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6
  • Item
    應用慣性感測器及無線足壓鞋墊對羽球步伐之探討
    (2021) 劉宗翰; Liu, Tsung-Han
    前言:過去量化羽球步伐下肢動力學參數,普遍是在實驗室的情境下利用測力板進行實驗,但最近穿戴裝置蓬勃發展具價格便宜、體積小、減少身體的干擾等優勢,逐漸廣泛應用於運動量測。目前許多研究利用慣性感測器及無線足壓系統來測量運動的負荷、動作的辨識及下肢動力學等應用。目的:應用慣性感測器及無線足壓鞋墊,了解不同羽球步伐動作的下肢動力學參數、加速度參數及動作差異,作為未來發展智慧羽球鞋參考依據。方法:招募15名大專男子羽球選手進行實驗,進行羽球步伐訓練動作,同時量測雙腳的垂直地面作用力(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VGRF)、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軌跡及加速度峰值等指標。結果:在11個羽球步伐訓練的慣用腳及非慣用腳呈現顯著性差異,證明羽球運動的雙腳是非對稱性;IMU的加速度峰值可以分辨不同的羽球動作在垂直、左右及前後方向的貢獻度皆有不同,IMU可以用來量化羽球步伐特徵;COP軌跡能辨識步伐間的差異,可以做為羽球步伐動作之參考。結論:VGRF、COP軌跡及加速度峰值可以用來評估羽球專項動作特徵,無線足壓系統的VGRF與COP軌跡資料,可以應用於羽球專項訓練,做為了解下肢動力學的參數依據。
  • Item
    羽球運動的肉身性研究—以內在時間意識為啟發
    (2021) 林涓; Lin, Chuan
    本研究旨在貼近最真實的羽球運動實踐場域和經驗,照看羽球運動身體的時間性與肉身性,揭示內在時間意識和羽球的「肉」相互示現與相互成就的關係。肉身時間與差異的起「源」,是身體的內在時間意識的「能」啟動了身體和場域的聯結及相互流敞 的關係,成為肉身;肉身表面上是和諧共感,看似趨向同質化,事實上是不斷地在產生「質變」,當肉身被境遇觸發,肉身在對境遇的回應中創造不同、開顯差異;肉的質變中亦存在著時間性的多種表現與質感,開拓出了各種時間差,正是身體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的來源。最後,本研究也發現了肉身具有超凡性、超時空性、超理性、超己性等種種超越性的特質。
  • Item
    大專校院一般組羽球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2021) 蔡松霖; Tsai, Sung-Lin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專校院一般組羽球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現況,同時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差異情形,以及分析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間的相關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參加中華民國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羽球分區資格賽之選手為研究對象,共回收406份有效問卷,利用SPSS for windows 23.0電腦版統計軟體,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參與動機各因素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健康適能」、「運動樂趣」、「人際關係」以及「成就需求」;阻礙因素各因素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個人勝任」、「外在環境」以及「團隊支持」。(二)不同羽球運動啟蒙時間之選手在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年級、校隊年資、啟蒙時間、每周訓練時數之選手在阻礙因素有顯著差異。(四)大專校院一般組羽球選手在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間呈現低度負相關。
  • Item
    臺北市羽球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2008) 周鉑桐; Bo-Ton Chou
