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4

本系教育目標:培育區域研究及其應用能力之跨領域人才。

    東亞學系隸屬於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系所位於臺北市和平東路校本部誠大樓九樓。自100學年度起由「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及「國際漢學研究所」整合為「東亞學系」,招收「漢學與文化組」、「政治與經濟組」兩組之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104學年度政治學研究所整合至本系,並自106學年度起,開始招收博士班,東亞學系之學制達到大學部、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完整規模。

  107學年度起,為進一步培育跨領域之專業人才,特別是聚焦於東北亞、中國、東南亞及其周邊等區域,東亞學系改採不分組招生,強調多學科的交融,並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為主軸。大學部的教學定位在人文社會領域的通才養成,授予文學士(Bachelor of Arts, B.A.)學位。碩士班培育具獨立研究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授予社會科學碩士(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 M.S.S.)學位。博士班以高階人文社會研究為主,授予社會科學博士(Ph.D.)。

  系上目前聘有19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有9位、副教授9位、助理教授1位。專長領域涵蓋東亞漢學、歷史、文學、文化研究、國際關係、政治學、兩岸研究、金融與經濟學等,可提供不同學制學生知識養成與生涯發展之需。

 

本系特色

「東亞學系」為國內唯一具有大、碩、博完整學制的東亞研究相關學系,並為跨領域、整合性專業人才的教學研究單位,提供有志於東亞區域研究之學子系統性的學術訓練。赴外研習及深造亦可與歐美、日韓、東南亞多所設有「東亞研究」等名校接軌。

【學術研究】

    本系專任師資學經歷優,研究能量豐富且具學術聲望,研究範圍涵蓋東亞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研究等相關領域,並主持多件科技部及相關產學合作等研究計畫,研究成果豐碩可觀,具國內一流之水準。

【系所國際化程度】

    本系教師背景多元,另聘有日籍與韓籍的外籍教師,提供學生完整教育內容,同時積極鼓勵大、碩班學生赴東亞或歐美國家交換,以開拓國際視野。本系境外生比例高,同儕之間可相互學習跨文化之差異。


課程特色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區域研究及應用之跨領域人才,課程涵蓋「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各學制課程特色如下:

【學士班】

    本系學士班旨在培養人文社會領域之通才,以跨地域、多學科為目標,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亦設有日韓語課程,並援引臺師大東南亞各語系課程之資源,提供學生跨文化的認識,以及東亞區域的基本知識能力及視野,課程包括東亞文化概論、東亞文化遺產、東亞漢學概論、東亞區域研究理論與實務、東亞各國文化政策、東亞政經模擬實務等。

【碩士班】

    本系碩士班旨在培養獨立思考與獨立研究之人才。研究領域與師資陣容多元豐富,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在現今的區域研究項目愈趨多元,以及社會上逐漸重視具備跨領域人才的情況下,不論學生的研究興趣為東亞文化與思想、文化創意與應用、東亞政經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治理等,修課選擇皆具有廣度與深度。

【博士班】

     本系博士班旨在培養高階之學術研究人才。扣合核心領域課程,強化跨領域研究素質,提供區域研究的紮實訓練。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二大重點領域,發展東亞研究與教學特色。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強調東亞視野、在地實踐、跨域整合及批判思考四大目標,培育具有理論與實踐、全球在地化的高階學術人才。

 

升學就業

升學

 報考本系或校內外文史哲相關研究所,政治、外交、公共事務、國家發展、大陸研究所等

 

