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中華職棒虛擬社群參與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
    (2010) 駱碧蓮; Phaik-Lean Loh
    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旨在建構中華職棒虛擬社群成員參與行為意圖模式,進而探討虛擬社群成員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之影響。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於2009年10月間,以曾參與中華職棒與各球隊網站中所規劃出的專屬討論區、部落格、臉書、噗浪,以及BBS批踢踢中華職棒與各球隊板上之社群成員430名為研究對象,以「中華職棒虛擬社群參與行為意圖模式問卷」進行調查,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一、中華職棒虛擬社群成員以25歲以下、大專校院之學生族群為主,且為賽事轉播重度觀賞者;二、中華職棒虛擬社群成員多持正面態度,自我知覺行為控制在中上水準,然而在重要參考群體之規範效力則較低;三、中華職棒虛擬社群參與特性如每週造訪社群次數、每次參與社群時間,以及每週發表與回覆文章篇數於各變項上呈現明顯區隔;四、依據計畫行為理論所建構之中華職棒虛擬社群參與行為意圖模式,模式與樣本資料的適配度達可接受標準,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最能影響其參與社群討論的行為意圖,其次為態度,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不顯著。基於以上發現,建議中華職棒聯盟與球團虛擬社群經營者應更掌握虛擬社群參與者之結構特性,主動提供有趣話題提供社群成員討論,並減低他們參與社群之阻礙,如增設一特區說明社群之規則與特殊用語,以促進社群成員的參與、提升網站之流量,進而為聯盟與球團帶來收益。針對未來研究,將此模式應用於其他職業運動領域中,並依據實證資料來建構完整模式,作為職業運動經營與行銷策略規劃上之參酌。
  • Item
    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
    (2008) 黃振紅; Chen-hung Huang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及生活品質之現況,其次,比較不同背景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及休閒調適之差異,最後則探討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公、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體育室之326 位專任體育教師,並以「大學體育教師工作感受、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大學體育教師之整體工作倦怠感受呈中度偏低程度,各構面以低個人成就之倦怠感最高,休閒調適整體知覺呈中高程度,各構面以舒緩身心最高,生活品質整體具中上滿意程度,各範疇以生理健康最高。 二、大學體育教師不同之職稱、任教學校類型在工作倦怠的感受有顯著差異;不同職稱變項在休閒調適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助理教授在「情緒耗竭」的倦怠感受顯著高於教授及講師;私立科技大學體育教師在「情緒耗竭」的倦怠感受顯著高於私立大學體育教師;另不同任教學校類型變項在「去人性化」及「低個人成就」兩構面上均達顯著差異,但組間差異不明顯。教授在「提昇正面情緒」上顯著高於助理教授;另不同職稱變項在「友伴式休閒」上也達顯著差異,但組間差異不明顯。 三、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之間具有線性結構關係,工作倦怠對生活品質有直接影響效果,但透過休閒調適中的緩衝模式,會發揮緩衝的功能,調節負向工作壓力,降低工作倦怠的發生,間接維繫生、心理健康,進而提昇生活品質。 四、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模式符合各項適配度指標,其中以工作倦怠最能影響生活品質滿意程度。 基於以上發現,建議大學體育教師能持續以身作則多參與休閒活動,並迎領其他領域教師共同參與,形塑體育運動之正面形象,活絡校園組織氛圍。而針對未來研究,可將此模式擴大至其他領域之教師,建立大學各領域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模式。
  • Item
    以擴展性科技接收模式探討消費者對於平台式餐廳APP使用意願之影響因素
    (2016) 錢丹; Qian, Dan
    隨著行動通訊和無線網路越來越發達,消費者常利用手機及其他電子設備進行日常消費活動。餐旅業者也因此獲得一個以低成本高效率販售與推廣產品的機會。其中APP在其中充當工具的角色,可以為消費者與業者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餐廳業者為此開始建立起整合各地美食資訊的APP,顧客可以透過APP進行消費以及資訊的搜尋。因此本研究針對評價分數四星以上的餐廳APP,以曾經使用過這些餐廳APP的顧客為研究樣本,根據文獻資料及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提出10個假設,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的收集,收回正式問卷335份,最終有效問卷數為318份,運用驗證性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式進行問卷結果分析,以擴展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對於餐廳APP使用意願之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餐廳APP之「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和消費者對於餐廳APP之「安全與隱私」認知對消費者使用餐廳APP的「態度」有正向顯著影響,「認知易用性」可以正向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且消費者對於餐廳APP的「認知有用性」和「態度」對其使用餐廳APP之「使用意願」有正向顯著影響,而餐廳APP的「自我效能感」與「規範信念」對於消費者使用餐廳APP的意願沒有顯著影響,「態度」為「認知有用性」與「使用意願」之中介且「認知有用性」為「認知易用性」與「態度」之中介。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餐廳APP的設計應著重其「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及「安全與隱私」等方面之加強,本研究之結果希望提供餐廳業者提高顧客使用餐廳APP意願之意見參考。
