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4

本系教育目標:培育區域研究及其應用能力之跨領域人才。

    東亞學系隸屬於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系所位於臺北市和平東路校本部誠大樓九樓。自100學年度起由「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及「國際漢學研究所」整合為「東亞學系」,招收「漢學與文化組」、「政治與經濟組」兩組之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104學年度政治學研究所整合至本系,並自106學年度起,開始招收博士班,東亞學系之學制達到大學部、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完整規模。

  107學年度起,為進一步培育跨領域之專業人才,特別是聚焦於東北亞、中國、東南亞及其周邊等區域,東亞學系改採不分組招生,強調多學科的交融,並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為主軸。大學部的教學定位在人文社會領域的通才養成,授予文學士(Bachelor of Arts, B.A.)學位。碩士班培育具獨立研究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授予社會科學碩士(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 M.S.S.)學位。博士班以高階人文社會研究為主,授予社會科學博士(Ph.D.)。

  系上目前聘有19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有9位、副教授9位、助理教授1位。專長領域涵蓋東亞漢學、歷史、文學、文化研究、國際關係、政治學、兩岸研究、金融與經濟學等,可提供不同學制學生知識養成與生涯發展之需。

 

本系特色

「東亞學系」為國內唯一具有大、碩、博完整學制的東亞研究相關學系,並為跨領域、整合性專業人才的教學研究單位,提供有志於東亞區域研究之學子系統性的學術訓練。赴外研習及深造亦可與歐美、日韓、東南亞多所設有「東亞研究」等名校接軌。

【學術研究】

    本系專任師資學經歷優,研究能量豐富且具學術聲望,研究範圍涵蓋東亞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研究等相關領域,並主持多件科技部及相關產學合作等研究計畫,研究成果豐碩可觀,具國內一流之水準。

【系所國際化程度】

    本系教師背景多元,另聘有日籍與韓籍的外籍教師,提供學生完整教育內容,同時積極鼓勵大、碩班學生赴東亞或歐美國家交換,以開拓國際視野。本系境外生比例高,同儕之間可相互學習跨文化之差異。


課程特色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區域研究及應用之跨領域人才,課程涵蓋「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各學制課程特色如下:

【學士班】

    本系學士班旨在培養人文社會領域之通才,以跨地域、多學科為目標,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亦設有日韓語課程,並援引臺師大東南亞各語系課程之資源,提供學生跨文化的認識,以及東亞區域的基本知識能力及視野,課程包括東亞文化概論、東亞文化遺產、東亞漢學概論、東亞區域研究理論與實務、東亞各國文化政策、東亞政經模擬實務等。

【碩士班】

    本系碩士班旨在培養獨立思考與獨立研究之人才。研究領域與師資陣容多元豐富,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在現今的區域研究項目愈趨多元,以及社會上逐漸重視具備跨領域人才的情況下,不論學生的研究興趣為東亞文化與思想、文化創意與應用、東亞政經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治理等,修課選擇皆具有廣度與深度。

【博士班】

     本系博士班旨在培養高階之學術研究人才。扣合核心領域課程,強化跨領域研究素質,提供區域研究的紮實訓練。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二大重點領域,發展東亞研究與教學特色。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強調東亞視野、在地實踐、跨域整合及批判思考四大目標,培育具有理論與實踐、全球在地化的高階學術人才。

 

升學就業

升學

 報考本系或校內外文史哲相關研究所,政治、外交、公共事務、國家發展、大陸研究所等

 

