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8
  • Item
    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生活品質之影響
    (2021) 王立亭; Wang, Li-Ting
    背景:虛擬實境 (VR) 被應用在休閒與娛樂的用途。其對於高齡者生、心理健康狀態具有積極改善與維持效益已被研究發現。然而,少有研究設計相關量表,評估高齡者參與時的接受度和使用情形。方法:研究一,參考科技接受模型編製高齡者虛擬螢幕運動參與評估量表,研究對象為具有螢幕使用經驗高齡者 (年齡 ≥ 65歲);依序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題目鑑別度與內部一致性,確認問卷結構;及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因素效度。研究二,高齡者 (平均年齡72.16 ± 4.9歲) 隨機被分配至實驗組 (n = 48) 或對照組 (n = 50) 瞭解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功能性體適能及生品質之情形。實驗組每週2次,每次約75-90分鐘,共12週VR運動,對照組無進行介入。功能性體適能和生活品質評估,使用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測驗、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老人生活品質問卷,參與者於第1週進行前測、第13週進行後測、第24週進行保留測。並採用整體參與者前測功能性體適能成績預測生活品質之關係。結果:研究一,探索性因素分析萃取出五個因素 (外部變數、認知有用與認知易用、使用者態度、行為意圖、實際使用行為) 總解釋變異量66.68%。驗證因素分析修正後共14題,構念效度介於 .19至 .67之間,模型具有良好適配度。研究二,虛擬運動介入後,顯著提升上肢柔軟度、下肢柔軟度、上肢肌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生活品質構面在感官能力、自主性、社交參與/隔離、感受與經歷死亡以及生活品質總分優於前測。保留測方面,實驗組功能性體適能在下肢柔軟度、上肢肌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仍有維持效果;生活品質皆未發現維持效益。此外,參與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與生活品質無線性關係。結論:本研究量表具備初步信效度,可供相關研究使用 (研究一)。虛擬實境運動介入提供了促進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及生活品質重要的結果,未來研究可採用不同VR工具、族群進行更有效的介入 (研究二)。
  • Item
    穿戴式裝置提升大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學習動機:目標設定調節效果
    (2020) 蔡劻翰; Tsai, Kuang-Han
    現在為資訊科技發展快速的時代,大學生是主要使用族群之一,且大學生有身體活動參與不足與久坐問題,體育課作為大學生參與運動主要途徑之一,為改善大學生身體活動參與必須從體育課開始。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透過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改善大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學習動機。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法 (時間系列設計),研究對象為107年第二學期修習大學體適能課程一個班級,共40人。將八週實驗教學分為四個期間來探討不同目標設定期間大學生體育課身體活動量改變情形。透過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Two-way Mixed Design) 來分析在實驗教學四個期間,學生身體活動改變情形,以及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差異情形。透過成對樣本t檢定 (Paired Sample t test) 了解大學生在實驗教學前後學習動機差異情形。並透過運動手環配合目標設定回饋單等質性資料蒐集了解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對大學生影響情形。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在四個目標設定期中,目標設定後 (前、中、後) 在卡路里消耗量、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與步數上皆顯著高於無目標設定期。 二、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在八週實驗教學後在卡路里消耗量、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與步數上皆無顯著差異。三、大學生在八週實驗教學後學習動機顯著高於教學前。結論: 一、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有助於提升大學生課堂身體活動量。 二、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後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身體活動量上無顯著差異。 三、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有助於提升大學生體適能課學習動機。
