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7

:::

起源與展望

緣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是國內師範教育的先驅,更是教育研究的重鎮。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的努力耕耘,不只培育中學的優秀師資,也造就國內外諸多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與教學人才。臺灣師大教育學系的課程與教學學群更有悠久歷史、豐富的師資與研究資源,已培育無數「課程與教學」專長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專業人才。過去這些人才與教育系本身在國內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中,不僅扮演推手與實踐者的角色,更是理念引導與批判意識催化的改革者。

        為因應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與提昇全球學術發展的競爭力,本校自九十六學年度起推動「一系多所」方案。教育學系為配合此發展方向,乃在組織結構上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重組。因此課程與教學學群乃申請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並於民國九十九年正式招生,下設碩士班及博士班。期許透過設所,整合與深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能量,並培育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

展望

        本所著重以下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 深究課程與教學基礎理論:
       本所將深化與整合課程與教學之基礎理論,並連結重要理論與本土議題,以厚植並發展建構本土理論。本所亦將進行國內外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瞭解國際課程改革動態,藉由比較、分析與自我批判,不斷開創研究新知。   
(二) 多元化與創新化方法論課程:
       本所除分別開設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入門與進階課程,並針對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性質開設新興研究方法課程,以培養學生多元的研究能力。

(三) 關注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本所尤其積極關注本土化的教育研究,強調社會變遷之下,課程與教學的新興議題研究。本所亦持續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以統整本所與外校研究人才,共同探究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四) 實務精進與教師專業發展:
       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本所將持續開設相關的碩士專班,以精進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務,加強師資培訓與進修的專業化與優質化。