就業

1. 東亞漢學、文化應用、政經議題、區域發展等相關研究單位或智庫,從事學術研究人員。

2. 外交、文化、政經、僑務、國家發展等公部門,從事行政或公務人員。

3. 擔任具備專業知識的記者、編輯、旅遊從業人員、行銷、企劃、企業管理人才。

4. 從事翻譯工作,日、韓、英或歐語類外交翻譯專業人才。

5.文化產業等相關創意產業、服務業之專業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東亞國家之政治體制選擇偏好:一般公民、政治菁英與地緣政治面向之分析
    (2021) 吳思緯; Wu, Szu-Wei
    本研究探討影響東亞政治體制選擇的三個面向:一般公民、政治菁英和地緣政治,結合量化和質化研究方法,先透過民主化理論和政治支持理論引導,再回顧過往相關研究之方向與成果,蒐集具代表性的數據資料以統計、文字探勘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軟體進行處理,再將所得之研究成果以質性方法深入分析詮釋。首先,就東亞一般公民面向而言,本研究聚焦於重新檢證民主化理論,結果發現:在人口統計學變項之年齡與教育程度上,愈年長者愈支持民主、教育程度愈高者愈支持民主,對於民主化理論還是相對有解釋力的;另外在政治學變項上,對本國民主體制之認知愈高者愈支持民主,也對於民主化理論是相對有解釋力的;而人口統計學之性別變項與社會學變項之經濟條件,則對於民主化理論較無解釋力。其次,就政治菁英面向而言,本研究聚焦於東亞華語文化圈下三個政治體制歧異的國家(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針對政治菁英紛雜而又相似的政治類公開文稿特徵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三國政治菁英皆強調經濟治理、重視對美關係、呼籲團結;中國大陸與台灣政治菁英從不同出發點皆重視民主;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政治菁英皆因治理而強調多元文化價值;台灣與新加坡政治菁英皆因小國背景而提倡與國際社會的聯結。是以,本文可以發現三國政治菁英皆對民主政治體制擁有相當偏好,但在內涵上台灣政治菁英的民主偏好與自由有更強的聯結,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政治菁英就呈現民主、治理與協調之間的融合關係。再者,就地緣政治面向而言,本研究爬梳美、中競逐關係下的地緣政治現況,透過空間性的資料展示,描繪出東亞的發展已經不是一味遵循西方模式,中國路徑逐漸吸引東亞國家,牽引東亞國家走向西方式自由民主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最後,本研究針對東亞前典範時期之典範競爭概念進行分析,回顧不同政治體制各自論述之內涵與其在東亞情境下的不同表現與意義,進一步導出在未來的動態發展場域下,東亞地區基於規範主義式微將出現的區域合作以及從價值追求到聯盟爭霸的政治現實。
  • Item
    國家債務的影響性分析: 以台灣、日本、韓國與中國為例
    (2016) 羅裕清; Lo, Yu-Ching
    摘要 2010年歐債危機的爆發到近期美國的債務危機,突顯了許多歐美已開發經濟體的國家債務問題。相對於歐美國家的債務危機,近期東亞國家並沒有爆發債務危機,但本身仍可能存在著國家的債務問題。本研究以東亞國家中的台灣、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台灣、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債務的因素以及影響程度。 本研究運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VAR)與衝擊反應函數(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進行分析,實證研究結果發現除了其他總體經濟變數外,美元指數以及國際油價亦是影響國家債務的重要變數。就台灣而言,美元指數對於台灣國家債務沒有顯著影響;國際油價對台灣國家債務比率在短期有正向影響,中期至中長期有負向影響。就日本而言,美元指數對國家債務比率在短期至長期有正向影響;國際油價對日本國家債務比率在短期至長期有負向影響。就韓國而言,美元指數對韓國國家債務比率在短期至長期有正向影響;國際油價對韓國國家債務比率在短期至中期呈現跳動式影響,中長期至長期呈現正向影響關係。就中國而言,美元指數對中國國家債務比率則是在短期至中期呈現負向的影響關係;國際油價對中國債務比率短期呈現跳動性影響,中期至中長期而則是呈現正向的影響關係。本研究推測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在於國家債務結構的差異以及國際油價對不同國家總體經濟變數影響的差異,導致美元指數與國際油價對不同國家債務比率造成不同的影響。 關鍵詞:東亞、國家債務、美元指數、國際油價、向量自我迴歸、衝擊反應函數