  • Item
    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
    (2004) 陳建廷
    目的:探討八週三種不同運動訓練(肌力訓練、有氧訓練及有氧+肌力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體重肥胖的國中男學生40人為受試者,年齡為13.74 ± 0.26歲,身高為158.14 ± 5.96公分,體重為67.50 ± 6.97公斤。依BMI值大小排列配對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三組、對照組,各組人數各為10人。實驗組每週接受四天,每天45分鐘的不同運動訓練,對照組不接受任何運動訓練,但四組受試者均接受飲食控制課程宣導。前、後測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檢定。結果:體適能1600公尺跑走部份,三組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坐姿體前彎部分,肌力訓練組優於有氧訓練組,其他項目在各組之間則無任何差異。身體組成:在肌肉質量及去脂體重上,肌力訓練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其他二組實驗組的進步則未優於對照組。另外,在身體脂肪上,三組實驗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減少。結論:八週的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後,對體重控制班學生在心肺功能及身體組成,都有明顯的改善。尤其,肌力訓練在全身肌肉質量及去脂質量的提升有正面的助益。因此,在鼓勵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學生平常多從事各項運動時,尤其應該在運動計畫中加入肌力訓練。
  • Item
    運動網頁介入對高中女生體適能及運動狀況之影響
    (2003) 蔡溎蓉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10週運動網頁介入對高中女生體適能及運動狀況之影響。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而運動狀況主要包含了運動行為、運動態度和運動認知。實驗以國立鳳山高中的80位女學生為觀察對象,其中一組(40名;年齡16.25±0.44歲)為實驗組,實施網際網路介入,另一組為控制組(40名;年齡16.28±0.46歲)。在經過10週的網運動網頁介入計劃後,透過問卷與體適能的前、後測來進行介入成效評估。所有資料在經量化處理後,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 1. 運動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體適能皆明顯較介入前增加,但只有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明顯優於控制組(p< .05)。 2. 運動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運動狀況皆明顯優於介入前,但只有運動態度與運動認知明顯優於控制組(p< .05)。 3. 實驗前後,控制組學生只有在心肺耐力方面有明顯的增加(p< .05)。 由結果可發現:十週的運動網頁介入體適能教學計畫,能顯著的提昇高中女生的體適能與運動狀況。因此,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適度地運用運動網頁以增進教學成效。
  • Item
    有氧舞蹈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體適能的影響
    (2003) 謝淑芳; Shu-Fang Hsieh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12週有氧舞蹈訓練課程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在體適能上的影響;並比較探討不同運動方式之訓練課程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在體適能上之差異。本研究對象共計21名(兩校學生),平均年齡為16.4±0.6歲,分成兩組,其中上有氧舞蹈訓練課程組有11名,另一組上一般體育課程組有10名。訓練課程前、後,所有研究對象皆接受體適能要素測驗(心肺適能、肌耐力、肌力、柔軟度及身體質量指數),其中一組上有氧舞蹈訓練課程組接受12週有氧舞蹈訓練課程,以每週三次,每次45分鐘,運動強度設計前六週是以最大心跳率的55%~70%之間,後六週為最大心跳率之70%至80%之間。另一組上一般體育課程組則照該學校課程進度表所編列之課程上課12週。