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4

本系教育目標:培育區域研究及其應用能力之跨領域人才。

    東亞學系隸屬於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系所位於臺北市和平東路校本部誠大樓九樓。自100學年度起由「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及「國際漢學研究所」整合為「東亞學系」,招收「漢學與文化組」、「政治與經濟組」兩組之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104學年度政治學研究所整合至本系,並自106學年度起,開始招收博士班,東亞學系之學制達到大學部、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完整規模。

  107學年度起,為進一步培育跨領域之專業人才,特別是聚焦於東北亞、中國、東南亞及其周邊等區域,東亞學系改採不分組招生,強調多學科的交融,並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為主軸。大學部的教學定位在人文社會領域的通才養成,授予文學士(Bachelor of Arts, B.A.)學位。碩士班培育具獨立研究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授予社會科學碩士(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 M.S.S.)學位。博士班以高階人文社會研究為主,授予社會科學博士(Ph.D.)。

  系上目前聘有19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有9位、副教授9位、助理教授1位。專長領域涵蓋東亞漢學、歷史、文學、文化研究、國際關係、政治學、兩岸研究、金融與經濟學等,可提供不同學制學生知識養成與生涯發展之需。

 

本系特色

「東亞學系」為國內唯一具有大、碩、博完整學制的東亞研究相關學系,並為跨領域、整合性專業人才的教學研究單位,提供有志於東亞區域研究之學子系統性的學術訓練。赴外研習及深造亦可與歐美、日韓、東南亞多所設有「東亞研究」等名校接軌。

【學術研究】

    本系專任師資學經歷優,研究能量豐富且具學術聲望,研究範圍涵蓋東亞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研究等相關領域,並主持多件科技部及相關產學合作等研究計畫,研究成果豐碩可觀,具國內一流之水準。

【系所國際化程度】

    本系教師背景多元,另聘有日籍與韓籍的外籍教師,提供學生完整教育內容,同時積極鼓勵大、碩班學生赴東亞或歐美國家交換,以開拓國際視野。本系境外生比例高,同儕之間可相互學習跨文化之差異。


課程特色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區域研究及應用之跨領域人才,課程涵蓋「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各學制課程特色如下:

【學士班】

    本系學士班旨在培養人文社會領域之通才,以跨地域、多學科為目標,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亦設有日韓語課程,並援引臺師大東南亞各語系課程之資源,提供學生跨文化的認識,以及東亞區域的基本知識能力及視野,課程包括東亞文化概論、東亞文化遺產、東亞漢學概論、東亞區域研究理論與實務、東亞各國文化政策、東亞政經模擬實務等。

【碩士班】

    本系碩士班旨在培養獨立思考與獨立研究之人才。研究領域與師資陣容多元豐富,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在現今的區域研究項目愈趨多元,以及社會上逐漸重視具備跨領域人才的情況下,不論學生的研究興趣為東亞文化與思想、文化創意與應用、東亞政經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治理等,修課選擇皆具有廣度與深度。

【博士班】

     本系博士班旨在培養高階之學術研究人才。扣合核心領域課程,強化跨領域研究素質,提供區域研究的紮實訓練。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二大重點領域,發展東亞研究與教學特色。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強調東亞視野、在地實踐、跨域整合及批判思考四大目標,培育具有理論與實踐、全球在地化的高階學術人才。

 

升學就業

升學

 報考本系或校內外文史哲相關研究所,政治、外交、公共事務、國家發展、大陸研究所等

 