    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2003年禽流感發生後,臺北市羽球市場之現況,並探討羽球消費者行為及對其分群,以利不同市場區隔之消費者進行目標行銷,進而探討人口變項在各市場區隔及各市場區隔在消費者行為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臺北市616位羽球消費者。研究工具為改編「臺北市羽球消費者行為問卷」。研究獲得資料分別以敘述統計、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區別分析、複選題分析、獨立樣本 t 考驗及卡方檢定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羽球市場可區隔為二種不同消費特性的集群:分別是外觀型、實用型。 二、人口統計變項在各市場區隔之差異:運動場地、每月可支配所得、球齡、運動次數在不同市場區隔的羽球消費者有差異情形。 三、各市場區隔於消費者行為之差異:不同市場區隔的羽球消費者在消費者行為的購買地點、變快換球之消費行為、變慢換球之消費行為、晃動換球之消費行、購後失調時將球留為練習用、舊球丟棄處置、舊球練習用處置、滿意度及再購相同品牌可能性有差異情形。 本研究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結果的應用,最後對未來研究的方向及羽球業者和消費者提出建議。
  • Item
    大專羽球選手參賽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為例
    (2006) 簡英智; Ying-Chih Chien
    大專羽球選手參賽滿意度之研究- 以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為例 研究生:簡英智 指導教授:朱文增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中文摘要 運動賽會評價良窳之依據,來自於賽會滿意度的調查。因此本研究擬針對「中華民國95年度全國大專運動會」羽球參賽選手為研究對象,針對各種不同人口統計變項,探討95年大運會羽球參賽選手對於賽會中「藝文與宣傳活動」、「運動設施」、「賽程編排與進行」、「選手榮耀表徵」、「人員服務」及「行政措施」六個因素之滿意度差異。 本研究以利用問卷調查研究,共發出410份問卷,回收403份樣本,回收率為98.2%,扣除無效問卷後,有效樣本為388份。回收問卷後利用信效度分析、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雪費法事後考驗等統計方式,歸納出幾點結論: 一、95年大運會羽球參賽選手整體滿意度為M=3.297,對於各構面滿意度以「藝文與宣傳活動」構面滿意度最高,「運動設施」構面滿意度最低。 二、就「藝文與宣傳活動」構面中,研究結果顯示性別、運動等級、競賽組別、學歷及年齡均存在顯著差異。 三、就「運動設施」構面中,研究結果顯示性別、競賽組別及學歷存在顯著差異。 四、就「賽程編排與進行」構面中,研究結果顯示僅運動等級及年齡存在顯著差異。 五、就「選手榮耀表徵」構面中,研究結果顯示性別、競賽組別方面及學歷部份存在顯著差異。 六、就「人員服務」構面中,研究結果顯示性別、競賽組別及學歷部份存在顯著差異。 七、就「人員服務」構面中,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在競賽組別及學歷部份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字:大運會、羽球、羽球參賽選手、滿意度
  • Item
    羽球國家代表隊比賽中場休息 教練回饋 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4) 謝沛蓁; HSIEH PEI CHEN
    本研究背景目的在探討中場休息教練與球員的互動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對象為6位羽球國家隊教練和10位羽球國家隊選手。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法,藉由豐富的訪談內容,對每個個案進行深入訪談。本研究結果就教練的觀點發現: 1.選手表現好的狀態下,通常給予正向鼓勵與戰術戰略這兩項回饋方式。2.在選手表現不好的狀態下,通常給予戰術戰略與正向鼓勵及心理技能方面的回饋。而就選手的觀點研究發現:1.在比賽中表現好的狀態下,教練通常是給予戰術戰略和正向鼓勵及動作技能修正及心理技能的回饋。2. 表現不好的狀態下,教練通常是給予戰術戰略再來才是心理技能及正向鼓勵的回饋。最後得到結論為: 選手在比賽中場休息時教練提供回饋的成敗,取決於教練與選手間是否能討論出一套適合個別差異的有效回饋方式。
  • Item
    台灣羽球國手競技生涯中不同重要階段時期參與動機之探究