資料處理根據實驗分組後,彙整體適能測驗之數據以SPSS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相依樣本t考驗分別檢定分析研究兩組經不同運動方式之訓練課程介入後,對於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在體適能上之影響,及其在體適能各項變化上有無顯著之差異;並以獨立樣本t考驗分別檢定分析研究不同運動方式之訓練課程的兩組,其之間在體適能前、後測各項變化上有無顯著差異。結果發現: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經過12週之有氧舞蹈訓練課程後,在各項體適能項目(心肺適能、肌耐力、肌力、柔軟度及身體質量指數)的測驗中均產生顯著之訓練效果,而達顯著差異 (P<0.05)。測驗結果顯示,上有氧舞蹈訓練課程的各項體適能項目均達顯著差異 (P<0.05);而上一般體育課程組的各項體適能項目均未達顯著差異 (P>0.05)。由上述可據以推論出不同運動方式之訓練課程,其效果對兩校特教班男生在各項體適能項目中的表現有差異。 實施12週有氧舞蹈訓練課程,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體適能的提昇具有正面之訓練效果,較上一般體育課程組的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優。
  • Item
    度量化的身體:學校體適能檢測的權力技術
    (2003) 陳鴻文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在藉由跨領域的研究樣式提供另一種體適能研究的觀點。從分析學校體適能檢測的機制來探討其對學生身體的規訓,及學生身體回應的可能;並提出研究者在與協作者深入訪談後對體適能檢測的反省。基於以上的理念和架構,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以往有關於體適能的研究是以比較研究對象體適能的差異為主要的研究重點。 (二)體適能檢測透過柔軟度訓練的各項細節、在體適能檢測中身體被「看見」的安排、體適能護照的成績登錄機制、常模對身體「標準」、「健康」的規範化裁決、及運動獎章與運動處方的獎懲考核制度…等的技術來度量學生的身體,形成一種傅柯所謂的自體看管技藝。 (三)規訓權力的規範論述不斷地累積循環構成個人身體的知識倉儲, 也變成個人在生活世界採取行動的意義結構。 (四)體適能檢測對身體的規訓與建構並非是絕對的,身體是各種文化資本與意識型態鬥爭的場域,也會在檢測的過程中轉換和抵抗規訓的權力。 (五)以運動做為主體,擺脫任何以運動作為手段的固有研究路徑。
  • Item
    社區介入策略對國中生運動行為及體適能之影響研究以柑園國中為例
    (2003) 曾茂山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社區介入策略對國中學生運動行為及體適能的影響,以作為未來學校推展體適能活動的參考和依據。 本研究以台北縣柑園國中70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男生379人、女生321人,平均身高158.7公分,平均體重51.2公斤;以不同的社區介入策略,包括:體適能檢測、專題演講、文書宣導、大眾傳播、有獎徵答、校長有約、給家長的三封信及問卷調查等,經過一個學期(四個月)的實施,依據有關變相(健康情形、運動習慣、運動認知、運動態度、和體適能)作前後測驗之後,以統計T考驗等加以分析,結果如下: 一、學生在健康情形、運動習慣及運動認知上有顯著差異(P<.05),但在運動 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P>.05)。 二、學生在身高、體重及BMI值的測量上有顯著增加的趨勢(P<.05)。 三、學生在體適能的坐姿體前彎、仰臥起坐、心肺功能、立定跳遠等測驗項目都有顯著進步(P<.05)。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由一個學期的社區介入,對國中生的健康情形、運動 習慣、運動認知、和體適能等方面皆有正面的影響。
  • Item
    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訓練對智能障礙者體適能及職業能力的影響
    (2003) 莊燿洲; Yao-Chou Chua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智能障礙者參加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前後:體適能之差異和職業能力之差異。高職職能班學生四十名為研究對象,分成七組,參加為期六週的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賽前訓練不同項目,每週訓練頻率:4次;每次持續時間:50分,於訓練前後接受「教育部體適能」及「國立北門農工學生職業能力」檢測。 所得資料以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後結果如下:(一)各運動項目的強度在最大心跳率85~60%,依序為游泳、田徑、羽球、保齡球、滾球、桌球。(二)訓練後受試者的體適能(身體質量指數、一分鐘仰臥起坐、坐姿體坐姿體前彎、男1600公尺和女800公尺跑走及立定跳遠)皆有進步(p<.05),高強度訓練項目有較佳訓練效果。(三)職業能力的三十一個檢核項目中,有十六個達顯著差異(p<.05)。 六週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同項目訓練,可改善高中職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和半數的職業能力。
  • Item
    阻力訓練與階梯有氧運動對停經後婦女骨質密度、體適能與性荷爾蒙之影響