  • Item
    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教學自我效能線性結構關係之實徵研究
    (2011) 蕭秋祺; Hsiau, Chiou-Chi
    本研究旨在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國中體育教師的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教學自我效能的現況、差異與關係,並檢證其線性結構模式之適配性。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乃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理論基礎,並據以編製「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問卷調查對象係自全國各縣市國民中學中,以分層隨機取樣方式,抽取650位在職體育教師進行問卷施測,合計回收問卷592份,回收率91.01%,有效問卷571份,有效率96.45%。問卷調查所得資料經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等統計處理及分析後,得到許多重要結論,包括: (一)國中體育教師的自我概念和教學信念均傾向於進步取向,且普遍認為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教學成敗的關鍵,運氣是最不重要的原因。此外,國中體育教師普遍具有高度的教學自我效能感 (二)國中體育教師的自我概念、教學信念及教學自我效能因教師特質與教學環境的不同而略有差異,而教學成敗歸因則不因教師特質與教學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 (三)國中體育教師的自我概念與其教學信念、教學自我效能之相關性高,而與教學成敗歸因之相關性甚低。 (四)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密切,而教學信念與教學成敗歸因有關係,但相關性不高。 (五)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成敗歸因之內在因素與教學自我效能較具相關性。 (六)自我概念、教學信念與教學成敗歸因對整體教學自我效能、個人教學效能及一般教學效能均具有預測力 (七)本研究所建立之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成功歸因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線性結構關係模式,適配度佳,變項間具線性結構關係。 針對上述結論,本研究對國中體育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當局等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一)教師應時時自省並修正自我概念和教學信念,以提升教學自我效能。 (二)年輕教師和資淺教師宜向年長教師和資深教師請益。 (三)舉辦各項在職進修與研習,提供體育教師專業支持體系。 (四)建立偏遠和小型學校校際合作機制,平衡城鄉差距。 (五)關注教師成敗歸因方式,並提供適宜輔導。
  • Item
    職棒現場觀眾參與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
    (2007) 呂宛蓁; Lu Wan-chen
    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旨在建構職棒現場觀眾參與行為意圖之模式,進而探討職棒現場觀眾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涉入程度對行為意圖之影響。本研究以2007年3月至4月間研究者親自前往中華職棒觀賞比賽之現場觀眾444名為研究對象,以「職棒現場觀眾參與行為意圖模式問卷」進行調查,並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此外,配合深度訪談方式來進行質性資料的搜集。最後,依據量化研究與質性資料分析綜合結果,所得結論如下: 一、現場觀眾以大專校院之學生族群為主,對觀賞職棒之態度相當正面,且受到「次群體」較高的規範效力,而對於知覺行為的控制程度約在中等之間。 二、觀眾年齡介於26-35歲、去年曾觀賞現場職棒,以及參與後援會組織的觀眾,未來觀賞現場職棒的可能性越高。 三、本研究所建構之職棒現場觀眾參與行為意圖模式,大致符合各項適配度指標之檢驗標準,其中以涉入程度最能影響其觀賞職棒的行為意圖,其次為知覺行為控制,態度與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不顯著。 基於以上發現,建議職棒聯盟與球團應強化產品規劃,滿足觀眾需求,而針對未來研究,可將此模式應用於其它職業運動領域之觀眾參與意圖及行為模式中,並依據實證資料來建構完整模式,作為職業運動經營與行銷策略規劃上之參酌。
  • Item
    大學校院體育行政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因素模式之研究
    (2008) 陳增朋; Chen Tseng-pen
