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國小體育教師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反省
    (2012) 康志偉; Kan Chin -Wei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體育教師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反省現況與相關情形,並且進一步探討教師的教學反省內容的影響原因與解決問題的情形。並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體育教師在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參考。本研究對象以台北某國小體育教師一名為個案,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經驗教師。本研究以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內容分析法為主。研究參與教師進行以三周共十五堂課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課程反省的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的教學反省具有多面向,反省的內容主要以「教師自身」、「學生」、「課程內容」、「環境」的方面為主。 二、理解式球類教學的經驗教師反省來源來自於教師的經驗與教學信念、教學行為和理解式球類課程內涵、學生行為與參與動機、場地器材、上課時間與學校支持環境,反省來源分為「教師」、「課程」、「學生」與「環境」四方面。 三、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提出的解決方法與其影響來源,主要來自於課程、班級經營與學生等三大部分,在課程部分是以修改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班級經營部分則是教師直接介入管理,而學生間的互動則是透過修改比賽規則與約談等方式來處理學生間的問題。
  • Item
    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互動研究—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為例
    (2006) 宋俊穎; Chen-Ying Sung
    摘 要 教學是一種師生相互影響的歷程,教學互動的內涵對於學生的學習情形具有重要之影響。本研究目的在探究理解式球類教學情境下學生的比賽表現學習效果、學生所建構的認知內容與體育課的互動內容。研究參與對象為一位國小體育專家教師與其授課五年級之一班,包含男生15位,女生15位,共30位學生。本研究共計實施12節課之6個理解式籃球教學單元,透過文件蒐集、參與觀察與訪談等研究方法蒐集質性資料,並以比賽表現評量工具GPAI進行前、後測驗。本研究所蒐集之質性資料以持續比較方法進行分析;量化資料採獨立樣本t考驗與共變數分析加以處理。研究結果發現:1.五年級學童的籃球比賽表現在理解式球類教學後有明顯進步;不同性別學生對於比賽表現能力的學習效果沒有差別。2.學童在理解式球類教學情境下對於籃球比賽的認知內容為探究問題解決的行動知識,主要透過互動的經驗建構,並以行動實踐來印證。3.理解式球類教學情境下的師生互動主要形式為教師提問與學生回答;能力的差異為學生彼此互動內容的影響主因;學習經驗主要為解構與再建構之歷程,並與體育課形式中所含的教育意義彼此互相關連。本研究之發現期可提供體育教師與師培機構作為理解式教學方面之參考。
  • Item
    國中體育課實施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以籃球學習為例
    (2013) 盧佳鋒; Lu, Chia-Feng
    本研究目的在於將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融入國中體育課,藉由行動研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解決學生在課堂上「從學習中逃走」的問題,並發展出因應之方法及策略。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針對研究者任教的七年級班級1班為研究參與班級,全班共27位學生 (男生14位、女生13位),進行10節課 (450分鐘) 之籃球教學,教學過程全程錄影,並實施正式訪談及相關圖文等資料之蒐集。資料採持續比較法後,獲得以下結論:一、學生在體育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情形:透過規則的限制,學生參與活動、傳接球的機會皆有所提升;單元教學目標「快攻」在最後的單元教學評量中,有出現但不多;在情意方面,學生缺乏個人的情緒管理、聆聽他人聲音、尊重他人及關懷他人的素養。二、體育課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單元設計情形:透過比賽規則的修訂,增加學生在參與機會,並提升團隊向心力,藉以解決學習中逃走之問題;持續轉變教學型態,及教師教學信念,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藉以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創建學習共同體。三、師的省思與成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與學的方式是困難的,但唯有改變了,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學習,老師才能夠成為學習的專家。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技巧之行動研究
