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後使用充氣加壓按摩對痠痛指數及下肢肌力表現之效益(2021) 黃奕翔; Huang, Yi-Hsiang背景:快速消除運動後的疲勞為近來熱門之研究議題,其中間歇充氣加壓按摩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被視為一種積極促進運動後恢復的方法,惟其在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後的效益還有待確認。方法:本研究招募18名男性 (年齡:23 ± 2.8歲) 進行70% V̇O2max之30分鐘下坡跑運動以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採隨機方式將受試者雙腳分為實驗腳 (IPC) 及控制腳 (CON),IPC腳於運動後立即與運動後24、48小時各接受20分鐘IPC處理,CON腳採完全靜態休息。所有受試者於運動前、運動後24小時、運動後48小時及每次實驗處理後,記錄雙腳痠痛指數及關節活動度,隨後接受每秒60゚與180゚之下肢等速向心、離心肌力表現測驗。結果: (一) 痠痛指數:運動後立即處理後之痠痛指數IPC顯著低於CON (5.3 ± 1.2 vs. 6.2 ± 1.1分);運動後24小時處理後IPC顯著低於CON (6.2 ± 1.6 vs. 7.0 ± 1.4分);運動後48小時之安靜值及處理後IPC也皆顯著低於CON (7.2 ± 1.8 vs. 7.5 ± 1.8;6.9 ± 1.9 vs. 7.4 ± 1.7分) (p< .05),其餘各時間點兩腳之痠痛指數皆無顯著差異。(二) 關節活動度:運動後24及48小時處理後IPC皆顯著高於CON (99.5 ± 15.6度 vs. 89.5 ± 18.8度;99 ± 15.1度 vs. 92.5 ± 17.7度);運動後48小時之安靜值IPC也顯著高於CON (94 ± 18.8度 vs. 89.5 ± 18.8度) (p < .05),其餘各時間點兩腳之關節活動度皆無顯著差異。(三) 肌力指標:所有肌力指標之交互作用皆未達顯著,且每秒60゚及每秒180゚下肢等速向心、離心肌力的處理主要效果也皆未達顯著。結論:運動後立即實施間歇充氣加壓按摩有助於舒緩肌肉痠痛及改善關節活動度,但未能減緩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所伴隨之肌力流失現象。Item 滾筒式自我肌筋膜放鬆技術對下坡跑後肌肉損傷之影響(2016) 周峻永; Jhou, Jyun-Yong背景:近年來,從事路跑運動的人口越來越多,然而,路跑運動後 (特別是經歷下坡跑的路段) 卻常常會伴隨著肌肉 酸痛、腫脹、關節活動範圍減少、肌力下降等現象,即所謂運動誘發肌肉損傷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因此,學者們開始尋找下坡跑後肌肉損傷的恢復方法,其中,關於滾筒式自我肌筋膜放鬆技術 (foam roller combined with self myofascial release, 滾筒 SMR) 的效益仍有待研究進一步釐清。目的:探討在 30 分鐘的下坡跑後,進行滾筒 SMR 處理 (每一肌群滾動 45 秒與 30 秒之兩者處理) 對肌肉損傷後恢復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 24 名有運動習慣 之健康男性,依據受試者之最大攝氧量 (V ‧O2max) 表現配對分為三組:滾筒 SMR45 秒組、滾筒 SMR30 秒組與控制 組。所有受試者在跑步機上進行一次 30 分鐘,強度設定為 70%V ‧O2max 相對應速度,坡度為-15%的下坡跑。兩組滾 筒 SMR 組皆在下坡跑後立即、24、48 小時進行滾筒 SMR 處理,控制組則不進行任何滾筒 SMR 處理。此外,所有 受試者在下坡跑前 30 分鐘 (基準值)、下坡跑後 24-72 小時測量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 活性、最大等長收縮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肌肉酸痛 (muscle soreness, SOR)、關節活動範圍 (range of motion, ROM)、大腿肢體圍 (thigh circumference, CIR),藉以評估滾筒 SMR 處理對下坡跑後肌肉損傷之影響,並以混合設計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下坡跑運動後三組別於恢復期 24-72 小時 MVIC、ROM 顯著的降低,而 SOR、 CIR 與 CK 則顯著上升。然而,運動後第 72 小時,滾筒 SMR45 秒組的 MVIC (84.2% ± 1%) 顯著高於滾筒 SMR30 秒 組 (81.2% ± 7.9%) 與控制組 (63.6% ± 20.0%);儘管 SOR 於運動後所有時間點上滾筒 SMR45 秒組 (4.2 ± 0.3 公分) 皆顯著低於滾筒 SMR30 秒組 (5.3 ± 3.1 公分),但兩組別與控制組 (4.4 ± 0.3 公分) 未達顯著差異;此外,運動後第 72 小時 CK 的變化量,滾筒 SMR45 秒組 (0.6 ± 1.1 %) 與滾筒 SMR30 秒組 (0.4 ± 0.5 %) 顯著低於控制組 (2.1 ± 1.9 %)。ROM 與 CIR 在運動後所有時間點的恢復上三組別間則沒有達顯著差異。結論:下坡跑運動後滾筒 SMR (45 秒 與 30 秒組) 處理的介入可能會促進肌肉損傷的恢復,特別是在 MVIC 與 CK 的恢復上有效益,但在 ROM、SOR、 CIR 的恢復上沒有顯著效益。另外,在促進下坡跑後肌肉損傷的恢復上,滾筒 SMR30 秒組處理的效益可能低於滾筒 SMR45 秒組處理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