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高中生體育學習概念量表編制之研究
    (2024) 李宏盈; Lee, Hung-Ying
    本研究旨在建構「高中生體育學習概念量表」,透過三階段分別進行。首先,透過立意取樣方式,針對 45 位高中生進行個別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其對體育學習之觀點,並透過現象圖示學 (phenomenography) 方式進行分析,建立體育學習概念量表初步之結構與題項,包含技能測驗、技能練習、從事身體活動、增加運動知識、理解運動知能、內省的身體實踐、以新的角度看待身體。其次,邀集 8 位體育與運動教育之專家學者,進行德懷術座談會議,以修正量表之內容,並確立七大體育學習概念結構與題項。第三,採取立意取樣之方式,調查臺灣北、中、南與東部之高中生,共計收回 2212 份問卷,透過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最終建構出具信度與效度之體育學習概念量表。基於上述,本研究確立了高中生七大體育學習概念,可讓學生自我評估其體育學習概念,亦可供高中體育課程與教學實踐之參酌。
  • Item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之研究
    (2007) 張千培; Chien-pei Chang
    本研究以Ajzen(1985)所發展的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旨在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模式在解釋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之適配性,並瞭解模式各潛在變項對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程度。研究係以叢集抽樣,共得金門高中職一、二年級33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首先,透過開放式引導問卷收集題項,編製成結構式問卷,再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初步模式,最後,進行模式的驗證與分析。經描述性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的處理。結果發現: 一、有半數以上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在未來一學期有參加運動社團的意圖,對於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控制知覺等信念亦多表示正向的認知。 二、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所建構的「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模式」與樣本資料間的適配性已達到可接受的水準,表示此模式適用於解釋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意圖,惟模式內在品質仍有待改進。 三、模式各潛在變項對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以「行為控制知覺」最大,「態度」次之;「行為控制知覺」中的「便利條件」,以及「態度」中的「工具性信念」則為主要影響因素。 上述結果顯示,學校應藉由多樣化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對運動社團的興趣,並鼓勵同伴邀約一起參加。亦應加強運動設施的改善與專業師資的招聘。而學校若能安排固定的運動社團參與時間,則更能使學生感到便利,進而活絡其參與意願。此外,必須建立學生對運動參與的正面評價,減少負向信念的認知,使學生更瞭解運動社團所能帶來的益處。
  • Item
    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2004) 黃任要; Ren-Yao Huang
    本研究主要是在瞭解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結果期待、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及運動阻礙因素與運動行為間的關係。以苗栗市兩所高中(職)日間部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法,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有效樣本544人。所得資料以敘述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從事規律性運動行為的比率男生(74%)較女生(58%)高;在每週運動次數方面,不分性別,大多數的學生皆以每週運動2次居多;且男生每次運動時間較女生長。 二、研究對象大都與同學或朋友一起從事運動;學校為其最常去的運動場所;籃球及騎腳踏車是男女學生課後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 三、在運動結果期待方面,課後有參加補習者比無參加補習者得分較高。 四、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普遍不高,男生高於女生;高中高於高職;參加運動社團者高於參加非運動社團者。 五、研究對象所獲得的運動社會支持偏低,朋友是其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主要是提供情緒及訊息方面的支持,而工具方面的支持較少。 六、在運動阻礙因素方面,研究對象認為課業太過繁忙、沒有閒暇時間等因素,較有可能阻礙其課後參與運動行為。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會因個人背景因素及社會影響因素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學校為學生最常去的運動場所,建議適度開放校園的運動設施、設備,以利學生及社區民眾從事運動行為使用。
  • Item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研究
    (2013) 林英輝; LIN,YING-HUEI
    本研究旨在暸解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情形。透過自編問卷,採便利取樣方式進行調查,總共發放533分問卷,回收得到415份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考驗及卡方考驗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生未擁有智慧型手機佔57.3%,家中有電腦連網的學生佔97.8%,未擁有個人電腦的比率佔51.1%,學業成績排序中間1/3的學生佔42.4%,網路成癮的學生佔13.9%。 二、擁有個人電腦的學生,每週上網天數、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及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顯著。 三、學生的學業成績排序,在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和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顯著。 四、有網路成癮的學生,在每週上網天數、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顯著。 五、男生擁有個人電腦對於其BMI和立定跳遠達顯著影響,而女生擁有個人電腦僅對其BMI達顯著影響。 六、男生網路成癮者占19%、女生占7%,網路成癮男生較為嚴重,對於男生的坐姿體前彎變項達顯著影響。 七、男生網路休閒時數較高者,可能造成立定跳遠較差和心肺耐力較不好的情形。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高中生網路使用與學生輔導提出各項建議,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2010) 胡文琪; Hu, Wen-Chi
    本研究旨在瞭解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相關情形,以基隆市高中職學生16,558為研究對象,透過自編之「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調查問卷」為工具實施調查。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現況,以每週課後從事運動達二次的人數為最多330人(29%)。 二、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強調「健康體適能」動機最高,而以「人際需求」為最低。而在課後運動參與阻礙方面以「結構性阻礙」為主要阻礙來源,而最不受「人際間阻礙」之影響。 三、不同背景變項差異考驗,除「就讀年級」在阻礙因素未達顯著水準外,其餘變項均在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方面達顯著差異。 四、除在課後運動參與動機「逃避」及參與阻礙「結構性阻礙」呈正相關之外,其餘在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參與阻礙各因素間大多呈負相關。 本研究發現有參加運動性社團及課後運動參與行為較高之學生,有較強的參與動機,其阻礙因素亦相對減弱,因此,建議學校開放運動場館以降低阻礙之發生,並增加運動性社團,以提高學生之運動參與動機,進而提昇其終身運動之習慣。
  • Item
    南投縣高中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9) 宇炫明
    摘要 本研究之的目在於瞭解南投縣高中職學生運動行為之現況,並探討運動行為與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間的關係。研究對象以就讀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範圍,共發出720份問卷回收620份,回收有效問卷566份。所得資料以SPSS12.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包括描述性統計方法,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比較、積差相關、複迴歸等。本研究重要結果歸納如下:一、運動行為的現況方面:運動頻率以平均每週二次最多。運動強度以中度運動與輕度運動最多;研究對象輕度運動時間、中度運動時間均以一至二十分者佔最多。運動種類主要為籃球、爬樓梯、騎腳踏車、慢跑。二、社會心理因素與背景因素方面:學測成績在100至200分之間、自覺健康狀態愈好者有較高的運動自我效能;有參加運動社團自覺健康狀況較好者有較高的高二男生有較高的運動社會支持;學測200分以上、自覺課業有壓力,父/母教育程度專科或大學畢業者、有較高的父母運動社會支持;男生、有參加運動社團者、仁愛高農及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有較高的同儕運動社會支持; 有參與運動社團並自覺健康狀況愈好的高三男生自覺運動利益愈越好。學測100分以下、課業感覺尚可的高二女生老師支持得分較高;沒有參與運動社團者、自覺健康狀況愈差者的自覺運動障礙得分較高。三、個人背景對運動行為方面:男生、有參與運動社團者、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父母職業越高者會有較高的運動行為。四、社會心理對運動行為方面:運動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自覺運動利益成顯著正相關;運動行為與自覺運動障礙成負相關。五、對運動行為預測方面:性別、參與運動社團、父/母最高職業狀況、運動自我效能、同儕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障礙對運動行為有顯著預測力。 最後分別對未來中學生運動行為之提昇及研究方向舉出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