變化的差異。研究方法: 招募過重組大學男生14名(平均BMI29.0±5.4 kg/m2) 與正常組18名(平均BMI22.4±1.4 kg/m2 ) 進行腳踏車最大運動測試,測量最大攝氧量("Ṽ" O2max)和最大作功率。相隔一週後再從事30分鐘 (70% max workload, Wmax,最大作功負荷)之有氧運動。以生物電阻阻抗儀(Physioflow)測量兩次運動中血液動態學之心輸出量( CO)、心搏量(SV)、射血比(EF),以近紅外線光譜儀來測量腦部氧合(含氧血紅素, O2Hb)、去氧血紅素(HHb)和總血紅素( tHb)。統計分析: 所得資料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兩組血液動態學和腦氧合狀態差異。結果: 最大運動測試中,正常組之"Ṽ" O2max顯著大於過重組(41.3±5.7與30.0±5.0) ml/min/kg,p<0.05)。正常組CO從安靜時5.7±1.2L顯著增加至100%Wmax時19.2±4.1L (p<0.05);過重組的CO從安靜時6.9±1.3L 增加至100%Wmax時 20.4±4.4L (p<0.05)。兩組組間CO表現無顯著差異,但正常組在70%Wmax時CO增加幅度(179.8%)顯著大於過重組(137.0%) (p<0.05)。運動測試中,正常組腦tHb從安靜至50%Wmax共增加(7.0um),顯著大於過重組(1.7um)( p<0.05)。單次有氧運動中,兩組血液動態學無顯著差異,但運動中第10、20、30分鐘,正常組CO分別增加幅度為178.8%、199.3%、219.4%,顯著大於過重組105.8%、121.0%、130.0% (p<0.05)。運動停止後20分鐘,正常組腦部O2Hb增加13.9um,顯著大於過重組(1.0um) (p<0.05)。結論: 過重大學生於激烈運動時心輸出量和恢復其腦部供氧量增加幅度較正常體重組少。過重大學生從事激烈運動時應注意這些生理反應。Item 十二週耐力運動訓練對肥胖大學生心臟結構型態和泵血功能之影響(2005) 朱嘉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十二週耐力運動訓練對肥胖大學生心臟結構型態和泵血功能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影響。31 位肥胖大學生 (男性之體脂肪百分比>25 %,女性>30 %) 自願參與本實驗,並隨機分配至耐力運動訓練組 (n=16) 及控制組 (n=15)。耐力運動訓練組接受每週 3 天,每次 30 分鐘漸增至 50 分鐘,運動強度為 70 % HRmax,為期 12 週的腳踏車訓練;控制組則維持正常的飲食及作息。受試者分別於實驗介入前後進行一次測驗,並利用生物電阻分析法 (BIA) 和心臟超音波 (echocardiogramphy) 進行身體組成與心臟結構型態和泵血功能各項指標之檢測。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two-way ANOVA) 考驗二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的介入效果。結果發現 12 週耐力運動訓練介入顯著降低體重、BMI、體脂肪百分比、脂肪重、腰臀圍比和內臟脂肪量;降低安靜心跳率與收縮壓,並提高攝氧峰值 (VO2peak) 絕對值和相對值;心舒末期容積 (EDD)、心縮末期容積 (ESD)、心室中膈厚度 (IVST)、相對心室壁厚度 (RWT)、左心室質量 (LVM)、左心室質量指數 (LVMI) 和左心房大小 (LAD) 沒有顯著差異。每跳輸出量 (SV)、射血分率 (EF) 及 E/A 比例則顯著增加。由此可知,耐力運動訓練介入在肥胖治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規律的運動能有效改善身體組成,提升心肺適能及心臟泵血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