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7

:::

起源與展望

緣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是國內師範教育的先驅,更是教育研究的重鎮。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的努力耕耘,不只培育中學的優秀師資,也造就國內外諸多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與教學人才。臺灣師大教育學系的課程與教學學群更有悠久歷史、豐富的師資與研究資源,已培育無數「課程與教學」專長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專業人才。過去這些人才與教育系本身在國內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中,不僅扮演推手與實踐者的角色,更是理念引導與批判意識催化的改革者。

        為因應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與提昇全球學術發展的競爭力,本校自九十六學年度起推動「一系多所」方案。教育學系為配合此發展方向,乃在組織結構上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重組。因此課程與教學學群乃申請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並於民國九十九年正式招生,下設碩士班及博士班。期許透過設所,整合與深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能量,並培育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

展望

        本所著重以下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 深究課程與教學基礎理論:
       本所將深化與整合課程與教學之基礎理論,並連結重要理論與本土議題,以厚植並發展建構本土理論。本所亦將進行國內外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瞭解國際課程改革動態,藉由比較、分析與自我批判,不斷開創研究新知。   
(二) 多元化與創新化方法論課程:
       本所除分別開設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入門與進階課程,並針對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性質開設新興研究方法課程,以培養學生多元的研究能力。

(三) 關注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本所尤其積極關注本土化的教育研究,強調社會變遷之下,課程與教學的新興議題研究。本所亦持續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以統整本所與外校研究人才,共同探究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四) 實務精進與教師專業發展:
       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本所將持續開設相關的碩士專班,以精進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務,加強師資培訓與進修的專業化與優質化。

(五) 推展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研究合作:
       除了本所教師目前正在進行的國際研究專案,本所亦將藉由姊妹校與其他國內外大學與研究中心,繼續擴展國際合作的研究網絡。同時,將陸續與國內外著名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交換學生或講學,並與國外學校合作開課,共同指導學生,逐步推向雙聯學制。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高中學生生涯探索:學校課程與家庭教養資本之互動關係
    (2021) 孫以柔; Sun, Yi-Jou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新北市一所男女合校的完全中學高中部作為研究場域,探究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下,第一、二屆經歷108課綱的學生,在學校的生涯輔導系統中的探索經驗。本研究挑選對108課綱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具有學習的主動性與明確生涯方向的高一與高二各一位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家庭教養經驗與學校學習經驗如何協助與支持其找到生涯願景,成為108課綱素養導向課程所期待的學生圖像。本研究以Bernstein理論作為分析架構,剖析個案學生在進入學校系統前的起點行為如何受到家庭教養與成長經驗的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生涯認同與探索狀態,並習得與形塑出不同形式的運用資源與感知系統的能力。其次,探究個案學生進入學校生涯輔導系統後的學習歷程,包括學科課程、生涯規劃課程、生涯探索活動,以及個案學生與不同系統成員的互動經驗。本研究期待透過學生經驗以反饋學校課程的整體規劃與安排,以期作為未來課程改革的參考,使更多學生有機會從學校的學習中找到生涯方向與目標。研究結論如下:一、學生經由家庭教養經驗形塑出生涯價值觀,影響其參與學校生涯輔導系統的不同角色類型與互動位置。 二、學生的生涯探索經驗受到社會關係的互動經驗影響,但系統成員的職務分配未必符應學生的社會關係。 三、學生的課程意識與生涯興趣覺醒於自主性探究過程,有助於開啟對於學校生涯輔導系統的覺知與批判。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應重視家庭教養經驗對學生的影響並積極系統合作,針對不同參與程度的學生與家長規劃接觸資源的不同方式。 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宜整合跨領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建構兼具統整性與延續性的校本生涯輔導系統與課程地圖。 三、家庭與學校應提供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時間、空間與機會,導引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與興趣,開展出生涯圖像。
  • Item
    致我們的學生時代—澳門留級生之敘事研究
    (2017) 張敏霞; Cheong, Man-Ha
      高留級率,一直是澳門教育發展存在的難題。就目前的有關研究而言,似乎尚未有專門針對澳門留級學生經驗的專題研究。故此,本研究憑著對澳門留級學生的關懷,採用敘事研究的取徑,以深度訪談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探究其等的經驗,以及留級對其等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依據與二位留級學生的深度訪談,以其等留級經驗的「生成」、「應對」以及「意義」為核心,分析與詮釋二人所敘說的生命故事:(一)留級經驗的生成:二人皆處於複雜多元脈絡情境中,受到眾多脈絡因素影響,諸如社會文化思潮、學校教育制度、個人特質及家庭環境等,而二人的經驗亦深受這些脈絡因素影響,使得其個人人格需求與制度角色期望不符而留級。(二)留級經驗的應對:留級,不但為二人形成負面個人感受,而且為其等所處的社會關係,帶來眾多壓力,甚至產生危機。而老師、同儕的接納與關懷,以及生活重要支撐,是協助二人回復穩定狀態的關鍵;二人亦具有能動性,去對抗一些強加於其身上的角色期望。(三)留級經驗的意義:生命是持續不斷的累積,二人都將留級經驗視為其等眾多生命經驗,在時間的延伸與空間的交錯下,呈顯的一個生命交會點。最後,藉由研究限制與自我省思,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高中學生英文科學習經驗之研究
    (2015) 黃琇琳; Huang Hsiu-Lin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的英文科觀點與學習經驗,是以學生對教師教學、教學內容及學習評量等面向的經驗與想法,並以此探討影響學生英文科學習經驗的因素,分析學生如何與英文學習過程中的人事物互動,形成個人獨特的學習經驗。 本研究採取質性取徑,透過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研究場域為新北市一所公立高中,研究參與者為高二學生,共40位。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生認為英文是實用且學習價值性高的科目,是永久性的能力與國際接軌的 語言工具,但實際英文科學習經驗卻囿於學科的框架與學生觀點想法相悖。 二、學生感受到教師全英文教學對學習有益,但仍側重認知層面的學習且以講述 方式呈現課程重點,導致全英文教學脫離日常生活溝通情境的使用與脈絡。 三、學生個人豐富的英文學習經驗是來自於多方面學習歷程與管道所形塑,學生 本身即是課程設計者與安排者,但為因應學科考試,課堂多仰賴教師的重點整理,易形成被動的學習型態與個人豐富的英文學習經驗被忽視。 四、學生認為英文教科書不夠真實鮮活,難與生活連結及引起情感性共鳴,但閱 讀新聞時事與雜誌可彌補不足,故英文教科書宜兼顧知識性與實用性的傳遞。 五、學生認為高中英文科評量範圍應適量,且項目有偏頗缺少口說實作,方式不 夠多元創新,壓抑主體思考的可能性與造成學生學習挫折感,如何破除為升學而評量的迷思是當前重要課題。 六、高中學生英文科學習經驗是學生與學習情境的人事物等多者交互作用影響之 下的產物,每種因素皆影響著學生對高中英文科學習的思考、行為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