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拔罐介入對於運動疲勞和肌肉活化電訊號的影響
    (2024) 康乃爾; Kang, Nai-Erh
    目的:此篇研究的目的為探討肌肉疲勞後進行拔罐介入對運動表現和肌肉活化程度的影響。方法:本篇研究收錄10位有運動習慣之大專男性,每人將接受定罐組、動罐組和控制組三個組別之介入。受試者半年內若有上肢損傷、拔罐區域有傷口、出血以及無法接受拔罐的副作用等等,皆予以排除。實驗過程使用肌電訊號接收器及一臺測力板測量疲勞前、後以及介入後30分鐘內的肌肉活化變化和彈震式伏地挺身的力量峰值。統計方法選用單因子變異數重複量數分析,呈現運動表現和肌電之活化程度及中位頻率之變化趨勢與差異。結果:在受試者疲勞後使用拔罐的介入,無論是定罐或動罐組在不同時間點,統計上皆未發現顯著差異。不過趨勢上看似有立即的力量恢復效果,並且在post30發現定罐組力量恢復的程度最接近前測值。發力率方面,則是定罐組在介入後就有立即恢復的趨勢,但動罐組post30恢復的程度最大,最接近前測的數值。肌肉活化方面,定罐組PM(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m.)在post30時有較明顯回升,且回升幅度比靜態組更大。雖然動罐組相較於其他兩組在post0時PM和AD(Anterior Deltoid m.)的活化程度有降低的趨勢,但在整體的活化程度上都較為接近mid的值。結論:定罐與動罐組能夠產生力量以及發力率回升的趨勢有可能來自於拔罐時肌肉活化提升,使得更多運動單元幫助出力。後續實驗可針對肌電活化程度和運動表現之關聯性做更進一步探討,以推斷在固定的實驗方法下,拔罐介入使肌電活化程度增加的現象對於運動後疲勞的恢復是否真的具有正面的影響。
  • Item
    羽球正拍與反拍發球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0) 王露敏; Lu-Miin WANG
    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年齡19.63±1.5歲、175.25±6.32公分、體重66.75±4.77公斤、球齡9.38±1.19年)為對象,分析羽球正、反拍發球時的生物力學變數,以瞭解正、反拍發球的力學機轉與特性。利用Biovision 生物訊號擷取系統(1000Hz)收集受試者持拍側上肢11處肌群的表面肌電訊號,透過AcqKnowledge 3.9.1分析軟體計算肌電參數,同步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紅外線攝影機(250Hz)擷取受試者的運動學訊號。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三種不同球路的肌電與運動學參數的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的計算。以無母數魏克遜配對符號等級檢定,考驗正拍與反拍發球之各項參數的差異情形,顯著水準定為α= .05。經研究發現反拍發球有較高的擊球高度、較短的揮拍距離、較快的揮拍時間與較難判斷球路種類的引拍與揮拍動作,因較不易遭對手識破球路,因此突擊的能力較佳,發球後較易掌握主動進攻的優勢。在發平快球與高遠球等高速揮拍動作時,肱三頭肌與後三角肌有較大的肌電訊號產生。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建議羽球選手在比賽時使用反拍發球,以提升競爭優勢。
  • Item
    桌球正、反拍拉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1) 黃信學; Hsin-Hsueh Huang
    本研究以6名大專男子甲組桌球選手(年齡21±4.69歲、身高173.5±4.59公分、體重67±5.80公斤、球齡12±4.52年)為對象,分析其桌球正拍與反拍拉球技術的差異,提供對桌球訓練與教學之參考。本實驗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 (250Hz) 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拍攝各動作的3D影像資料、兩部Kistler測力板(1500Hz) 擷取選手的動力學數據和Noraxon無線肌電系統(1500Hz)同步蒐集持拍手的表面肌電訊號,並利用Vicon Nexus 1.52計算3D的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及Noraxon軟體計算持拍手上肢肌群的表面肌電振幅。所得數據以無母數魏可遜符號檢定考驗同樣技術時正拍與反拍拉球動作間的差異,再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考驗正拍、反拍之不同柆球技術(拉上旋球、拉下旋球)間的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計算,顯著水準訂為α = .05。從結果發現正拍拉球在回擊球速、揮拍速度、重心速度都比反拍拉球來得快,正拍拉球有較大的揮拍距離及較高的擊球重心高度。在正、反拍不同的擊球技術中,兩者回擊下旋球時都有較低的重心高度以及較大的拍面角度。在地面反作用力方面,揮拍期的前、後方向的衝量與球拍前、後方向的速度達顯著相關。在肌電訊號中我們發現,正拍與反拍拉球於揮拍擊球期,肌群活化達峰值的順序先為近端肌群而後遠端。而來球的旋轉不同並不影響肌肉的作用順序,但回擊的方向不同則會影響肌肉的作用順序。在平均肌電振幅中,正拍拉球在前三角肌、胸大肌、橈側屈腕肌與尺側伸腕肌有較大的振幅,反拍則在後三角肌、肱三頭肌與尺側伸腕肌有較大的振幅。當拉球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橈側屈腕肌與尺側伸腕肌,在正拍的擊球期時有明顯的共同收縮現象;而反拍則無共同收縮的現象,因此正、反拍拉球時有不同的肌肉作用模式。
  • Item
    不同蹲踞式起跑之下肢肌電訊號與等速肌力特徵分析
    (2011) 吳光亞; Wu, Kuang-Ya
