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7
  • Item
    高中生體育學習概念量表編制之研究
    (2024) 李宏盈; Lee, Hung-Ying
    本研究旨在建構「高中生體育學習概念量表」,透過三階段分別進行。首先,透過立意取樣方式,針對 45 位高中生進行個別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其對體育學習之觀點,並透過現象圖示學 (phenomenography) 方式進行分析,建立體育學習概念量表初步之結構與題項,包含技能測驗、技能練習、從事身體活動、增加運動知識、理解運動知能、內省的身體實踐、以新的角度看待身體。其次,邀集 8 位體育與運動教育之專家學者,進行德懷術座談會議,以修正量表之內容,並確立七大體育學習概念結構與題項。第三,採取立意取樣之方式,調查臺灣北、中、南與東部之高中生,共計收回 2212 份問卷,透過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最終建構出具信度與效度之體育學習概念量表。基於上述,本研究確立了高中生七大體育學習概念,可讓學生自我評估其體育學習概念,亦可供高中體育課程與教學實踐之參酌。
  • Item
    應用慣性感測器分析跆拳道團體品勢力量峰值與動作一致性
    (2024) 賀敏彥; He, Min-Yan
    前言:跆拳道團體品勢需同隊三名選手共同完成同一套品勢型場,演練時要求力量與動作高度一致,而高麗型場是不同性別和年齡組跆拳道團體品勢選手都需要掌握的内容。當團體選手水平相近時,對於力量與動作一致性的判罰,裁判很難通過肉眼來進行辨別。價格便宜且即時提供運動表現反饋的慣性感測器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可以有效評估速度、加速度、力量及時間參數。本研究通過可穿戴IMU,獲取特徵動作加速度最大值,來評估跆拳道團體高麗型場,力量峰值和動作一致性,並與國際裁判的判罰得分進行相關性分析,瞭解裁判給分規律。方法:本研究收集五組跆拳道團體選手 (身高:172.00 ± 5.04 公分、體重:63.13 ± 2.80公斤、層級:台灣精英跆拳道品勢男子團體選手) 高麗品勢演練數據,IMU (Xsens DOT,NL) 放置於選手的右手手腕及雙腳腳踝,同步收取高麗品勢演練中特徵動作的三軸加速度值。十四名國際裁判對五組團體選手進行評分。使用描述性統計比較五組選手力量與動作一致性之差異,皮爾森積差相關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分析IMU數據與國際裁判判罰得分之相關性。結果:其中兩組團體選手在右手手部與左右腳的力量數值均小於其餘三組選手,但是這兩組選手手部動作一致性較好,而另外三組選手左右腳動作一致性較好;選手力量峰值與裁判判罰存在正相關 (r=.441),動作一致性與裁判判罰存在負相關 (r=-.109),選手整體的力量與動作一致與裁判判罰總分存在正相關 (r=.368)。結論:應用IMU可以有效測量跆拳道團體選手高麗型場的力量峰值與動作一致性;也可以有效測得肉眼無法識別之特徵動作力量峰值與動作一致性的差異。品勢國際裁判的整體判罰仍受到主觀性判罰的影響,其中動作一致性的判罰存在較高主觀性。應用IMU為教練和選手提供團體品勢訓練和比賽中速度、加速度、力量與動作一致性相關數據,彌補了跆拳道團體品勢無量化數據的不足,而且應用IMU檢測的量化數據,還可以用來精準選材和進行策略性的訓練。IMU還可以彌補在動作一致性判罰中所存在的主觀誤差。
  • Item
    阻力運動對史楚普作業表現及血漿腎上腺素水平之影響:四情境交叉設計隨機對照試驗
    (2024) 林庭佑; Lin, Ting-Yu
    註: 此摘要按照CONSORT 2010交叉設計隨機對照試驗報告指南呈現 (Dwan et al., 2019, Table 2)。研究目的 1. 確認阻力運動對史楚普 (Stroop) 作業表現的急性效應。 2. 確認急性阻力運動對史楚普作業表現的線性時間效應。 3. 探討史楚普作業表現的變化是否與血漿腎上腺素的變化相關聯。 4. 探索急性阻力運動對史楚普任務表現的線性強度效應。 方法 研究設計 此博士論文為一個四情境交叉設計隨機對照試驗的註冊報告 (registered report) 與其次要分析 (secondary analyses)。 參與者 過去6個月內至少每週進行一次阻力訓練,年齡在18至40歲之間的健康男性 介入 在運動情境下,參與者進行了包含槓鈴蹲舉、推舉和硬舉的循環 (circuit) 阻力運動,每組5下、一個動作共3組,三個動作都做過一遍後從蹲舉開始第二輪,總共進行三個循環,並在每組運動及組間休息3分鐘。在三種不同的運動介入中,除了強度外,所有訓練參數保持一致。三組的負荷分別設定為高、中、低強度,相當於1RM的78%、72%和65%。在對照情境下,參與者閱讀與運動相關的書籍約四十分鐘,時長約與運動介入相當。 依變項量測 認知量測:本研究測量了阻力運動和對照情境之間在多個依變項上的差異,包括史楚普一致與不一致情境反應時間的變化、史楚普一致反應時間與簡單反應時間的變化,以及史楚普效應的變化。