    (2014) 陳曉歡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我國優秀羽球國手在不同重要階段時期的參與動機型態,主要是以半結構式訪談做為研究方法,對我國八名(男四位,女四位,球齡超過十年)曾參加過2008奧運、2010亞運、2012奧運的現役國手進行資料的蒐集,經由資料的統整與分析後發現,多數選手的參與動機在初學階段多為內在動機,打球多是覺得好玩有興趣;到晉升甲組之後,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皆提高,主要在於享受運動過程中所經驗到的正向感受,以及追求成績的進步,而此階段中期部分選手產生無動機狀態,但到後期隨著運動表現提升無動機狀態也逐漸隨之消弱;接著進入國家代表隊後選手們普遍內在動機升高,追求卓越與完美的自我表現,外在動機降低;最後在參加亞奧運階段,皆存在高內在動機,享受參與的榮耀感和成就感。而研究結果也發現,不論內外在動機,皆對選手的運動表現提升有正向的幫助。最後再經由選手自我回顧,將訪談內容分析後發現,能讓優秀國手持續參與的動機最主要還是對羽球運動的興趣及喜愛,另外正向的社會評價及大眾的支持也是影響運動員持續參與的來源之一。而外在酬賞的涉入並非全是負面的影響,因此教練若能適當的使用外在酬賞,且協助選手訂定合適的目標,可以提升選手的內在動機且避免無動機的產生,提高選手持續參與羽球運動的意願。
  • Item
    青少年羽球比賽中場教練回饋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2) 劉筱柔; Liu, Hsiao-Jo
    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教練的行為,尤其是回饋行為,與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員的自尊、自覺能力及動機可能有顯著的相關。「 教練評量系統(Coaching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CBAS) 」是過去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測量教練的回饋行為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測量方式大多以問卷量表測量運動員對平時訓練教練回饋行為的認知,或以觀察者透過觀察系統來觀察平時訓練教練回饋行為,並進一步探討教練回饋行為與運動員心理反應的關係。 本研究希望藉由調查教練在羽球比賽中場給予選手的回饋方式,探討青少年選手自覺教練回饋行為對其運動表現的影響。研究先以問卷訪談方式調查出以下六種羽球教練在比賽中場通常都給予選手的回饋訊息(一)正向訊息(二)負向訊息(三)動作修正相關訊息(四)策略修正相關訊息(五)心理技能相關訊息(六)無回饋,再依據此分類回饋去做分析歸納,製作成選手問卷。最後以此問卷調查選手自覺比賽中不同的教練回饋對於其運動表現上的影響,統計方式以採用Excel整理歸納及SPSS軟體進行考驗,依據量化結果結合質性研究進行相關說明,最後提出結果及建議。
  • Item
    日暮途窮中的絕處逢生-一段羽球選手自我反思之旅
    (2011) 鄭韶婕; Cheng, Shao-Chieh
    本研究採取敘說探究法,以個人二十二年的羽球選手經歷及其經驗故事為內容主軸,用以探究運動顛峰黃金時期,所經歷的實境故事。 因父親是國小的羽球教練,筆者自三歲開始接觸羽球,十七歲那年成為國內最年輕的排名賽球后,接下來的比賽,一路過關斬將、屢創佳績,成為台灣羽壇新希望。 十八歲那年,筆者在雅典奧運,追平台灣羽壇女單史上佳績;四年後,卻在北京奧運賽事中重傷,也輸掉自信和走下去的動力。 爬得越高,跌得越深,曾經有過放棄的念頭,經歷無數次衝突、無助、徬徨,之後重新建構自我的生命歷程,一步一步的找回自我。 這是筆者的故事,也可能是許多運動員共同心聲,筆者希望用自己走過的路,來告訴其他運動員,成功有脈絡可尋,失敗後一蹶不振於事無補,找回最初單純又快樂的動機,才是運動選手背後最重要的動力。
  • Item
    羽球步法啟動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2008) 黃貴樹; Kuei Shu Huang
    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在探討羽球步法啟動過程中,往不同前進方向的下肢運動學及動力學分析。實驗參加者為8名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利用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250Hz) 及kistler (1000Hz) 測力板擷取運動學及地面反作用力資料,以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統計水準設為α=.05。研究發現:(1)在運動學表現上:正前方的完成時間最快。正前方離地瞬間重心合速度最慢;右前方離地瞬間重心合速度最快。(2)左前方在水平面與額狀面的下肢各關節肌肉力矩作用是最大的;而左前方在膝關節存在著傷害的風險,應加強膝關節外翻/內翻及外旋/內旋肌肉群的鍛練。(3)下肢各關節有相當多的肌肉離心收縮發生,因此除了一般的向心收縮訓練外,也應加強各關節的離心收縮訓練。(4)各方向下肢各關節肌肉特性雖有不同,但差異性不大,應平等的看待各關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