    (2010) 李靜宜; Lee Ching Yi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理解式排球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深入探究教師發問的技巧以及學生對教師發問內容與學習過程的看法,促進教師教學過程的省思。研究參與者為七年級學生男生17位,女生13位,共30位。透過8節課的理解式排球教學,並配合比賽表現評量(GPAI)進行教學前、後測驗。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修正教學活動與教師發問技巧,以達到理解式教學的學習成效並增進教師教學效能。在量的資料處理部份,以相依樣本t考驗對學生前、後測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另外在質性資料部份,蒐集教師日誌、反省札記、學生學習單、師生訪談所得的資料,以三角檢核法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在實施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在比賽表現上有明顯的進步。2.教師發問的類別以閉鎖式與開放式問題並重,分別佔48.59%與51.40%;發問問題次數為閉鎖式的事實性問題最多,佔29.96%,而開放式的解釋性問題次之,佔24.30%。3.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從教師發問的內容中學習思考與行動,並表示具備回答問題的能力,且對於這樣的學習過程感到有趣。4.教學者能藉由行動研究促進自我省思,改進教師發問技巧,提升教學效能。研究發現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類型需建立在閉鎖式與開放式並重的基礎下,能幫助學生學習規則認知與戰術理解,增進學習興趣,培養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成效,更能增進教師教學能力並促進專業知能的成長。針對本研究中的發現提供未來體育教學發展與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高職女學生排球之學習效果
    (2012) 翁春琴; Weng Chun-Qin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是透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探討高職女學生對排球運動的認知、情意與比賽表現之學習效果。研究對象為體育專家教師1位及新北市某高職一、二年級女學生共24位學生。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課程設計,實施五週十五節理解式排球實驗教學研究,以排球認知測驗、體育課情意量表、排球比賽表現技能測驗,進行四節排球教學前後測驗。將所得量化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經教學研究結果發現:一、在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的排球認知有明顯的進步(t = -6.86,p<.05)。二、在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的排球情意有明顯的進步(t = -7.52,p <.05)。三、在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的排球比賽表現有明顯的進步(t = -4.39,p <.05)。四、 高技能學生在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的排球認知、情意及比賽表現皆有明顯的進步。五、在低技能學生,在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的排球認知、情意及比賽表現皆有明顯的進步。在理解式排球教學後,高職女學生對排球運動規則、技術、比賽表現皆有明顯進步,且期待上體育課。根據本研究發現可供體育老師在設計課程上及師資培育機構於選擇體育教學方法上為參考。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對高中生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2007) 李世雄; Lee, Sai-H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對高中學生足球技能學習及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並比較不同教學法在學生學習效果上是否有差異存在。研究以花蓮縣國立高中一年級男生兩班共84名為對象,分別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及傳統教學,各實施8節課的足球教學介入,並在教學前及教學後各實施2節課的足球技能測驗及五人制足球比賽。足球技能以S型盤球、定點射門之前、後測驗成績;比賽表現則以GPAI(Game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之做決定、技能執行及支援接應之評量成績,為學習效果之比較資料,經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單變量共變數分析等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一)在理解式球類教學後,學生的主、客觀定點射門成績有顯著的進步。(二)在理解式球類教學後,學生在比賽表現中的做決定、支援接應及整體表現成績均有顯著的進步。(三)在傳統教學後,學生在定點射門的主觀測驗及S型盤球的主、客觀測驗成績均有顯著的進步。(四)在傳統教學後,學生在比賽表現中的支援接應有顯著的進步。(五)在S型盤球的主、客觀技能學習效果上,傳統教學組進步幅度較理解式球類教學組大。(六)在比賽表現上,理解式球類教學組進步幅度與傳統教學組的進步幅度無差異。
  • Item
    不同性別意識國中體育教師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之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個案研究
    (2018) 蔡宗達; Tsai, Tsung-Da