生化指標:分析指標是阻力運動情境相較於對照情境的腎上腺素水平變化差異。隨機分派 參與者被分配了兩個獨立的隨機塊狀 (random blocked) 序列,以避免參與者有兩倍的機率在第一次運動介入時進行特定的強度。第一個序列採用的隨機區塊大小為3和6,用於確定不同強度阻力運動的順序。這一序列採用拉丁方設計,將可能的序列數量從六減少至三。第二個序列採用的隨機區塊大小為4和8,來確定哪一次來實驗室(第3、4、5或6次)為對照情境。 遮盲 由於研究中運動介入的性質,參與者、結果評估者和實驗者的無法遮盲 (masking/ blinding)。然而,所有認知表現的測量均採用電腦進行,從而降低人為判斷的影響。 結果 招募狀況、隨機分派與納入分析的參與者數 共招募了31名參與者,且所有人均符合參與條件。在這些人中,有28人完成了所有的實驗流程,並被納入依計畫書分析 (per-protocol analysis)。 分析結果: 1. 整體而言,在運動後1小時內,與對照情境相比,急性阻力運動顯著降低了校正過正確率後的史楚普一致性反應時間(平均差異:-12.2毫秒;95%信賴區間:-17.4至-7.1;p < .001;dmatched = -0.256)和不一致性反應時間(平均差異:-20.3毫秒;95%信賴區間:-36.4至-4.1;p = .014;dmatched = -0.135),以及史楚普一致性反應時間和簡單反應時間之間的差異(平均差異:-13.8毫秒;95%信賴區間:-20.7至-7.0;p< .001;dmatched = -0.216。然而,在運動介入情境與對照情境的比較中,簡單反應時間(平均差異:1.6毫秒;95%信賴區間:-3.5至6.7;p = .539;dmatched = 0.034)和史楚普效應(平均差異:-8.0毫秒;95%信賴區間:-21.9至5.8;p = .253;dmatched = -0.062)在統計上並未達顯著。 2. 結果顯示,校正過正確率後的一致性反應時間有線性時間效應:rrm = .114,p = .045,95% 信賴區間: 0.002至0.223。這個重複測量相關係數(.114,repeated measure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表示阻力運動的正面效果在介入後10至55分鐘之間逐漸衰減。然而,史楚普不一致性情境、史楚普效應、史楚普一致性反應時間與簡單反應時間之間的差異,以及簡單反應時間的重複測量相關性並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 3. 未發現血漿腎上腺素變化與任何認知指標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或倒U型關係。 4. 不同阻力運動強度的效果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差異。 不良事件 無嚴重不良事件。 試驗狀態 已結束。 結論 本研究顯示了單次槓鈴阻力運動對需要抑制的認知作業的正面影響。此研究觀察到了時間層面的效果,發現了認知表現的提升可能在運動10分鐘後最為明顯。這些研究發現指出,於在提升肌力的自由重量、多關節、結構性阻力運動訓練後1至1.5小時內安排具有認知挑戰的任務,或可以最大化其對肌力和認知的益處。關於血漿腎上腺素與認知表現的關係,本研究未發現急性阻力運動後血漿腎上腺素水平的變化與急性阻力運動後的任何認知表現變化間有顯著關聯。 研究註冊 此研究計畫在第一階段註冊報告被接受後 (Lin, Cheng, et al., 2023) 提交至ClinicalTrials.gov (NCT05407259)。此研究計畫的註冊報告部分也公開於Open Science Framework,網址為:https://osf.io/ehvyf。 研究經費 此研究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支持。
  • Item
    AI時代下資訊科技融入大學體育芭蕾課之行動研究
    (2024) 吳采陵; Wu, Ca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大學體育芭蕾課之教學與學習歷程,並透過行動研究,以設計思考的歷程逐步調整課程,嘗試構建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模式。研究參與者為某大學112-2學期體育芭蕾課程的27名學生,以質性資料蒐集,包括焦點團體訪談、課程學習心得、期末學習心得、教師反思札記和學習單等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分為探索期、蛻變期和穩定期三個階段,透過逐步調整課程,規劃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藍圖。然而,發現學生在資訊科技的使用方式及學習策略上還是存在差異,且資訊科技工具的選擇與教學模式的整合仍有優化空間。但整體學習成效上,在認知、情意及技能方面的學習成效上有顯著轉變。未來建議教學方面,教師可提供多元彈性的學習模式,以符合學生的個別化學習需求,並整合教學模式與策略,善用資訊科技工具,以發揮最大效益。同時,應強化動作概念與身體實踐的整合,提升動作表現與身體意識。此外,實體與線上的回饋需並行,更能給予學生個別化指導。而研究方面,建議未來擴大研究範圍與對象,並調整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實際應用情形。最後,應關注學生線上學習頻率及資訊科技工具使用度,以更符合個別化的學習需求。
