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2010年第七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進場觀賽決策因素與再購意願關係之研究
    (2010) 黃呈文; Huang Chen-wen
    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瞭解SBL現場觀眾進場觀賽的決策因素及SBL現場觀眾的再購意願,進一步探討SBL現場觀眾進場觀賽的決策因素與其再購意願高低之關係。希望以消費者的觀點出發,提供SBL經營管理上的參考,另一方面也能對國內籃球運動的發展有所助益。本研究結果如下:一、SBL現場觀眾以女性、年齡介於12-23歲、月平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下之高中、大學生為主要群體;其次,現場觀眾有特定支持隊伍,其中以達欣工程的球迷居多,大多數現場觀眾以現場購票為主要購票方式,並結伴同行觀看比賽,且大多有四次以上的觀賽經驗;二、SBL現場觀眾進場觀賽決策因素包括社會需求與人際互動、比賽推廣、賽程便利性、支持球隊、比賽內容及個人喜好;三、SBL現場觀眾之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在現場觀眾進場觀賽的決策因素上有顯著差異;四、SBL現場觀眾之不同支持球隊及購票方式在現場觀眾進場觀賽的決策因素上有顯著差異;五、SBL現場觀眾進場觀賽的決策因素與再購意願之間具有正向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超級籃球聯賽賽會經營者與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如下:一、進行顧客市場區隔並致力開發潛在消費群。二、提升球團競爭力,針對現場觀眾特定參與行為制定售票策略。三、加強賽事與媒體的結合,增加賽事媒體曝光率。四、考量學生族群消費決策特性,鞏固主要市場經營。五、提升球迷對球隊忠誠程度,善用明星球員力量。六、改善場館交通問題與停車配套措施。七、營造SBL從心、新出發的品牌形象。
  • Item
    從職業運動經營探討SBL職業化之困境與課題
    (2009) 胡竣豪; Hu, Chun-Hao
    本研究目的從職業運動的經營的角度,探討SBL目前在經營上遭受的困境,以及經營困境對其職業化可能性的影響。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訪談對象包括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籃球協會秘書長和七支球團負責人。研究結論如下:因為臺灣社會環境的影響,球團與籃協為了彼此的利益,使得職業運動的經營,是以各球團經營者之母企業利益為主,因而導致在組織體系、經營收入與法規制度上的問題。SBL因缺乏聯盟管理而產生組織內部衝突,使雙方難以協商達成共識,因此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衡和訂定有效法規制度的問題。SBL職業化的困境,實際上為經營SBL的企業所造成,臺灣籃球運動若要朝向職業化經營,整合各球團企業主的意識與力量,是SBL職業化的關鍵課題。
  • Item
    臺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生活型態與未消費行為導因之研究
    (2006) 蔡翔証; Tsai Hsiang-Cheng
    企業欲開拓潛在顧客的新市場時,必須瞭解潛在顧客其未消費行為導因,找出共同點,因此研究者進行調查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的人口統計變項、生活型態與未消費行為導因,目的為瞭解研究對象之背景與未消費行為導因及其間是否有差異。人口統計變項包含性別等八項,生活型態參考Plummer提出之AIO量表來衡量消費者在生活上支配行為及金錢的方式,未消費行為導因參考Gould 等專家學者的研究概念再以Mowen的消費行為導因分類分成個人特徵、情境和產品特性三大未消費導因。對沒有到現場觀賞過超級籃球聯賽的潛在顧客發放問卷且回收有效問卷共424份,以回收結果進行研究對象的樣本描述、生活型態、未消費行為導因、及人口統計變項與生活型態及未消費行為導因間的差異,生活型態與未消費行為導因間的關係。