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6
  • Item
    華語線上同步學習之師資培訓研究
    (2019) 許智華; Hsu, Chih-hua
    線上同步教學的發展因著當代網路科技的發達而有了大幅的發展,語言學習因不受地域的限制而能更能推廣,然而線上同步教學不同於課堂教學,教師需面臨教學平台操作、教學互動方式與教學情境改變等難題。線上同步教學的教師培訓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年線上華語教學實務課程」的面授和實務實習課程共14週,以行動研究法反覆進行理論課程、實務教學、反思和討論;再以問卷調查法收集37位職前教師的反思感想,分析職前教師的自我成長、行動策略和協力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的各項表現。 本研究結果揭示:一、除了培養職前教師對基本理論的學習之外,「反思討論」和「反思之後再回實務教學的應用」,亦為影響職前教師職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二、同儕間的協同學習和組內互助為職前教師培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同儕間的相互支援與互助也是職前教師成長與自我調節的重要因素;最後訪談六位經由本培訓課程後成為線上教師者,分析其對本培訓課程之回饋,探討培訓課程對實質上對線上華語教師之助益和線上華語教師在教學上之需求。 另外本研究中發現,除了線上同步教學課程之外,在教學外的時間,利用訊息文字即時提問和回應也為現今師生間的教學應用方式。除了在固定的電腦前接受同步視訊教學外,利用行動裝置支援無所不在的同步學習亦為遠距教學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結果供培訓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訓課程之參考;此外,教學外利用文字即時訊息或是即時視訊或語音學習是否能對語言教學課程有何助益,亦為未來遠距教師培訓研究值得研究觀察的現象。
  • Item
    言語幽默題材融入中級華語教學之個案研究
    (2014) 陳芊卉; Chen, Chien-Hui
    幽默為教育的第一助手,目前卻未在華語教學領域取得重視。本論文旨在強調言語幽默融入華語教學的合理性,探討如何運用言語幽默題材於中級華語教學等問題,並以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級華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首先介紹幽默與語言的關係、言語幽默融入教學的作用以及中級華語與幽默相關華語教學設計等三項主題文獻;其次,分析言語幽默題材在5套華語教材的使用情況、訪問7位教師和問卷調查97位捷克大學華語學習者對於言語幽默運用於華語教學的意見。最後,以溝通式教學法和ASSURE教學系統設計模式規劃相關教學設計,並實際付諸教學試驗於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級華語課程,試圖從課堂觀察、集體座談、成效測驗、個別訪談和問卷回饋等五項結果回應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過程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言語幽默題材融入華語教學能提昇學習興趣並幫助達到學習目標;第二,題材的選擇以符合課程內容、學習者華語程度、自身背景和興趣,且具目標語文化知識性質之幽默篇章題材為佳,並不限於Schmitz(2002)之幽默篇章外語教學排序,第三,以溝通式教學法之特色,融入教師清晰口條和肢體語言,能夠充分發揮言語幽默題材之作用,並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詞彙數量、語言使用、篇章賞析與文化知識的能力。此外,在教學程序上,言語幽默性質之寒暄可運用在課程開始和結尾,與學習內容相關之題材則適合於教學過程中導入。針對中級華語學習者,教師最好在提供言語幽默題材前預先告示學生,以攫獲注意力區分情境差異,過程中確認學生已熟悉生詞,並搭配合宜的肢體語言或聲音圖像強化幽默效果。以上,言語幽默題材若適當融入中級華語教學,既能有效營造愉悅學習環境,又能提高中文學習興趣與成效。
  • Item
    華語網路感謝言語行為研究與教學應用—以美籍學生為例
    (2012) 趙若妤; JO YU CHAO
    跨文化網路溝通日益頻繁,亦發展出異於傳統溝通模式的語用文化;然而,現有華語教材與教學對培養學生此種「跨文化溝通能力」仍不足。本文以網路感謝言語行為為例,試從比對華語母語者、英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語料,分析美籍華語學習者網路致謝語用失誤,並提供兼顧語言教學與跨文化語用知能的教學範例,希冀增強華語學習者於跨文化網路溝通的交際能力。 本文以李麗娜(2004b)研究成果為基礎,並參考Leech(1983)的禮貌準則、曲衛國(1999)的「親近準則」與「關係準則」等,整理不同語境下華語網路致謝的常見句式與策略。