    本研究藉由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探討大學校院體育行政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因素模式之現況、比較大學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成員對組織公民行為各影響因素之認知差異,與建構影響組織公民行為等潛在變項之因果關係模式。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針對全國138所大學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成員進行全面調查。經郵寄1158份調查問卷,終得有效問卷812份。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進行實徵資料分析,獲致如下結論與建議: ㄧ、大學校院體育行政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因素之現況分析於公平感受上以程序公平、互動公平較為強烈;組織支持面向主要以工作面臨困境時得到的支持;組織信任感受主要以同事信任,而組織公民行為感受主要以對工作投入與奉獻較為強烈。 二、部分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成員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因素認知達顯著差異;其中在組織公平上,私立大學校院體育組織成員高於公立學校者;「50-59歲」與「60歲以上」者顯著高於「30-39歲」及「40-49歲」者;而「未兼行政之專任體育教師」也比「兼任行政之組長與專任行政人員」及「其他」成員所感受的組織公平較強烈。而「未兼任行政之專任體育教師」比「其他」成員所感受的組織支持較為強烈;而在組織信任方面,屬「獨立設置」及「隸屬學務處」之受試樣本在同事信任及整體組織信任感受上明顯較「隸屬共同科」之成員強烈。「兼任行政之組長及專任行政人員」者所感受的組織信任構面顯著高於「其他」成員;而年資未滿1年者對於同事信任的感受強度高於5年以上者。「講師」身份的體育教師在組織公平、組織支持、組織信任及組織公民行為等感受上均顯著高於非教師者(如行政人員或教練或體育教官)。 三、大學校院體育行政組織中組織公平及組織支持對於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是存在的,影響模式可明確詮釋變項間關係與中介效果。以組織公平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最大,表示組織公平為組織運作中不能忽視的因素,而組織信任確實在模式中扮演中介角色。 本研究根據結果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作為大學校院體育行政主管經營體育室(組)的參考。在組織制度和內部協調機制上,讓成員有適當發聲管道,有參與組織決策的機會,並關注兼任行政同仁之公平感受。
  • Item
    我國學校體育行政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大專校院為例
    (2007) 許振明; Shiu, Jen-ming
    摘 要 本研究藉由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解析大專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效能內涵與現況、比較大專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成員對組織效能之認知差異與瞭解組織效能變項之關係,同時驗證大專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效能模式。在理論方面,採用組織效能評量之整合模式,以開放系統觀點,透過德懷術探究學校體育行政組織效能內涵,並歸納研究之假設模式;在實證方面,透過問卷調查針對全國160所大專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成員進行全面調查。經郵寄1402份調查問卷,得有效問卷820份。根據所得資料,經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徑路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處理,獲致如下結論與建議: 一、運動場館設施與環境、體育人力、體育經費、組織結構、行政領導、組織文化、組織承諾、組織衝突管理、教學效能、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服務品質為學校體育組織效能之重要特徵與內涵;大專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效能及各層面效能屬中等至中上程度,有待提升,俾使組織效能最佳化與最大化。 二、不同背景變項大專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成員對組織效能認知均達顯著差異。其中約聘人員、高中學歷者對組織效能認知普遍低於行政主管、教師;女性對行政領導與工作滿足顯著低於男性;而公立、學院、專科、二級單位及無設立體育運動科系對組織效能認知顯著低於一級單位、有設置相關科系。整體而言,必須正視與轉化低學歷、低職等成員個人需求與目標,並對女性權利議題關注;而公立、學院與專科、處於二級單位及無設立體育運動科系學校應強化審視資源條件、人力與行政業務契合度,藉以獲取資源、順暢組織運作,俾擴大產出彰顯組織效能。 三、資源投入變項、運作過程變項與產出變項間均具典型相關,解釋總變異量為42.76%、46.45%、47.84%;影響大專體育行政組織效能主要徑路為運動場館設施與環境、體育人力、體育經費投入,透過行政領導對組織效能之影響最大。因此,應強化變項影響與聯結、循徑路方向研擬具體策略,增益組織產能與綜效。 四、大專校院體育行政組織效能初建假設模式經理論剪裁與模式修定,除絕對適配度指數RMR值,餘指標均達適配的標準或臨界值,顯示徑路圖與實際觀察資料適配度良好,修定模式獲得統計驗證支持。
  • Item
    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消費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