結果分析討論後作出研究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調查之潛在顧客大多數為男性,20-29歲,教育程度為大學,職業為學生,未婚,約六成的樣本的收入為30,000元以下,每星期運動頻率為1-2次,經常觀賞超級籃球聯賽電視轉播。 二、SBL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生活型態因素構面為,「時尚社交」、「運動成就」、「知識渡假」、「正常生活」,而集群以「積極成長群」與「運動社交群」最多。 三、SBL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的未消費行為導因因素構面為,「阻礙介入」、「簡單生活」、「不滿意」、「資訊不足」、「心情不佳」、「不流行」、「無需求」、「娛樂效果不足」、「休閒效益不佳」,大部分的潛在顧客認為三種未消費行為導因(個人特徵導因、情境導因、和產品特性導因)都影響他們不去現場看球,潛在顧客可依他們未消費行為三大導因的程度分成隱性與顯性不消費集群。 四、不同人口統計變數的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的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人口統計變數的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的未消費行為導因有顯著差異。 六、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的生活型態的與未消費行為導因有顯著相關。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據以提出實際運用與未來研究方向,供SBL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超級籃球聯賽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
    (2006) 許秩維; HSU CHIH-WEI
    自職籃停賽後,國內籃壇低迷不振。為改善籃壇低迷的風氣,體委會協助籃球協會規劃超級籃球聯賽。整合行銷傳播被行銷界視為未來的趨勢,透過各種不同的傳播工具,將一致、清晰的訊息傳遞給消費者,不只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也能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超級籃球聯賽目前仍在起步階段,若能與整合行銷傳播相結合,對票房的提昇和品牌的建立,絕對有正面的助益。因此,研究者希望能超級籃球聯賽運用整合行銷傳播的情形及績效。研究結果發現超級籃球聯賽在整合行銷傳播的運用上,對於訊息一致性和傳播工具的使用較為注重,與消費者的互動和資料庫的建立上較為忽略,績效上的衡量則以收視率為主。因此,建議未來可以增加與消費者互動溝通的管道,調查消費者的意見做為行銷策略的參考;績效的衡量方式,可以採用多樣化的指標,增加績效的準確性。
  • Item
    超級籃球聯賽之進階攻守數據研究
    (2017) 彭德軒; Peng, Te-Hsuan
    運動數據分析可謂近三十年來重要趨勢,各類籃球進階攻守數據模型以數學統計方法分析比賽結果及運動表現,除了比起傳統的基本攻守統計 (Box Score) 有更好的預測力與解釋力,並能解釋更多場內外之現象,進而提供教練團、球隊管理階層及場外有關人士更多有用資訊。目的:應用各種進階數據於超級籃球聯賽分析,探討適合超級籃球賽分析者。方法:本研究收集各種進階攻守數據、球員表現進階數據模型及比賽結果預測模式,計算超級籃球聯賽之分析結果,探討其適用性與解釋力。結果:一、各進階攻守數據能夠有效解釋各項基本攻守統計數據背後的效率表現。二、各進階數據模型能夠分析超級籃球聯賽球員整體表現,其中勝場貢獻值最能有效預測超級籃球聯賽個人獎項。三、各比賽結果預測模是皆能解釋90% 以上的勝負結果,其中鐘型曲線最為優異。結論:各種進階攻守數據模型能夠有效分析超級籃球聯賽球隊、球員表現與預測比賽結果,得從中再加以探討各種影響因素。
  • Item
    勝場貢獻值之研究與應用-以超級籃球聯賽為例
    (2016) 王盈婷; Wang, Ying-Ting