  • Item
    臺北市運動員履歷平臺之規劃研究-以基層運動選手訓練站為例
    (2024) 羅國偉; Lo, Kuo-Wei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臺北市運動員履歷平臺規劃為主題,以瞭解基層運動選手訓練站的運作模式、運動員資料管理的需求,以及建置運動員履歷平臺的可行性,並以基層運動選手訓練站作為案例研究。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基層運動選手訓練站在運作上面臨資料整合、數位化管理等挑戰,存在資料分散、流程不完善的情形。此外,基層運動選手在訓練站中的資料紀錄與管理有待提升,尤其是轉階段資訊的傳遞與追蹤。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提出具體的臺北市基層運動選手訓練站履歷平臺規劃方案。該平臺將建立統一的運動員資料系統,包括基層運動選手的個人資料、競賽成績、訓練紀錄等相關資訊,並提供數位化的管理工具。平臺設計將著重於資料整合性和流程化,以確保運動員資訊的完整性和即時性。此外,平臺將提供運動員發展計畫的支援功能,包括訓練進度追蹤、轉階段推薦等,以協助基層運動選手順利發展成為職業運動員或國家代表隊成員。最後,本研究認為臺北市運動員履歷平臺不僅是一個資料管理工具,更可成為決策支援的系統。透過大數據分析和資料挖掘,平臺能夠預測潛力選手、分析各運動種類的發展趨勢,並協助平衡資源的分配,提升運動選手培訓及資源運用效益。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建置臺北市運動員履歷平臺的重要參考依據,有助於提升基層運動選手的訓練品質及運動資訊的有效管理,同時促進運動項目的整體發展和資源配置的合理化。
  • Item
    單次阻力運動調控發炎機制探討:STAT3扮演之角色
    (2023) 蔡舜璽; Tsai, Shun-Hsi
    背景:長期的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單次阻力運動可以增加抗發炎細胞激素,進而抑制發炎路徑達到抗發炎之效果。然而,現階段阻力運動相關研究仍多以觀察循環細胞激素濃度變化為主,對於阻力運動後對STAT3訊息傳遞路徑的反應尚待後續研究闡明。目的:一、探討單次阻力運動後健康年輕男性在循環免疫細胞數目及循環細胞激素濃度的影響。二、探討單次阻力運動後健康年輕男性在周邊血液單核細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中STAT3調控發炎相關路徑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16名健康年輕男性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交叉設計,進行單次阻力運動 (resistance exercise, RE) 或安靜休息 (control, CON) 兩種實驗處理。於運動前、運動後立即、運動後2小時、運動後4小時及隔日 (24小時) 採集血液樣本。測量循環免疫細胞數量、IL-6、IL-10、TNF-α及PBMCs中的STAT3相關路徑。實驗數據以混合線性模型 (linear-mixed model) 進行統計考驗。結果:總白血球數量於RE後在運動後立即 (RE: 6.79 ± 2.07 ×106/mL; CON: 5.08 ± 1.06 ×106/mL)、運動後2小時 (RE: 7.51 ± 2.61 ×106/mL; CON: 5.59 ± 0.84 ×106/mL) 與運動後4小時 (RE: 7.43 ± 2.32 ×106/mL; CON: 5.86 ± 1.18 ×106/mL) 顯著高於CON (p< 0.05)。嗜中性球數目於RE在運動後2小時 (RE: 5.23 ± 2.77 ×106/mL; CON: 3.05 ± 1.06 ×106/mL) 與運動後4小時 (RE: 4.86 ± 2.5 ×106/mL; CON: 3.27 ± 1.42 ×106/mL) 顯著高於CON (p < 0.05)。淋巴球數目於RE在運動後立即 (RE: 1.89 ± 0.7 ×106/mL; CON: 1.24 ± 0.45 ×106/mL) 顯著高於CON (p < 0.05)。單核球數目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血漿IL-6濃度於RE在運動後立即 (RE: 1.25 ± 0.65 pg/mL; CON: 0.76 ± 0.41 pg/mL) 與運動後4小時 (RE: 4.31 ± 3.20 pg/mL; CON: 2.21 ± 0.67 pg/mL) 顯著高於CON (p < 0.05)。