    (2009) 熊鴻鈞
    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消費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消費行為意圖模式,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態度、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對消費行為意圖之影響。本研究以2009年3月至4月間超級籃球聯賽479名現場觀眾為研究對象,以「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消費行為意圖模式問卷」進行調查,並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以年齡介於16~25歲間,每月可消費金額在 10,000元以下之北部大專校院女性學生為主要消費族群。 二、現場觀眾對觀賞超級籃球聯賽抱持正向之態度,且受到「知覺行為控制」 的影響最大;在「主觀規範」構面中,「次群體」的規範效力大於「主群體」。 三、本研究建構之「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消費行為意圖模式」,符合各項適 配度指標之檢驗標準,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最能影響觀賞超級籃球聯賽之行為意圖,其次為「態度」;「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則不顯著。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超級籃球聯賽經營者及球團應保留學生族群、開發潛在觀眾;提昇球賽精彩度,建立觀眾忠誠度;善用北高場館,平衡南北差異,吸引更多球迷進場觀賞。針對未來之研究者,可比較不同運動項目觀賞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建構更紮實之消費行為模式,提供運動賽會經營與行銷策略規劃之參考。 關鍵詞: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計畫行為理論;結構方程模式
  • Item
    臺北市運動主題餐廳體驗品質、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
    (2014) 蘇珊; Su, Shan
    本研究旨在探析運動主題餐廳之消費者背景特性,並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對體驗品質、滿意度與行為意向其各構面之差異情形,再者,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體驗品質、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關聯性分析。本研究以臺北市運動主題餐廳之消費者為研究對象,以便利抽樣方式,共取得318份有效樣本,所得結果如下: 一、運動主題餐廳消費者以學生族群為主,其次服務業者,男性多於女性、年齡為21~25歲為主、教育程度為大專校院、月收入以20,000元以下最多之族群。且消費次數為第一次最多,觀賞棒球相關比賽為居多。 二、運動主題餐廳消費者在體驗品質之提供服務要素最為滿意;在顧客本身之子構面樂趣感受程度最高;其在體驗品質之其它構面、滿意度與行為意向呈現中等以上水準。 三、不同性別、教育程度與消費次數在體驗品質、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各構面間達顯著差異。其性別在提供服務與其他顧客負面公眾行為等構面皆達顯著差異;教育程度在提供服務構面、滿意度方面與忠誠構面等達顯著差異;消費次數在提供服務、忠誠、轉移與付出等構面皆達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建構之模式適配度達可接受準則,消費者之體驗品質直接影響滿意度;體驗品質直接影響行為意向,又滿意度會直接影響行為意向,此外,體驗品質會透過滿意度之中介效果影響行為意向。 有鑑於此,建議運動主題餐廳隨時轉變環境的佈置、舉辦特色性活動、與企業簽訂特約關係、建立顧客基本資料以及規劃首次消費顧客再次前往消費之行銷策略,促使顧客感有刺激的感官、特有的消費經驗等,進而提升顧客至運動主題餐廳消費,並使消費者成為主顧客且願意推薦其他人至該家運動主題餐廳。
  • Item
    國中生體育課動機與休閒運動機、意圖及行為關係之研究:跨情境假設模式之建構
    (2010) 周彥辛; Yen-Hsin Chou
    目的:本研究主要之目的是以跨情境模式為主要的研究架構,探討在體育課情境與休閒運動情境之教師自主支持、體育課動機、休閒運動動機、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意圖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依照理論、過去實證研究結果以及邏輯推演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跨情境模式。方法:研究對象為410位國中學生,平均年齡為13.93歲,共施測三次、為期六週,分別填寫教師自主支持、體育課動機、休閒運動動機、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意圖與行為之量表。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徑路分析及整體適配度評鑑。結果:在預測路徑方面,休閒運動動機以及主觀規範對意圖之預測未達顯著,其餘假設之路徑皆達顯著。整體適配度方面,全部的適配度指標中有一半達到適配的標準,其中χ2 = 982.96,p > .05、χ2 /df = 2.88、CFI = .91、GFI = .85、RMSEA = .07。結論:本研究提出之跨情境假設模式得到研究結果的支持。國中學生休閒運動動機對意圖的影響只會透過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而不會透過主觀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