就業

1. 東亞漢學、文化應用、政經議題、區域發展等相關研究單位或智庫,從事學術研究人員。

2. 外交、文化、政經、僑務、國家發展等公部門,從事行政或公務人員。

3. 擔任具備專業知識的記者、編輯、旅遊從業人員、行銷、企劃、企業管理人才。

4. 從事翻譯工作,日、韓、英或歐語類外交翻譯專業人才。

5.文化產業等相關創意產業、服務業之專業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和魂、漢才與漢意之間:本居宣長的漢學觀
    (2020) 吳品蓉; Wu, Pin-Rong
    本居宣長作為日本國學一脈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重要的日本思想家,其探究日本古道與建構國學對後來日本認知自己文化的面向上佔有關鍵地位。其中,宣長對於漢學的觀點也相當微妙而複雜。其一生中對漢學顯著之論述在於他批判「漢意」、並強調要堅定「大和魂」的立場,但這背後卻也隱含了「漢意」其實不完全等於整體的「漢學」,宣長所批判的「漢意」之外也另有其他肯定漢學價值之「漢才」的意義。由此可以發現,本居宣長對於「漢學」的觀點與態度,圍繞著「大和魂」、「漢才」與「漢意」的三個概念組成一個複雜的認知,充滿「和」、「漢」脈絡交錯的漢學觀。本論文旨要在以「大和魂」、「漢才」與「漢意」為切入點去探究宣長的漢學觀。 首先,梳理宣長論述中「大和魂」、「漢意」與「漢才」各自的定義與內涵,再進一步釐清三者之間的關係,由此清楚宣長對於漢學觀的基礎觀點在於立足「大和魂」的主體意識而防衛「漢意」的薰染,但在若不衝突到「大和魂」的立場之下能對漢學之「漢才」展現充分善用之態度。再者,透過宣長一生中極為重視的「道」之論述,也理解到「大和魂」與「漢意」兩個文化之中,於根本上的「道」之實踐便有鮮明差異,其中前者以「神」為依歸、後者以「人」為本,達到進一步理解宣長觀點裡對「和」、「漢」的強烈分別,以及他透過何種方式來篩選、分別「和」、「漢」兩道。接著,更深入宣長對於神道的觀點去理解宣長的世界觀,以嘗試剖析宣長對於「大和魂」、「漢意」之間深層的理解與緣由,並且整理出他對「大和魂」、「漢意」兩者的定位與詮釋,其中展現出了宣長批判「漢意」卻仍將其包容、詮釋於自己的世界觀當中,予以一個地位,而不是展現「排斥」、「消滅」的態度。然後,聚焦在宣長論述「和」、「漢」不一樣方向的生命實踐,也能嘗試理解到他對於神道及「大和魂」的信念如何不同於「漢意」所追求之道德理念,從此明白兩個方向不同的生命論調。最後,透過以上宣長對「和」、「漢」的各方面論述整理出他漢學觀的內涵以及特徵。 總體而言,宣長的漢學觀與其皇國古道論之建立有緊密的關聯,而且宣長對於整體漢學的態度其實呈現的是一種複雜、多元而包容的性質,其中明顯的是多層「主次」(層次)的分別意識,也因此能呈現出表面上雖有批判形象但實際上卻有順從、接受、包容的寬容態度。
  • Item
    德譯《道德經》的詮釋研究──以「道」、「德」為例
    (2015) 林芃汝; Pong-Ju Lin
    回顧德國的道家接受過程,可分為兩期:一為啟蒙時代之後,尋求能取代基督教世界觀之思想;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老子反戰思想慰藉人心。在本研究裡,首先簡述德國老子接受史,建立出德國老學研究的大背景後,再針對其中較知名的四位《道德經》譯者:Richard Wilhelm、Alexander Ular、Günter Debon、Hans-Georg Möller,分別探討他們對老子思想之認識,以及如何翻譯核心概念「道」與「德」。藉由探討德譯《道德經》中「道」、「德」思想之詮釋,對德國的老學研究進行梳理。
  • Item
    日本與臺灣的漢學連結: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11)研究
    (2011) 張瑜庭; Chang,Yu-Ting
    摘要 本文以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內容為中心,探討「漢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透過共同文化素養的再現,不僅打破殖民與被殖民者之間的二元對立模式,也使知識得以跨界傳播。 從有效傳播的角度而言,日治初期「漢文」在溝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漢文報的出現使雜誌發行與會員的數量皆有所成長,雖然漢文報與日文報二者欄位的名稱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實際上內容多不相同,顯示其讀者群有別。為了加強人民對殖民政府的認同,內容也可見臺灣人的作品,讓臺灣人參與傳播的過程。 本文分從四個不同面向來說明文本當中呈現的日本與臺灣漢學的連結。首先從漢文學角度,因同處漢字文化圈的優勢,便以詩文聯繫雙方,因應作詩需要與娛樂性質刊登的「詩話」作品更在漢文報佔有相當的篇幅,當中亦有日人作品,為漢學界帶入來自日本的多元訊息。接著從教育與文化的角度出發,發現在輸入西方新學的同時,出現以儒學先行解釋說明的現象,漢學成為引進新知的媒介。再者,日本江戶時期的漢學與漢學家也透過連載的文章或轉引而進入臺灣讀者的知識版圖。此外,教育會雜誌也提供給當時有意復興儒學的人士一個發展的空間,透過漢文報的相關報導,可以得知當代日本漢學的延續及動態,日本漢文學社群的信息也在臺灣傳播,相關報導亦證明當時祭孔的活動持續不輟。 透過研究發現日治初期「漢學」的包容性與多向發展性,其出現的場域不僅止於文本的論述,也同時顯現於社會、文學活動的實踐當中。證明了日治初期殖民者以「漢學」這一臺日共同享有的文化資產,作為新知吸收的催化劑以及連接雙方的橋樑。
  • Item
    戰前東洋史學之觀念與知識系譜
    (政大出版社, 2012-12-01) 邵軒磊
  • Item
    從「西學」到「漢學」
    (漢學研究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2008-05-01) 潘鳳娟; Feng-Chuan 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