    本研究以勝場貢獻值 (Win Shares, WS) 為理論基礎,探討第12季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e, SBL) 七支球隊共117名球員的勝場貢獻值及相關問題。方法:首先藉由文獻探討方式分析目前被使用的各種評價球員模型及公式,說明其理論及運用的方式。接著從中挑選並解釋為何本研究使用勝場貢獻值作為理論基礎。進而分析2014年11月22日開打至2015年3月1日止,第12季超級籃球聯賽105場的例行賽賽事中,七支職業球隊各隊登錄並有上場紀錄之球員共117名,分析各球員對球隊的貢獻程度為何。接著說明勝場貢獻值於球隊的實際勝場數之間的關係為何。最後探討12季SBL年度各項獎項獲獎球員的勝場貢獻值內容。結論:研究發現部分球員之個人勝場貢獻值為負值,但因影響貢獻值的結果不只一項,很多個人能力很好的球員,勝場貢獻值不一定會高於能力較差的,原因在於能力好的球員他的隊友不見得夠好,球對整體戰績不佳,便會間接地影響到勝場貢獻值,反觀能力較差的球員,若是其隊友及球隊的整體表現有達到水準,同樣的會提升這名球員的勝場貢獻值。其次,SBL第10-12季的球隊勝場貢獻值與實際勝場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802,表示相互之間具高相關性。以第10-12季7支球隊的勝場貢獻值為自變數與實際勝場之關係經由逐步迴歸分析得出結果顯示,勝場貢獻值對預測球隊勝利有顯著相關,有80%的相關性及62.4%的解釋力。以第10-12季7支球隊的團隊基本攻守數據為自變數(上場時間、兩分球命中數、兩分球出手數、兩分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數、三分球出手數、三分球命中率、罰球命中數、罰球出手數、罰球命中率、進攻籃板、防守籃板、助攻、抄截、失誤、阻攻、個人犯規、得分),與勝場貢獻值之關係經由逐步迴歸分析得出結果顯示,主要影響貢獻值的為兩分球命中數,有高達94%的解釋力,相關係數則為97%,具高度相關。預測能力方面,利用貢獻值來預測NBA的兩個球季,迴歸出的結果分別為50.2%及52.6%的解釋力,相關係數則為70.5%及72.9%。
  • Item
    探討傳球對於不同進攻策略及出手位置之關係:以超級籃球聯賽第十二季為例
    (2017) 王凱新; Wang, Kai-Xing
    在籃球比賽中最重要的就是得分,而籃球得分有許多不同策略及方式,從時間來分類可分為:快攻戰術、快打戰術、組織戰術,有參與人數的不同、執行時間的不同等等。出手(得分)位置也可區分成禁區、中距離、三分球,在比賽中根據不同的進攻策略及出手位置也會相互影響,一次好的出手常是靠一個好的傳球所產生,傳球是籃球場上出現最頻繁的技術,但因為資料收集不易,較少有文獻針對傳球作探討,也無法斷定傳球對進攻策略及出手位置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進攻策略、出手位置、傳球次數以及潛在助攻位置之間的關係。方法:觀察記錄2014-15年第十二季超級籃球聯賽,共124場賽事(例行賽、季後賽、總決賽)之進攻策略、傳球次數、及出手位置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結果:1.傳球次數在不同策略中達顯著差異(組織>快打>快攻),在不同出手位置中達顯著差異(中距離>三分球>禁區),但在各隊、勝敗、節數間沒有顯著差異。2. 出手次數在三種策略與出手位置間交互作用雖達顯著差異,但除了在禁區出手時快攻與快打策略的出手次數不相上下外,其餘比較無論在進攻策略或是出手位置上都有相同趨勢,皆為組織>快打>快攻,及禁區>三分線>中距離。3.出手次數在潛在助攻位置與出手位置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在禁區及中距離出手時,出手次數在潛在助攻位置有三分線>中距離>禁區的趨勢,且均達顯著差異,但在三分線出手時,三個潛在助攻位置無統計顯著差異。在第十二季超級籃球聯賽中,傳球次數在組織戰時為最多,出手位置為中距離時最多;主要進攻策略為組織戰術,且無論在哪一種進攻策略,都以禁區為主要出手位置且潛在助攻大多來自於三分線;出手位置在三分線時潛在助攻大多來自禁區顯示各球隊係針對組織進攻以及外圍導傳至禁區或從禁區傳出至三分線出手的機會作為主要進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