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肘屈肌群和膝伸肌群間之同側重複訓練交叉轉移效應(2023) 謝忠展; Hsieh, Chung-Chan目的:(1)肘屈肌群進行第一回合離心運動(the first bout of maximal isokinetic eccentric contraction, MaxEC1),隨後改換成同側膝伸肌群進行第二回合最大離心運動(the second bout of MaxEC, MaxEC2)產生交叉轉移效應。(2)膝伸肌群進行MaxEC1,隨後改換成同側肘屈肌群進行MaxEC2產生交叉轉移效應。方法:招募32名健康成年女性(20-30歲)為研究對象,分配至下肢離心組(non-dominant upper limb / non-dominant lower limb group, NU/NL)、下肢控制組(control / non-dominant lower limb group, C/NL)、上肢離心組(non-dominant lower limb / non-dominant upper limb group, NL/NU)、上肢控制組(control / non-dominant upper limb group, C/NU)(8人/組)。NU/NL組以非慣用側肘屈肌群(30次)和非慣用側膝伸肌群(60次)進行MaxEC1, MaxEC2。NL/NU組以非慣用側膝伸肌(60次)和非慣用側肘屈肌群(30次)進行MaxEC1, MaxEC2。C/NU組以非慣用側肘屈肌群(30次)進行MaxEC1,C/NL組以慣用側膝伸肌群(60次)進行MaxEC1。NU/NL組和NL/NU組在第一、第二回合均間隔14天。在MaxEC1前、MaxEC2後立即及其後第1~5天 (每次間隔24小時) 各進行一次依變項檢測:血液肌酸激酶活性(CK)、肌肉酸痛(DOMS)、肢體圍(CIR)、關節活動度(ROM)、關節釋放角度(JRA)、最大自主等長肌力(MVC)、向心肌力(ISOK)、聲輻射力脈衝彈性影像(ARFI)。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各依變項於組別 x 時間是否達顯著差異。結果:NU/NL組CK、DOMS、ROM、JRA、MVC、ISOK、ARFI恢復速度均比C/NL組快。NL/NU組所有依變項恢復速度均比C/NU組快。NU/NL組和C/NL組之間DOMS在離心運動後第2天達顯著差異(p<.05)。MVC在離心運動後0、1、2天達顯著差異(p<.05)。ISOK在離心運動後0、1、2天達顯著差異(p<.05)。JRA 45。、60。在離心運動後3天達顯著差異(p<.05)。CK在離心運動後1、2天達顯著差異(p<.05)。NL/NU組和C/NU組之間ROM在離心運動後第3、4、5天組間達顯著差異(p<.05)。ARFI在離心運動後第0、1、2天組間達顯著差異(p<.05)。MVC在離心運動後第0、1、4天組間達顯著差異(p<.05)。ISOK在離心運動後0、1、2、3、4、5天達顯著差異(p<.05)。CK在離心運動後1、2天達顯著差異(p<.05)。結論:本研究發現介入第一回合肘屈肌群或膝伸肌群離心運動可能可以降低第二回合同側異源肌群離心運動造成的肌肉損傷。上述研究結果可提供給教練、運動防護員與物理治療師,作為未來運動員於臨床復健治療時之參考與應用。Item 局部震動伸展訓練對五十肩患者的立即療效(2013) 林芸代; Yun-Tai Lin目的:瞭解局部震動伸展訓練對五十肩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及疼痛的立即效果,並探討其作用機轉。方法:本實驗收集15位罹患五十肩的受試者(平均年齡48.56±5.48歲;平均罹病時間5.50±3.41個月),在肩屈曲、外展、外旋、內旋最大角度接受局部震動伸展訓練,頻率設在40Hz,每個角度震動1分鐘休息20秒重複三次,共12分鐘的震動訓練。比較震動前後肩關節活動度及自覺疼痛量表的差別,並探討患側肩及健側肩的肌肉張力及本體感覺差異。結果:震動後患側肩的肩屈曲、外展、及被動外旋角度都有顯著進步,休息時及動作時疼痛皆顯著降低,然而肩周圍肌肉張力及本體感覺無顯著差異。介入前健側肩與患側肩的肩周圍肌肉張力及本體感覺無顯著差異。結論:局部震動伸展訓練可以快速有效的改善五十肩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及疼痛,其增加角度的機轉主要經由提高疼痛閾值所致。Item 視覺對學習拋環動作的影響(2010) 謝玟娟; Wen-Chuan Hsieh韻律體操是一項兼具力與美的競技運動項目,不僅需要柔軟的身段、優美的體態,還需要配合手持器械的操作,展現熟練的技術;而器械拋接技術是屬於基本能力之一,且零失誤的完美演出往往就是致勝的關鍵仍有待探討。目的:探討在學習拋環動作的過程中,是否可藉由不同於傳統的練習方式(閉眼練習),以增進動作表現的穩定度及本體感覺的敏銳度,作為一種更有效的訓練方式。方法:實驗一以四位國內優秀選手進行閉眼練習,並使用威爾考克森檢定比較其前後測表現與運動學參數之差異;實驗二以十六位大專體育相關科系女學生,隨機分成開眼練習組及閉眼練習組,比較其前測、後測及遷移測驗等表現之差異。結果:(一)在整體運動表現方面,專家組及一般組的後測都優於前測,且一般組在練習過後的測驗情境若是開眼的,表現又會更好;(二)在身體肢段之運動學參數部分,專家組的肩關節動作在練習前已具備其協調型態,肘關節動作經過練習後也建立其協調型態,但腕關節動作卻是在閉眼情境的後測較開眼情境穩定;一般組都是需要經過練習之後,才能建立各關節的協調型態,且閉眼組的腕關節動作較開眼組穩定。