本文研究方法為:先設定「性別差異」、「社會權勢」、「社會距離」等社會變項,再蒐集網路現成語料、取得問卷實驗語料與進行質性訪談,企圖從自然語料、量化數據與質化訪談三方面,分析華語母語者、英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語言形式與文化認知互動情形,提出華語母語者網路致謝的語用模式,探討華語學習者學習難點與語用失誤原因,並提供相關教學建議。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學習者母語文化負遷移、教材與教師教學誤導為學習者語用失誤主因。華人網路致謝時,對高位致謝仍偏好使用「道歉式」與多元輔助策略,顯示仍保有「重權」與「婉轉間接」的文化傳統;美籍華語學習者則因美式文化「平權」與「坦率直接」而出現迴避使用或無法理解特定語言形式與輔助策略等語用失誤。其次,三組在「性別差異」、「社會權勢」、「社會距離」變項中,僅「社會權勢」明顯影響策略選用:華語學習者對高位致謝語用失誤比例偏高。另外,由於華人網路致謝受網路文化與西化影響,總體而言偏好「直接感謝」,異於傳統的「間接感謝」,但學習者受教材、教師教學影響一概偏好「間接感謝」,且因教材設計缺失無法發展靈活應用多元致謝策略的能力。 教學應用部分,本文運用實驗成果設計教學內容,並輔以「記憶未來」與「行為演練」原則,透過「短劇觀察」、「文化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落實教學理念,提昇學生跨文化網路交際之語用能力。
  • Item
    日常會話結束策略之中英對比研究
    (2012) 劉素帉
    會話結束是受到高度規約的言語行為,若處理失當即產生冒犯性,導致面子威脅,反之恰當的結束鋪排有助強化人際關係。即便其交際功能獲學界認同,但由於會話結束與最後話題的界限模糊,又可由於許多因素被打斷,造成執行上的困難,迄今相關研究仍是匱乏。現存研究又偏重電話會話,導致當面結談未有完整的上層分類與跨語言對比。有鑑於此,本文針對會話結束策略的選用、順序與語境因素加以探討,再進行漢英溝通文化的對比分析。 本文以語篇補全測試作為研究方法,調查來自台灣的漢語母語者與西方國家的英母語者共兩百五十名受試對象,在不同社會權勢、社會距離及情境下結談行為的異同。 研究結果顯示,就整體趨勢而言,漢語母語者消極認為結談必然構成冒犯行為,因此傾向選用「消極策略」預防聽者產生負面情緒,以避免雙方發生衝突。英語母語者則較積極看待會話結束,偏向透過「積極策略」給予聽者肯定,並藉此正面情緒鞏固雙方在分離期間的關係。具體來說,兩組受試者面對關係親近的平位者時出現雷同的策略偏好,上述的漢英差異主要反映在關係親近與關係疏遠的上位者語境中。兩組受試者對親密平輩同樣使用直接明確,以自我為中心的結談策略之現象,反映西方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的文化表徵,可見漢語結談行為出現向英語溝通文化靠攏的趨勢。另外,漢語母語者面對上位者時仍保留體現貶己尊人、以和為貴的集體主義理念(Collectivism)。但其中使用率最高的「合理解釋」雖為「消極策略」,卻亦具有直接表明結談意圖的特點,由此可推斷人青年世代的禮貌文化也重視個體的自我表達。 本文最後結合研究得出的會話結束公式與常見句式設計語用教學教案,以期漢語學習者能靈活運用結談策略,進而提升漢語的交際能力。
  • Item
    台美臉書溝通模式對比分析
    (2014) 孔立哲; Joseph Breed
    近年來網絡溝通越來越普遍,與異國人士溝通也越來越方便。然而,即使對話者使用相同的語言,仍然必須了解對方文化圈的溝通模式,才能進行成功的溝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指出美國以及東方文化之差別;主要發現為東方文化較多透過人際關係定義自我、較多執行合作性的行為、且傾向使用較為間接的溝通模式(Ma, 1996;Gao, 1998;Chang, 1999;Yang, 2009;許,1985;楊,1995);而美國文化透過個體的特徵定義自我,且使用較為直接的溝通模式(Yu, 2005;Markus與Kitayama, 1991;Kanagawa, Cross與Markus,2001)。然而,許多研究依靠問卷以及其他非自然語料,且較少分析閒聊的溝通習慣。本研究目的為彌補此缺失,以來自社交網站臉書之語料分析台灣人以及美國人的溝通文化之異同。 筆者收集到133個台灣以及美國臉書使用者的近況更新以及針對更新之回應當語料,將近況更新及回應分類統計,再分析兩組數據所透露的文化異同。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組以及美國組數據大致相似,僅有美國組較多針對社會議題發表意見、較多提出自己生活之正面事件以及自己的動作;而台灣組較多討論自己的生活哲理、生活中之負面事件以及自己遇到的事件。在兩組更新收到的回應中,發表意見的回應比其他類型多,但美國組收到的比例比台灣組更多,且台灣組收到較多表示親近感的回應。此結果顯示,美國人比台灣人願意忍受積極顏面威脅,但兩組對消極顏面威脅的容忍度無明顯差異。另外,兩組皆出現相似的間接性及合作性傾向。 在教學應用部分,本文提供一項粗略的教案,使用討論、觀察以及練習的方法,提高華語學習者對台灣溝通文化的意識,並讓學習者更理解如何在台灣社會中進行恰當、禮貌的人際溝通。
  • Item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2013) 尹菀榕; Yin, Wan-Rung
