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語法塊」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以「了」為例
    (2022) 張祐齊; Chang, Yu-Chi
    本研究基於線上互動語料的觀察,提出「語法塊」作為一個包含語言結構、意義、語境資訊「整體概念」的教學語法單位,說明「語法塊」和語言結構、語境、語法功能的關聯。藉由觀察實習教師與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線上互動語料,以第二語言習得的觀點,探討「語法塊」是否更適合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並可避免使用「語法點」作為教學單位所衍生的問題。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用在語法教學與教材編寫上,可以提供學習者漢語語法的各語言平面資訊,解決學習者的理解困難,並幫助其在自然對話中使用該語法。本研究以漢語語法「了」為例,從高級程度華語個案學習者收集了共計九次課堂,時長約十二小時中介語語料中,觀察學習者對「了」的「語法塊」習得歷程,研究其語法難易、語義認知、教學排序等第二語言的語法習得上的問題。並提出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符合三項前提:一、語境前提:「語法塊」在特定語境有對應意義;二、結構前提:「語法塊」的共現頻率高、黏著性強;三、第二語言習得前提:「語法塊」可以與學習者母語的概念對應。本研究更對照教材中所收錄的「了」相關「語法項目」,總結出五個用以評估教材描述是否符合學習者二語習得需求的具體指標,分別為:一、對語言結構的說明;二、對語言基本語義、語言功能的說明;三、是否提供典型例句;四、對使用語境的說明;五、提供對應的外語翻譯或外語說明。
  • Item
    現代漢語"了"的認知研究
    (2009) 廖香蘭
    本文從認知理論的觀點出發,探討意象圖式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認知語義理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形式就是概念化的結果,經由動態的概念,會對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形成範疇化,認知理論採取非客觀主義的觀點,從我們身體的空間運動出發,以此為基礎,得以認識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用這樣的模式組織起來的有意義的結構,語言學稱為意象圖式。從以往「了」的研究中顯示,語法研究主要聚焦於時態方面,這種源於印歐語系的研究並未有統一的模式可供依循。以認知的角度出發,將語法形式視為自身經驗的呈現,應是可行之道。本文以認知的意象圖式理論做為分析的方法,包括路徑、聯結、循環、層級、中心-邊緣等,並利用ICM模式有效地解釋「了」的多義現象。分析結果顯示,「了」具有「完成、結束」的基本語義,在各種意象圖式的概念化中,包括二個概念:即回溯性意象圖式和期待性意象圖式。經由隱喻的運作,進而形成「了」的多義性。「了」也具有主觀性,表達個人對事件或狀態的態度,此過程會逐漸形成語用的言語行為和會話隱含,其間接的涵義必須靠溝通双方的認知能力加以發展,這種不斷進行的推理過程就是語言發展的動力。最後,對華語文教學提出以下的建議:「了」有其特定的教學模式,意象圖式的概念有助於「了」的習得,並將意象圖式的隱喻教學融入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