血漿IL-10濃度於RE在運動後立即 (RE: 1.02 ± 0.29 pg/mL; CON: 0.86 ± 0.26 pg/mL) 顯著高於CON (p < 0.05)。血漿TNF-ɑ濃度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0.05)。PBMC細胞質中STAT3蛋白表現量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PBMCs中磷酸化STAT3α和STAT3β於RE在運動後4小時皆顯著高於CON (p < 0.05)。PBMCs中SOCS3蛋白表現量於RE在運動後立即、運動後2小時、運動後4小時及運動後24小時皆顯著高於CON (p < 0.05)。細胞核/細胞質STAT3蛋白表現量比值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PBMCs中細胞核SHIP1蛋白表現量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結論:單次阻力運動誘發IL-6和IL-10抗發炎細胞激素濃度上升以及活化PMBCs中STAT3訊息傳遞路徑。其中,IL-6濃度的上升與PBMCs中的STAT3磷酸化同時發生,可能說明阻力運動後對循環免疫細胞抗發炎效應的可能機制。
  • Item
    高中體育班課程政策執行之研究
    (2024) 楊廣銓; Yang, Kuang-Chuan
    本研究係針對體育班課程政策執行階段,瞭解各高中選用不同類型課程的具體內容與現況問題,及透過學校參與者的回饋,對應政策體制觀點,瞭解課程規劃融入體育專業發展及職涯探索的想法與策略,彙整實際操作的經驗事實,提供爾後研修團隊規劃高中體育班課程的參考資料。研究採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及焦點團體座談法進行分析。結論:一、高中體育班課程在教育現場運作,符合學科、術科學習平衡的共同性;能兼顧一般科目及體育專業實作的特殊性;也能做出對升學與職涯進路的可操作性決定。二、政策體制中體育班課程決策者應積極面對新舊課綱轉換,建立決策評估機制;與規劃者共同落實體育專業課程規劃實作,推動學生職涯探索與支持措施;執行者能提出回饋、分享成果與教學精進策略。三、體育班課程政策對應政策執行類型理論,因政策目標衝突低,與政策目標對應內容的歧異程度高,符合「實驗執行」的類型。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落實參賽基準納入評鑑、設計SOP運營手冊、主動提供法規與關心民間資源支持、規劃一套適用於各高中之課程實施規範,檢討本土語政策介入的衝擊。學校應遵循法制的程序性、落實學生基本學力與參賽基準執行,規劃多元課程選項。體育班教師應建立教材教法與班級經營模式、理解學生背景與需求、引導實作與探究體驗、提供多元展能機會。體育班學生應落實學習與訓練時間分配,重視參賽基準與學業成績,提高個人學習動機與充實學習歷程,培養體育專業以外的就業職能。家長與民間單位宜提供正向支持力量與照顧。未來可瞭解體育班畢業生面對高中就讀時的學習動機與具體想法,亦或是學習滿意度、成果研究,提供學校規劃時參考資料。
  • Item
    國小體育教師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之困境與解決策略
    (2024) 王彥邦; Wang, Yen-Pang
    近年來世界各國倡議融合教育,讓特殊生回歸普通班級,而體育教學亦是如此,依據法規的沿革與政策擬定下,融合教育雛型逐漸成形,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然而目前許多研究皆圍繞在探討融合式教育與社會關係之連結,或是特殊生於課堂中同儕接納情形,研究對象皆為學生,較少針對教學者之研究。據此,本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兩階段之研究,於第一階段訪談9位小學教師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之現況與困境,經歸納後於第二階段訪談7位專家學者提出解決之策略。研究結論為一、目前缺乏融合式體育教師之培育系統且現職教師參與研習阻礙高;二、班級人數多致教學內容不易調整,且缺乏教學人力協助;三、校園特教相關議題與知識闕如,適應體育業務分工不明確;四、師培端「適應體育」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學校端設立校內教師專業社群,局端辦理研習可採混成式方式辦理;五、教學目標首重身體活動,教師可善用PSI教學方案規劃課程營造友善的班級氛圍;六、固定業務承辦專責組長,定期舉辦宣導活動強化師生知能。希冀透過困境提出及解決策略之對應,提供教師、師培單位、學校行政及公部門規劃課程、研習及訂定相關政策之參酌,共創友善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