    目的:探討不同蹲踞式起跑於起跑出發階段之運動學參數與下肢肌群肌電訊號間之差異及與下肢等速肌力之相關。方法:以短距離田徑男選手7名為研究對象,利用高速攝影、肌電系統以及等速肌力測定儀,擷取選手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所產生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繼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進行F考驗,本實驗將顯著水準訂為α=.05,參數如達顯著水準,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則採用(LSD)法進行。結果:運動學部分,膝關節角度在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下前腳關節角度為85~95度,後腳關節角度為125~139度,長式起跑在起跑出發後第一步離地瞬間重心高度變高,第一步步幅大於短式及中式起跑方式,在第二步著地瞬間左膝、踝關節角度明顯增加。肌電訊號部份,受試者在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時慣用腳(後腳)肌電訊號類似且一致性,隨著起跑板間的距離增長,股外側肌在起跑預備期扮演重要的角色。等速肌力部分,透過不同角速度下之等速肌力訓練,可提升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的重心水平速度表現。結論: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都很適合選手使用,教練需透過平時訓練找出真正適合選手的起跑方式,才能幫助選手創造佳績。
  • Item
    不同俯臥弓身動作之肌電訊號分析
    (2009) 陳雅琪; Ya-Chi Chen
    本研究的目的在比較不同俯臥弓身動作之各階段動作的肌電訊 號,以八名大專男性體操隊選手為受試者,使用 FASTEC IMAGING 高速攝影機(125Hz)及 BIOPAC 肌電系統(1250Hz)來分析在治療床 和羅馬椅兩種器材上不同俯臥弓身動作運動學資料與背闊肌和豎脊 肌肌電訊號。以無母數統計方法檢驗不同俯臥弓身動作之各項參數, 顯著水準定為 α = .05。本研究得出,在不同俯臥弓身動作,背闊肌和 豎脊肌向心收縮的肌電訊號達顯著差異(p<.05) 。實驗結果得知訓練 背部肌肉適能可採用俯臥弓身動作;執行俯臥弓身動作時,豎脊肌和 背闊肌力量的大小受到身體姿勢和器材所影響;加強豎脊肌離心收縮 訓練,能避免肌力不平衡,進而可減少發生背部傷害發生。
  • Item
    不同測功儀之划槳動作力量與肌電表現之研究
    (2005) 戴憲維; Hsien-Wei Tai
    不同測功儀之划槳動作力量與肌電表現之研究 研究生 戴憲維 指導教授 許樹淵 民國94年7月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固定式與平衡式測功儀之划槳動作力量與肌電表現之研究,實驗受試者為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水上系輕艇專長運動員共9名,運動員平均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21.44(±1.67)歲、172.68(±6.46)公分、68.42(±8.79)公斤,每位運動員分別接受30sec固定式與平衡式測功儀划槳動作力量與肌電表現的測驗,其中過程以輕艇專項測功儀、張力計、電極片,經由同步訊號處理器、BioPac MP-150,取得划槳動作力量與肌電表現相關運動學資料。 並透過SSPS10.0分析軟體中的相依樣本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處理運算資料,及利用Excel繪圖製作表格,研究的結果顯示: (一) 在划槳動作力方面,固定式比平衡式測功儀之划槳衝量無異。 (二) 在划槳作用肌群方面,固定式和平衡式測功儀之划槳表現上, 肱三頭肌、肱二頭肌、肩三角肌皆有差異。 (三) 肱二頭肌的iEMG與衝量顯現正相關。 (四) 平衡式測功儀較適合在考驗運動員的專項技術層面上,而固定式測功儀較適合評估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上,此兩種測功儀亦可作為此專項運動科學選材之評估依據。 關鍵詞:輕艇K-1、輕艇測功儀、EMG、肌肉效率
  • Item
    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行走及跨越障礙動作之影響
    (2008/08-2010/07) 黃長福
    老年人隨著老化的過程,其身體運動能力的衰退,如肌力、平衡能力、反 應能力、神經系統方面等,有關這些能力的下降將使老年人增加在日常生 活環境中活動的困難,如行走中跨越障礙,以及常伴隨發生的危險因素, 如跌倒,嚴重威脅健康品質。故主動從事身體活動以減緩運動能力衰退, 甚而提升身體運動能力,乃是不可或缺的積極性作法。 在眾多的運動中,太極拳運動是從事人口相當多的一項運動,其運動 形式以及強度更是老年人適合從事的項目之一,而且一直受到提倡也廣為 接受。有關老年人從事太極拳運動後對身體影響的探討越來越多,但主要 著墨於一些生理指標上,有關日常生活中具體動作(如跨越障礙物)的下肢 各肌肉協調控制與關節互動的探討則是沒有。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行走 過程中跨越障礙的動作,並以運動學、動力學與下肢主要肌群的肌電訊號 為探討依據,來探討老年人從事太極拳運動對跨越動作的關節互動關係與 下肢各肌肉協調控制有何影響。 本研究將有從事太極拳運動以及無從事太極拳運動的老年人各15名 參與實驗,實驗中包括有一般平地行走(level walking)、10%腿長高度與 20%腿長障礙高度的跨越動作等三種情況。以10部Vicon高速攝影機 (100Hz)、兩塊Kistler測力板(1000Hz)以及1套Biovision肌電系統 (1000Hz)同步收集實驗資料。預期可找出老年人參與太極拳運動後對此功 能性動作控制上所產生的效應,期望對老年人的跌倒預防有進一步的貢獻。
  • Item
    動態動作條件下老年人下肢肌肉勁度與肌電現象之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2-09-01) 姬榮軍; 李宜芳; 劉宇; 黃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