    本論文以語料庫為研究工具、語料分析為研究方法,討論漢語情態動詞肯定式與否定式的不對稱現象。研究範圍為肯否不對稱之情態動詞「能」、「可以」、「得」與「要」。 語料分析的結果,我們發現「可以」與「能」都可表示命題成立:「可以」消極表述障礙的突破;「能」積極表達動力的具備。不能直接否定的「可以」能傳遞不同語用推理功能;此外「可以」對自己立場的預設屬於動力情態、與他人的互動則屬道義情態。「要」的語義內容分為即將、意願及必須,語義核心為「行為實踐」與「未來時間」;肯定式分別有對應於不同情態類別的否定形。「得」屬道義情態,與「要」的道義情態共用相同的否定式。 研究成果具體可分為三個面向:對否定原則的補充、對情態主題思考的拓展以及對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之總結。在補充否定原則方面,研究針對否定的基本語意成分進行了補充,並發現語用的概念可以使否定量級理論更加完善。在重新思考情態的概念上,本論文尋找到動力情態能力的必然存在與否的理據,並確立了道義情態之否定與話語平面的連結。最後在現象總結方面,我們認為情態動詞肯否不對稱的原因至少源自於前提與量級的影響。前提的必要性等同最高量級無法否定,且情態動詞類別之間既有垂直階層亦有平行階層。此外情態類別才是影響如何選擇否定式的主因,因此對該現象的討論應該以否定為基礎。論文並藉此推導出漢語在表達肯定與否定時具有相異焦點之結論。 文末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上,在檢討數種教材後做出結論。如教師須注意實際溝通有正反面的需求,勿偏廢於肯定或否定表達;其次考量情態動詞分散於不同課數,採螺旋式方法編纂教材及教學將最能有效的學習。
  • Item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2013) 林亭序; Ting-shiu LIN
    請求為人際交往中經常發生的言語行為,也一直是語用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近幾十年來,人們透過網路溝通的情況增加,以電子郵件為媒介的請求行為也愈益頻繁;對華語學習者而言,掌握華語請求電子郵件的撰寫要領,可協助其在網際溝通時代與華語人士進行更有效的交流。然而,過往對電子郵件請求語言的研究多以英語語言為主,而缺乏其它語種的論述。有鑒於此,本文從華語出發,討論華語和法語請求類電子郵件中語言使用之異同,以期為母語為法語的華語學習者,在其華語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找出最簡單、有禮的電子郵件請求方式。 本文藉由線上問卷收集語料,並採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從國別、「相對權勢」、「社會距離」等角度,比較華法電子郵件在標題成份、書信格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支援策略以及語篇排序等方面的異同。同時,本文也透過郵件評量訪談,從收件者的角度探討有效郵件的撰寫要領。 研究結果顯示,首先,華法請求郵件差異在標題成份、書信格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支援策略等項度上都達到統計顯著。整體架構上,華語郵件傾向用較直接、多筆的中心行為搭配較大量的支援策略,而法語郵件則偏好以間接、單一的中心行為搭配較少量的支援策略。其次,「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在兩組郵件大部分的項度之上也都造成顯著影響。語篇排序上,華法郵件都傾向將一半以上的支援策略置於中心行為之前,偏好有適度鋪陳的間接語篇。再者,華語的「集體主義」文化和法語的「個體主義」文化,主要反映於兩組間師生關係以及禮貌模式的差異上。此外,電子郵件媒介以及請求言語行為本身的特色也影響了本文語料的表現。 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在語用教學理論及法國漢語教材回顧的基礎上,以選修課形式設計請求電子郵件寫作教學。
  • Item
    拒絕行為之難點分析及教學應用-以澳大利亞籍學生為例
    (2012) 賴紋萱
    拒絕言語行為具有威脅顏面、彼此磋商、順應語境等特質,其複雜的面貌使說話者需在傳達訊息與顧及顏面中尋求平衡。近來,不少西方中介語語用學研究以拒絕言語行為為題探討學習者之語用能力,然而針對華語學習者的拒絕中介語語用研究仍顯不足,有鑑於此,本文欲考察華語學習者在拒絕策略的選擇、順序、內容與華語母語者、英語母語者的相異之處,並歸納華語學習者使用拒絕言語行為之難點。 研究語料蒐集分為產出問卷與感知問卷。產出問卷的實驗組別有三:華語母語者、澳籍英語母語者、澳籍華語學習者。研究工具為封閉式角色扮演,由研究者與受試者進行單輪對話。感知問卷的研究工具有二,一為口述報告,收集上述三組受試者的訪談資料,二是合適測驗,使用線上問卷軟體蒐集一百位華語母語者對於華語學習者拒絕語語料之評分、理由與修正。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策略方面,華語學習者在選用、內容、順序方面皆偏向英語母語者,產生語用遷移。在社會變項影響下,華語學習者傾向維持固定的拒絕策略,較無法順應情境產出合宜拒絕。然而,在面對社會地位較高的請求者時,因課堂教學或學習經驗影響,學習者理解中華文化因而其策略選用較趨向華語母語者。此外,在合適測驗方面,華語母語者對於學習者在社會地位高與社會距離遠的拒絕表現較能接受,而在面對下位者與平位者、親近與普通關係者,華語母語者的評分並不高,表示學習者在這四種情境下容易產生語用失誤。本文歸納學習者常見語用失誤有兩方面,第一,社會語用失誤,包括直接程度過高、正式程度過低,自謙程度過與不及。第二,語用語言失誤,包括情態詞、規避詞以及句末虛詞的空缺或誤用。 最後,據上述語用失誤的研究結果,本文搭配兩階段語用教學:喚醒語用意識、觀察真實情境設計拒絕語之教學,亦依據不同程度的學習者調整教學內容。