  • Item
    民主鞏固因素之影響性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2011-12-01) 蔡昌言
    本文透過評估群眾對民主鞏固概念的認知程度,探討臺灣與東亞民主國家其人民如何形塑民主鞏固的價值體系,並比較各國之間的差異性,同時討論影響臺灣民主體制評價較低的主要原因為何。本文以影響因素的不一致性,來解釋臺灣民主評價指標表現不佳的情況,並進行臺灣與其他東亞國家的比較,針對影響臺灣民主鞏固的政治與經濟因素作用是否與其他東亞國家有所不同進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運用分量迴歸分析各國政體表現對民主鞏固評價的影響性,是否隨民主鞏固程度而有所改變,進而分析影響臺灣與東亞各國民主評價的主要因素為經濟表現亦或是政治表現。 實證結果顯示,臺灣民眾於政體表現對民主鞏固的影響性與東亞其他國家人民並不相同。臺灣民眾主觀經濟評價對民主鞏固指標的影響存在不一致性,主要表現在最低與最高民主評價指標不具顯著影響性。相反地,日本與泰國民眾於政府表現評價的影響性,似較主觀經濟表現評價的影響性更為重要。最後對於南韓、蒙古與菲律賓等國家的民主鞏固指標而言,則不存在影響因素的不一致性。
  • Item
    公民與民主鞏固
    (2011/11/30-2013/10/31) 蔡昌言
    本子研究計畫將比較分析公民的價值觀與其對民主鞏固的影響,並進而探討在民主化過程當中,除主要經濟與政治發展因素之外,不同時期的價值觀發展趨勢,是否會影響其民主鞏固的形成。 爰此,本子研究計畫將分析「世界價值觀資料庫」與「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資料庫」的資料,探討不同國家其人民之價值觀如何影響民主鞏固。計畫全程將分為三年:首先,第一年的研究計畫以台灣政治社會為分析主體,透過世界價值觀資料庫與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資料庫的運用,探討台灣民眾各項價值觀的形成與改變,是否對於台灣整體社會民主鞏固的發展有所影響。第二年將探討台灣與東亞各國在政治文化、民主制度發展與民主鞏固的變遷上,是否有顯著具體的變化,並且檢驗台灣與東亞民眾之基本價值觀,如何影響其政治態度以及對民主鞏固的看法。第二年以後所使用的資料,不僅包括過去已釋出之世界價值觀與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的資料,更將新增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資料庫擬於2012年上半年最新釋出的資料。最後,第三年將分析台灣與世界其他民主國家的經驗,探索政治文化、人民價值觀以及民主鞏固程度,如何與其他政治、社會、經濟因素產生作用並形成異同,進而將台灣經驗與世界各國做對話與比較,以達成詮釋台灣社會發展經驗之特色、建構本土社會科學理論、挑戰西方既有理論、以及解決本土社會問題的目的。
  • Item
    行政首長施政滿意度的影響性分析
    (中國政治學會, 2010-06-01) 蔡昌言
  • Item
    東亞崛起對通識教育的涵義
    (通識在線雜誌社, 2010-07-01) 潘朝陽; 龔鵬程; 張崑將; 韓東育
  • Item
    朱舜水的民族志節及其海上漂泊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2-06-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
    強調民族志節,是儒家的基本信念,或可以說是中國儒者承孔子的春秋筆法之教而有的民族主義。一般人以為儒家的嚴夷夏之防的民族觀,是一種狹隘封閉的意識形態:在邊疆外族入侵華夏的崩毀昏亂之時代,儒者一則必以身家殉道,一則必視外族為夷狄仇虜。然而觀諸南明大儒朱舜水的抉擇,實則不然。他選擇效法微子去國,並且義不臣於女真而乘桴浮於東海,中年之後,在東亞海上漂泊十多年,晚年終能在日本長崎、江戶獲得安棲,並得到日本士子、貴族的尊崇以及師禮。朱舜水甚至以堯舜孔孟之國期待日本。本文先敘朱舜水的民族志節之形態,再以地圖說明其東海之漂泊,同時敘述其海上生涯的際遇和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