(五) 推展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研究合作:
       除了本所教師目前正在進行的國際研究專案,本所亦將藉由姊妹校與其他國內外大學與研究中心,繼續擴展國際合作的研究網絡。同時,將陸續與國內外著名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交換學生或講學,並與國外學校合作開課,共同指導學生,逐步推向雙聯學制。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高中歷史科素養導向教學實踐研究
    (2023) 楊善茵; Yang, Shan-Yin
    108新課綱上路後,在「核心素養」的精神下,無論是教學方法或學習內容、學習表現均產生關注點的轉變。高中歷史科在此轉變之下,也面臨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調整,然而節數減少、教學內容改以主題式編排、重視「概念」的掌握與「主題、議題」的統整與探究等變動,卻也為現場教師帶來新挑戰。為了解素養導向教學所強調的精神是否能夠落實於教學現場、如何落實於教學現場,同時也為改善研究者自身的教學實務工作,以期在歷史必修課程中實踐素養導向課程,本研究之目的如下:一、探索適用於高中歷史科的素養導向教學方案規劃歷程二、分析素養導向教學方案在高中歷史必修課中的實施歷程三、檢視教師在過程中如何因應困境並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與省思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以高中歷史部定必修課程第二冊東亞史為範圍,挑選兩個單元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方案並於研究者任教的一所台北市公立高中實施為期一學期的研究。主要運用觀察法、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蒐集歷程中各項資料如:課堂觀察紀錄、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紀錄、前/後測表單、學生回饋單等,採取三級編碼之方式統整與歸納重要發現。研究結果顯示:一、規劃面:素養導向教學的實施與否、如何規劃,教師個人理念與自發性是最主要的因素,其規劃歷程涉及教師信念、教師課程理解與現實考量,凸顯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複雜性與全面性。二、實施面:素養導向教學為課堂創造更多空間,適當的活動設計與文本選用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索與對話,促進教師角色的「轉移」與學習模式的「活化」,對於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解釋及資料運用能力有相當助益。三、教師困境因應與專業成長:教學現場的複雜與多變使素養導向教學的規劃與實施均不容易,教師難以獨自克服「時間不足」的問題。但透過教學方式、內容與流程的調整,仍能以「少量多餐」、搭配講述的方式融入課堂中,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省思。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現場教師、未來研究者和教育主管機關參考,盼能使素養導向教學的精神與理念落實於高中歷史課堂中。
  • Item
    漫畫寫作提升國小語文低成就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
    (2022) 王雨農; Wang, Yu-Nung
    本研究旨在發展漫畫寫作課程方案,並透過方案實施於國小五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探討是否能提升其寫作能力與寫作態度。首先藉由蒐集相關理論與研究,設計出符合6名研究對象之10週課程方案,接著在課程過程中透過課堂互動觀察、教學日誌、學生課堂作品、前後測作品等質性與量化資料,勾勒出實施歷程中學生的學習經驗與改變。透過行動研究法,針對桃園市一所公立國小之學習扶助班級,進行教學與滾動式修正。以質性研究與描述統計的方式,相互輔助以了解學生於課程方案過程中的轉變,作為課程實施方案評估之依據,進而改善研究者於教學現場遇到之困境。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得到之研究結論如下:壹、 漫畫寫作之課程規劃可結合其他語文能力貳、 漫畫寫作之漫畫運用應視學生程度彈性調整篇幅參、 低成就學生可透過繪製漫畫提升對寫作的自信心肆、 漫畫寫作有助於提升低成就學生寫作態度伍、 漫畫寫作有助於提升低成就學生寫作能力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 課程方案納入語文基本能力教學 貳、 視不同程度學生調整漫畫使用篇幅 參、 繪製漫畫與寫作任務應安排於不同課堂進行 肆、 漫畫寫作課程之評量應排除圖片及其他語文能力
  • Item
    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0) 孫嘉黛; Sun, Chia-Tai
    目前國際間推動培養運算思維的教學,大部分都是以電腦科學、資訊科技為主,透過程式設計等工具,希望學生在學習程式設計的過程中培養運算思維能力。公民與社會學科的課程內涵是在培養學生的類似運算思維的高階思考能力,具有實際結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旨在透過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設計,探討高中生運算思維能力的展現、運算思維的改變、對課程的看法及研究者面臨的問題與成長。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三十七名高二自然組學生為研究對象,三十二名學生完整參與七堂課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及前、後測,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為主要途徑,同時運用「參與觀察法」、「訪談法」、「文件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作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式。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使學生運算思維能力有正向的成長,且高中學生對於「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看法持肯定態度,在班級經營及課程設計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提供鷹架與支持能使課程效果更佳,發展以運算思維為架構的教學符合公民的教學目標。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與啟示,希冀能提供未來運算思維課程設計及教學之參考。
  • Item
    運算思維策略融入高齡者英語口說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0) 曾喜謙; Tseng, Hsi-Chien
    本研究旨在融入運算思維策略於英語口說教學課程,以提升高齡學習者的英語口說表現。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台北市某國中十位高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四週共八次的運算思維英語口說課程,每次授課兩小時。本研究所使用教材包括「我的第一本中高齡旅遊英語」,以及研究者設計之學習單與活動。本研究所選用的運算思維策略為「資料萃取」、「樣式辨識」、「拆解」、「演算法思考」,並且採實作評量的方式,根據十位學習者的前、後測表現,瞭解其英語口說表現的改變情形。此外,本研究透過觀察、學生日誌、教師日誌、課堂錄影等資料,進一步了解高齡學習者英語口說表現的改變情形,以及對於本課程方案的態度與看法。研究結果發現,運算思維的融入有助於高齡學習者的英語口說「流暢性」、「精確性」的提升;在「發音」上則沒有顯著的差異。在態度與看法方面,高齡者對於本課程方案普遍抱持正向與肯定的態度。