就業

1. 東亞漢學、文化應用、政經議題、區域發展等相關研究單位或智庫,從事學術研究人員。

2. 外交、文化、政經、僑務、國家發展等公部門,從事行政或公務人員。

3. 擔任具備專業知識的記者、編輯、旅遊從業人員、行銷、企劃、企業管理人才。

4. 從事翻譯工作,日、韓、英或歐語類外交翻譯專業人才。

5.文化產業等相關創意產業、服務業之專業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朱舜水的民族志節及其海上漂泊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2-06-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
    強調民族志節,是儒家的基本信念,或可以說是中國儒者承孔子的春秋筆法之教而有的民族主義。一般人以為儒家的嚴夷夏之防的民族觀,是一種狹隘封閉的意識形態:在邊疆外族入侵華夏的崩毀昏亂之時代,儒者一則必以身家殉道,一則必視外族為夷狄仇虜。然而觀諸南明大儒朱舜水的抉擇,實則不然。他選擇效法微子去國,並且義不臣於女真而乘桴浮於東海,中年之後,在東亞海上漂泊十多年,晚年終能在日本長崎、江戶獲得安棲,並得到日本士子、貴族的尊崇以及師禮。朱舜水甚至以堯舜孔孟之國期待日本。本文先敘朱舜水的民族志節之形態,再以地圖說明其東海之漂泊,同時敘述其海上生涯的際遇和心志。
  • Item
    從儒家的雙元對峙性論清代台灣儒家的性質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06-06-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
    儒家在理想層面,是德學雙全的君子,但實際上,歷代儒士集團中,一直存在無學敗德的小人,司馬遷《史記》已經特為此輩立了〈佞幸列傳〉。 本文主要是根據史籍所載君子與佞幸的鬥爭以及朱子被佞幸儒士迫害的史實來詮釋儒家的雙元對峙性。 儒家雙元對峙性在專制政治格局中,更被加強其內在矛盾,儒家原本是專制主的批判者,但佞幸儒士卻倒過來成為專制政體的維護者。 在清帝牢籠和壓制下,基本上,清代是一個儒家德學衰弱的時代,清代臺灣儒士大體上是專制政體中的佞幸儒士,本文舉數種清代臺灣的方志內容加以闡明。
  • Item
    臺灣文化的儒家常道是臺灣永續的中軸
    (鵝湖月刊社, 2004-08-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
  • Item
    周易的環境倫理及其大地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2-11-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
    現代化產生的環境生態的破毀和污染問題,追根究底,世人需從「機械論式世界觀」典範,方能澈底對治。當代生態保護運動和思潮以及環境倫理哲學,已能正面積極提出整全生機式的觀點,而以視大地如母的倫理,安置人文與自然的合一且和諧的親情式之關係。 整全生機式的典範,並非現代產物,乃是人類古典的天人智慧,中國經典中,整全生機之天人智慧,包括儒道陰陽諸家,均十分充盈豐富,有待我們開展當代性的經典詮釋而將古典智慧加以喚醒。 儒家是中國文化和思想的主流,其重要經典,特別是其經中之經的《周易》,承載著中國人的天人合一式的自然生態觀以及環境倫理;我們認為中國古代經典,並非哲人透過懸想玄思而在思想觀念上建構而形成,而是經由深切著明的生活和文明之實踐過程,往上提升而形成。中國人自古在大地上建立了有機生態農耕文明,中國人之心靈即於此大地基盤上,逐漸提升其思想而形成了人與天合一和諧之整全生機式本體宇宙論,而於《周易》中充分呈顯,而中國人在有機農業文明中所特有的人與大地親和的環境倫理,就是從這個思想系統中蘊涵而發生,《周易》即此倫理之載體。 本文以詮釋學的方法,就《周易》經傳文本以及有關於當代生態哲學、環境倫理等文本,進行古典和當代之思想觀念會通之詮釋。首先從《易繫辭》所提供的農耕訊息討論中國天人合一的環境倫理之基盤,此即中國的有機農業文明;再論及從此農耕生態之基盤而提升形成的「氣」的連續聯繫型宇宙思維形式;又再詮釋《易經傳》的環境生態觀和環境倫理;最後則畫龍點睛地點明《易傳》是以「仁」為核心之道德理想主義之生態觀,仁之觀點的生態觀和環境倫理學,正是中國特色的當代環境生態之智慧。
  • Item
    地方儒士興學設教的傳統及其意義:以臺灣為例的詮釋
    (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 1990-12-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