    (2009) 溫蕙甄; Win Huei-Jhen Wen
    目的:探討6個月阻力與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在3、6個月與追蹤3個月對停經後婦女(postmenopausal women, PMW)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體適能與性荷爾蒙之影響。方法:將54位未接受荷爾蒙補充治療、自然停經、未規律運動之女性(平均年齡55.19 ± 3.65歲)隨機分成運動組(EX1、EX2,接受3次/週、1小時/次、持續6個月之訓練,平均出席率92.12 ± 10.73%)與未參與規律運動的對照組(C)。EX1為阻力訓練(13個肌肉群,1~3組,反覆次數8~25次,強度為50~60%最大心跳保留率);EX2為階梯有氧(強度為55~85%最大心跳保留率);在基準值、3、6個月與追蹤3個月以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檢測腰椎、股骨頸之BMD與體適能,並在基準值、3個月與追蹤3個月抽血檢驗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 E2)與睪固酮(Testosterone, T)濃度,將檢測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a=.05。結果:(1)三組在腰椎、股骨頸骨質密度組內與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2) 3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八呎立走、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3) 6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體脂肪、身體活動量、八呎立走與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追蹤3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4) 3個月之EX1、EX2分別與基準值比較,在八呎立走有顯著效果;3、6個月之EX1分別與基準值比較,在六分鐘走有顯著效果;(5) EX1在追蹤3個月與EX2之T濃度組間達顯著差異;(6)與追蹤3個月比較,EX2分別在基準值、3個月之T達顯著降低;C則在3個月之T濃度有顯著降低;(7)與基準值比較,6個月之EX1、EX2可顯著改善體脂肪與八呎立走,但追蹤3個月與6個月訓練比較,八呎立走退步亦達顯著;(8)與3個月比較,6個月EX2在八呎立走達顯著進步;(9)與基準值比較,3個月EX1在由坐到站三十秒有顯著進步,且效果至少維持3個月;(10)BMD與體重成正相關;體適能與體重成負相關;性荷爾蒙未與體重、BMD或體適能相關。結論:(1) 6個月的運動訓練可維持PMW腰椎、大腿股骨頸之BMD,其效果可持續維持至少3個月;(2) 3個月與6個月的運動訓練對PMW的體適能與功能性皆有改善與維持的正面效果;(3)運動訓練對PMW之性荷爾蒙變化似乎沒有直接的影響。
  • Item
    不同族群體適能相關基因之多型性研究
    (2007) 洪偉欽; Wei-Chin Hong
    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台灣地區平地人、原住民、頂尖運動員之球類選手與武術選手間不同族群的體適能現況,並且探討四組族群間體適能相關基因多型性之差異性。以台灣地區男性平地人、原住民與頂尖運動選手共182人為研究對象 (平均年齡為21歲),進行身體質量指數 (BMI)、握力 (肌力)、仰臥起坐 (肌耐力)、1600公尺跑 (心肺耐力)等體適能檢測,並且採集受試者血液,以聚合酶連鎖反應(PCR)進行基因分析,檢測ADRB2、ADRB3、NOS3、iNOS、CETP等基因之多型性。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卡方檢驗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經統計後,發現以下結果: 1. 族群間體適能有差異性存在,武術組在各項體適能測驗表現(仰臥起坐、握力、1600公尺跑)均優於其他各組(p<.05);而四組間BMI並無顯著差異。 2. 族群間身體組成之相關基因多型性比較,原住民組ADRB3基因的Trp/Arg型在BMI (p<.05) 顯著高於Trp/Trp型。此結果顯示ADRB3基因與原住民身體質量指數有相關。 3. 族群間肌力相關基因多型性之比較,武術組運動員在肌力與肌耐力之運動表現顯著優於其他各組 (p<.05) ,發現ADRB2之Gln/Glu基因型分佈比例偏高,而其他組別比例則以Gln/Gln型佔大多數,表示ADRB2基因Gln/Glu型與肌力、肌耐力有顯著相關。 4. 族群間有氧耐力相關基因,iNOS多型性之G/G與G/T型分佈上,武術組與球類組選手均呈現顯著相關(p<.05),表示iNOS基因多型性之G/G型與有氧運動表現密切相關。 5. 武術組與其他各組在NOS3基因的TT型與CT型比例分佈上截然不同,顯示頂尖武術選手可能擁有較高比例的NOS3基因CT型。 6. 在族群的基因分佈,ADRB2基因的三個多型性中,僅原住民族群未出現Glu/Glu基因型。   本研究之頂尖運動員擁有高頻率ADRB2基因的Gln/Gln型及NOS3基因的CT型,冀研究結果能提供運動科學及基因選才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