  • Item
    應用分合法詩詞創意教學對八年級生自主動機改變之行動研究-以泰戈爾的《漂鳥集》為例
    (2013) 莊鈺敏; Chuang, Yu Min
    本研究採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觀點,並以泰戈爾的漂鳥集為教學材料,設計以分合法詩詞創意教學的教學方案。透過此方案的設計,本研究希望探討以分合法詩詞創意教學的課程改變學生的自主動機,包含「缺動機」、「外在動機」、「投射動機」、「認同動機」、「內在動機」,並藉此了解分合法創意教學的教學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式進行課程發展,研究者進入台北市漂鳥國中(化名)漂鳥班(化名),擔任語文表達之教學者,參與實際教學以進行研究與省思。研究對象為八年級的學生(共35人)。為了解學生自主動機改變的情形,本研究以陳秀惠(2010)所編之「自主動機量表」測驗,於第一堂課前進行前測,第十二堂課後進行後測,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此外,本研究亦使用學生的小日記、學習單、課後回饋表、觀察記錄與研究者省思等方式,以多元了解學生對於上課內容的意見與感想。結果發現經過本研究教學方案的實施,學生在量化和質性的內容分析上,顯示出本課程以自我決定理論設計的課程內容,可以改變學生的動機。在自主動機量表上,進步的構面為外在動機下降:外在動機下降則是表示學生動機呈現內化的改變。而退步的構面為認同動機下降和缺動機上升:認同動機下降,表示學生對於文化與家庭中的讀書價值認同較低;缺動機呈現提升,顯示學生學習意願更為缺乏。本文亦舉例說明課程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以供未來相關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參考。
  • Item
    人之初,性本「單」?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
    (2019) 黃郁庭; Huang, Yu-Ting
    本研究建構一套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目的在於透過繪本教學與閱讀改善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提升閱讀興趣。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輔以學習單、訪談、觀察記錄、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整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建構以打破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提升性別平等涵養和閱讀興趣為目標之多元文化課程方案; 二、多元文化課程有效改善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增進對他人的包容與尊重並付諸實踐; 三、運用合作學習和寫作評量進行繪本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溝通和反思力; 四、議題融入教學提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能力和專業成長。
  • Item
    高一歷史「做筆記」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2019) 林靖于; Lin, Ch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如何於高中歷史課程融入「做筆記」的教學策略及其效果。研究目的如下:一、規劃與實施一套適用於高一歷史「做筆記」的課程。二、探討教導高中「做筆記」策略,與做筆記成效之間的關係。三、探討教導高中「做筆記」策略,與學生學習態度間的關係。四、探討教師實施「做筆記」教學策略的反思與專業成長。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取徑,研究場域是一所位於臺北市內的公立高中,透過第一次歷史段考成績做立意取樣,挑選兩班性質相近的班級做實驗組(29人)以及對照組(33人)。教學過程分成三階段,依序為奠基期、實踐期及修正期,藉由實施教學方案、搜集相關資料和反思與修正課程循環方式進行。在實驗前、後兩組學生皆進行做筆記的測驗,測驗結果請校外諍友依據表3-3-1評分規準進行評分,研究者將評分結果以SPSS做資料分析。輔以學生筆記、問卷調查、教師省思札記、影音紀錄等等方式進行三角檢證,藉此了解在教學介入後,能否提升學生做筆記成效以及探究學生學習態度。研究結果顯示,「做筆記」教學策略融入高中歷史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筆記成效;在學習態度上,約有七成的學生積極參與課程;且研究者執行「做筆記」教學策略能增進省思與專業成長。此外,本研究亦對「做筆記」教學策略融入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做詳細的紀錄與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多元文化取向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中藝術才能國樂班為例
    (2019) 王鈞宜
    受到全球化浪潮影響,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有關多元文化議題亦越受重視,因此臺灣新一波的課程改革,特將「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納為核心素養項目之一。本研究發現國樂班教學,多以西方音樂及中國樂曲為主軸,鮮少納入其他族群之音樂文化。有鑑於此,研究者藉由於音樂課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學習,以期有效提升學生對臺灣本土文化之認識,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素養。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國中七年級藝術才能國樂班的學生。運用參與觀察法、文件分析、訪談與研究者之省思為蒐集與分析研究資料的方法。歸結本研究之發現與結果,獲致結論如下: 一、多元文化取向音樂教學之課程設計需兼顧「文化理解」與「音樂學習」,透過跨領域的協同教學方式,更能深化課程內涵。 二、多元文化取向音樂教學歷程中,教師應靈巧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並使教學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 三、多元文化取向音樂教學能夠提升國樂班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的學習表現,但在素養導向的教學及評量上還有精進的空間。 四、實施多元文化取向音樂教學課程,能有效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未來展望與目標,期望能做為音樂教師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