    本研究透過瞭解不同性別體育教師的性別角色認知與性別認同的差異,配合ARCS動機理論瞭解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設計與實施中促進學習者學習動機的策略,分析教學時師生互動的差異及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改變情形;選取臺北市四所國中各一名體育教師,兩位為男性,兩位為女性共四位,進行8週理解式球類教學,先由性別角色認知及性別認同問卷瞭解4位教師性別刻板及性別認同程度以瞭解教學設計中ARCS學習動機的策略異同,並透過CAFIAS觀察教學時師生互動情形,經由學習動機量表瞭解其學習者學習動機改變情形;採文件分析、半結構訪談、系統觀察及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並分別進行扎根理論、百分位數及重複樣本t檢定等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四位教師於性別角色認知上未顯現性別刻板情形;男教師A呈現「男性化」特質,男教師B及女教師C都是呈現「兩性化」特質,D教師呈現「女性化」特質。二、「男性化」、「女性化」教師於ARCS中考量「切身相關」、「獲得滿足」高於「兩性化」教師;「引起注意」動機要素則低於「兩性化」教師。三、由CAFIAS系統觀察工具發現 「男性化」、「女性化」教師於「提問」比例上高於「兩性化」教師,於「提供訊息」、「指示」比例上則低於「兩性化」教師。四、「男性化」、「女性化」教師班級學生於教學前後ARCS中的「引起注意」達顯著差異;「兩性化」教師班級學生於「整體動機」、「建立信心」、「獲得滿足」達顯著差異。體育教學非須採生理性別區分,建議可先瞭解教師性別角色認知及性別認同後進行教學設計的研究,以期發展不同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桌球學習動機與比賽表現之影響
    (2016) 黃建智; HUANG, Jian-Jhih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桌球在專注力、切身相關、自 信心和滿足感等學習動機以及比賽表現之影響,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小學六年級一班,共26名學生(男生15名,女生11名),實施為期六週,共十二節課,每節四十 分鐘的理解式球類教學。在量化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方面,以ARCS學習動機理論量表與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進行教學前、後測驗,再以中文版統計套裝軟體SPSS 22.0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在質性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方面,則以錄影 觀察記錄、教師日誌與訪談等方式蒐集,再以持續比較法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在學習動機方面,專注力(t =-4.33, p< .05)達顯著差異,切身相關(t =-1.01, p> .05)未達顯著差異,自信心(t =-4.36, p< .05)達顯著差異, 滿足感(t =-2.28, p< .05)達顯著差異,整體學習動機(t =-4.23, p< .05)達顯著差異,學童的學習動機在教學後有顯著的進步;在比賽表現方面,比賽表現(t =-35.33, p< .05)達顯著差異,學童的比賽表現在教學後有顯著的進步;大多數學童對於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桌球課程感興趣,能更加專注的學習,也能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與滿足感,而在比賽表現上,則有良好的發揮。
  • Item
    中學體育教師之理解式教學專業發展
    (2017) 吳采陵; Wu, Cai-Ling
    本研究目的:瞭解中學體育教師如何透過專業學習社群,支持他們在學校實施理解式教學,以提供體育教師未來在教學專業發展上的參考。方法:兩位曾參與理解式工作坊之個案教師,透過參與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透過質性多元資料的歸納、比較,分析出研究結果。結果:二位教師皆肯定此教學法,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後,專業技能及知能逐漸建構中,但主要阻礙面仍在教師對於此教學法之使用較掌握不到要領,如提問技巧及問題品質,理論與實務面連接不起來,或在學生端學習反應不是這麼熱絡等,教師需長時間進行專業發展提升自我能力。結論: 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師實施理解式教學時給予正向的協助,可支持教師繼續在校進行理解式教學的專業發展。建議: 鼓勵籌組校內或是跨校的理解式教學專業學習社群,並拉長社群時間,運用計畫、實施與反思的程序,進行反思對話和討論,後續研究則仍須針對理解式教學問題情境的設計、提問、以及評量的議題進行探討。
  • Item
    翻轉課堂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之行動研究
    (2016) 甘綉絹; Kan, Hsiu-Chuan
    體育課之教學目標包含認知、技能與情意。為了發展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經驗,及達成「帶得走的能力」之全人教育目標,體育教師可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發展分析、創意與評鑑的思考技巧與認知能力。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翻轉課堂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於體育教學領域之應用,其教學策略是強調以學生為主的學習,透過教學順序的改變,預先學習課程,進而激發學生批判思考、問題解決、實作創新等能力。本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某班28位學生,使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翻轉課堂融入理解式教學之相關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1.翻轉課堂策略融入TGfU之可能性做法為課前教師製作預習教材、學生預習課程;課中針對TGfU的教學步驟加入小組學習及引導提問;課後提供社群平台使學生進行反省及問題的再解決;2.思考能力由基本外在條件轉變為實際情境中運用,且認知歷程達至評鑑層次;3.學生因軟硬體設施不足、討論氛圍不熱絡和學習能力低落而造成學習阻礙;可透過行政協調及相關辦法、教師引導討論和同儕教學等方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