結論:不論有無經驗的學習者,經過閉眼練習,其拋環表現都會進步。閉眼練習提供一個對拋擲手臂比較敏感的方式,來增進動作的控制能力。Item 太極拳旋腰轉脊動作對動態姿勢穩定之影響(2016) 陽和剛; Yang, Ho-Kang太極拳係由許多生理、認知與心理等多元成分所構成,而太極拳其中一項核心原則,在於大部分動作中保持立身中正之體姿。誠如太極拳經所言,維持身體中軸脊柱 「對拉拔長」 能有效增進身體的最大潛能,並確保動作安全性、鬆柔與優雅的姿勢。太極拳係一種螺旋纏繞動作的力量,所有太極拳動作皆源自於纏絲勁的三項要素:放鬆、伸展與轉動,故纏絲勁的發展攸關促進健康養生與武術技能之運用。本文旨在探討太極拳旋腰轉脊動作對動態姿勢穩定之影響。方法:經由招募26位健康且自願的男女性,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 (n=13) 與控制組 (n=13)。依據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研究倫理之規範,受試者必須是自願參加,並事前告知前、後測及訓練介入之內容等相關事宜。實驗組對象以未具陳式太極拳基礎為主,施以每週乙次每次120分鐘的太極拳纏絲勁與精要十八式套路練習,實驗期程為12週;控制組對象則以從事一般休閒活動的上班人士為主。採修正版的星型擺幅平衡測驗(mSEBT)評估方式,以倒Y字型 (前方、外後、內後) 三個方向的最大延伸距離量測,並施以腿部長度常值化以計算其最大延伸距離(%MAXD),以及測量核心肌耐力的軀幹屈曲與伸展能力。統計分析採前、後測量數據進行比較,以SPSS for windows 22.0套裝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分析,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two-way mixed design MANOVA) 分別對mSEBT的左腳及右腳三個方向延伸距離、核心肌耐力進行組別(實驗組、控制組)、時間(訓練前、訓練後)的檢驗,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右腳延伸測驗前方向交互作用達顯著 (F3, 22= 41.37; p<.05; ηP2 = .85),實驗組後測顯著長於前測,右腳延伸測驗外後方達顯著為 (F1, 24= 43.42; p<.05; ηP2 =.64),右腳延伸測驗內後方達顯著則為 (F1, 24= 106.69; p<.05; ηP2=.82);相反地,控制組則呈現前測顯著長於後測。左腳延伸測驗及核心肌耐力的軀幹屈曲與伸展,均未達顯著。結論:太極拳纏絲勁之旋腰轉脊動作,透過肢體的螺旋伸縮運動與維持脊柱的中位體姿,能增進穩定中移動與肌力的承重鍛鍊,進而提升腰脊穩定與動態姿勢控制之表現。Item 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功能性表現與穿戴護膝之成效(2014) 李育銘; Yu-Ming Lee目的:藉由功能性動作的評估來探討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重返運動場後是否仍有問題並以功能性護膝做為介入,探討其效果。方法:招募10名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為重建組 (年齡:22.4±1.0 歲;身高:169.4±8.6 公分;體重:65.6±10.7 公斤;受傷至手術的時間:5.6±5.1 月;手術至實驗的時間:24.5±16.3 月) 以及10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與運動項目必須配對的運動員為控制組 (年齡:21.5±1.8 歲;身高:167.6±8.3 公分;體重:64.1±11.6 公斤)。首先,所有受試者皆須完成肌力和跳躍表現的測試,以瞭解受試者的狀況。緊接著,受試者須完成側向切入和躍起著地的動作測試,其中重建組需要穿戴功能性護膝進行實驗。所有的結果皆以無母數統計進行考驗。所得到的結論如下: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肌力雖然已經恢復,但其在執行側向切入和躍起著地時,仍然有膝關節運動學、關節協調表現、動態姿勢穩定方面的缺陷,因此,推測手術後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和感覺動作控制系統的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復,而影響神經肌肉控制的能力。當以功能性護膝介入時,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膝關節運動學、關節協調表現和動態姿勢穩定能力都有改善的情形,其原因可能與護膝本身的設計和穿戴後可能會刺激膝關節周邊的本體感覺受器有關,而造成這些修正或改善。因此對於前十字韌帶重建的運動員來說,穿戴此款護膝或許能幫助減少神經肌肉控制系統的負荷,並減少二次傷害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