  • Item
    從華語性別詞語看文化現象與教學應用
    (2013) 莊潔; Chieh Chuang
    語言是表現文化的重要媒介,性別是社會構成的重要元素,一個社會的性別如何被看待和建構反映了該族群的文化觀點。傳統中國社會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對性別有不同的期待,反映在詞語如「男主外,女主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夫唱婦隨」等。隨著時代變化,現代社會中性別詞語的語義和語境是否反映與傳統相似的觀點與文化現象,抑或有所區別,是本文想要了解的重點。 本文將透過性別詞語的收集和語義分析,再觀察性別詞語在不同語料庫中出現的語境差異,以討論現代和傳統性別文化的異同。本文先從各式文本中收集性別詞語,分類為「性別形象」、「婚姻期待」和「家庭責任」三類,再將各詞語置於三個語料庫中搜尋出現次數,並擷取前後文討論其語境變化。三個語料庫分別為以古文為主的「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以現代文本為主的「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和設定搜尋一年期的「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結果發現,性別詞語表現出與傳統的不同,部分詞語的構詞產生性別角色的轉換,如「『婦』唱『夫』隨」、「『女』主外,「『男』主內」等,反映現代社會性別分工的新可能。部分詞語的語境也發生顯著變化,「男尊女卑」、「男女有別」已很少用於闡述原意。但部分性別詞語也延續傳統的觀點,如「家庭主婦」和「賢妻良母」等詞的大量使用,「剩女」一詞的表現等都反映性別角色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定位,此外「娘娘腔」、「男人婆」的語境也反映現代社會仍有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   最後,本文檢視華語教材中有關性別的章節,建議教師可從「語義教學」、「構詞教學」和「文化教學」等不同角度出發,幫助學生由性別詞語理解現代社會的性別文化現象,對比傳統與現代的差異。
  • Item
    應用全語言教學原則於初級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9) 何沐容; HO, Mu-Jung
      近幾年來,全語言教學觀(Whole language)成為語文教學上的一股流行熱潮,其強調語言學習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習得歷程,故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到「部分」,使聽、說、讀、寫技能同步發展。在教學上,全語言不同於傳統教學的能力導向,課堂上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必須是意義導向且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台灣,此新興教學觀普遍使用於幼教及外語教學上,而在華語教學的資源則較缺乏,本研究以全語言在外語教學的成果為借鑑,嘗試以初學華語學生做為研究對象,融入一些全語言教學的理念,為其設計一套初級華語教學課程,除了希望能借重此極具人本的教學觀來激發學生對中文學習的熱忱,亦希望能藉由實際施行,來探究此教學觀應用在華語教學領域的可行性與適切度。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在一般的語言中心教學,直至2007年受聘至某大學部擔任中文講師教授中文時,因該大學的外籍華語學習者明顯排斥一般華語教學法而面臨到嚴格考驗,而研究者亦發現目前缺乏針對外籍研究生中文課程的專業規劃。故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能藉由行動研究,來解決研究者在此環境下敎授中文課時所面臨的困難。   本研究為了比較全語言教學觀與傳統教學法的不同,對兩個零起點初級班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分別是研究者在語言中心所慣用以形式語言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及研究者融入全語言教學觀所設計的教學課程。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全語言教學觀主張利用活潑生動的情境及真實的語言材料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功能,免於流於結構式的講解,故學生們在隨著該生活話題的擴展之下,激盪出生動熱烈的思考與討論,的確達到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致及課室氣氛之效,也增進了學生對華人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