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8
  • Item
    油壓與傳統阻力訓練器材之動力學分析
    (2010) 李芸慧; Lee, Yung-Hui
    阻力訓練是肌力訓練很重要的環節,訓練器材的種類也有很多種,一般常見的是傳統式阻力訓練器材,近期國內也引進油壓式阻力訓練器材,並自行研發油壓缸。目的:旨在深入探討傳統式與油壓式兩種阻力訓練器材在動力學上有何異同,並提供訓練方法上的建議。方法:本研究分兩部分。首先進行油壓缸定量算出在三種油壓缸移動速度下傳統式器材所需的相對重量,接著請受試者進行相同負荷的油壓式與傳統式阻力訓練機,收取操作過程中的肌電與力量值。結果:向心期皆是兩種器材的主要訓練期,經過量化後傳統式的力量值與肌電值皆高於油壓式,但最大力量值與最大出力率卻是油壓式較高。而在離心期的部份,傳統式的力量值與肌電值較高,原因在於阻力源不同使得傳統式會使作用肌產生離心收縮,油壓式則否。結論:未來的油壓式阻力訓練器材可依本研究方法進行定量掌握訓練強度應用在訓練上,而本研究建議油壓式訓練應著重於向心期訓練作用肌;而傳統式除了向心期的訓練,在離心期可將速度降低使作用肌進行離心訓練,因此傳統式較容易產生肌肉痠痛,油壓式則否。此外油壓式還具備了高安全性的特點,更適合肌力較弱的族群,因此建議傳統式較適合青壯年或對傳統式器材較熟悉的使用者。
  • Item
    自行車坐墊位置變化對女性的下肢關節運動學與運動表現的影響
    (2015) 吳婉鈴; Wu, Wan-Ling
    目的:正確調整騎乘者的騎乘姿勢與結構調整,會讓傷害的產生減少、 達到更好的運動表現,因此藉由坐墊位置的調整,並建立找出適合女 性騎乘的最佳坐墊位置。故本研究的目的為針對一般女性改變自行車 不同坐墊位置對運動學、動力學、肌肉活化、踩踏效益的影響。方法: 招募14名女性,透過動作分析系統、踏板量測儀、肌電儀分別探討不 同坐墊位置 (上下、前後) 共九種情境之影響。統計方法採用二因子重 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坐墊位置越高膝、 踝關節活動度範圍會越大,髖關節未達顯著差異;臀大肌、股二頭肌 與腓腸肌越大有顯著差異;踩踏效益越差。坐墊位置越後面,各關節 活動度範圍越大,垂直踩踏衝量越大。結論:建議中間坐墊位置比較 適合一般女性之騎乘。
  • Item
    臺灣地區國中、高中、大學棒球投手投球動作及影響球速因子的比較
    (2012) 林俊龍; Chun-Lung Lin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投手做投球動作的比較,以找出投球過程中運動學、動力學及時間的參數的差異,及找出各年齡層影響球速的有效變數。本研究以國中、高中手及大學投手各10名(67±12kg,167±11cm;74±9kg,179±5cm;88±10kg,179±7cm)為研究對象,以兩塊測力板 (Kistler) 搭配動作分析系統 (Vicon MX13) (200Hz) 來收集投手對前方3m的網子全力投10球的影像。將最快的3球的參數平均,代表該受試者的參數,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法來檢測3組投手的差異,並進行事後比較。再自各受試者中取6球,依不同年齡層分別進行迴歸分析,找出各個年齡層中影響球速的參數。。 研究結果發現,國中投手球速較高中和大學慢,高中和大學間無差異。在運動學和時間參數上,國中投手和其他兩組相比,在手臂加速期中的肩關節內旋範圍較大,加速時間較長。高中投手則是在著地瞬間的前導腳膝關節彎曲角度較小,加速期中的肘關節伸展速度峰值及肩關節內旋速度峰值較大,同時肩關節外旋角度峰值發生相對時間較晚,手臂加速期也時間較短。 在上肢動力學參數上,國中投手在手臂上舉期的肘關節前翻力矩、肩關節內旋力矩和手臂減速期的肘關節軸向力量、肩關節向後力量、肩關節軸向力量都低於其他兩組的值。在下肢動力學參數上,軸心腳的髖膝踝三關節軸向力量、髖關節內收力矩、膝踝兩關節的彎曲力矩值都有依年齡增加的趨勢,並且都在國中和大學間出現差異。前導腳則是在地面反作用力和膝踝兩關節軸向力量上有類似的差異,但髖關節軸向力卻未在三組間有任何差異。 在影響球速的因子中,國中投手分別是手臂上舉期肩關節內旋力矩峰值、跨步幅度和肘關節彎曲角度峰值等三參數影響較大。高中則是手臂上舉期肩關節內旋力矩峰值、球離手瞬間的前導腳膝關節彎曲角度、軀幹旋轉速度峰值和身高等四參數影響較大。大學是手臂上舉期肩關節內旋力矩峰值、前導腳著地瞬間前腳膝關節角度、肩關節外旋角度峰值和肘關節伸展速度峰值等四參數影響較大。 由結果得知,國中投手的投球動作和其他兩組大致相同,上、下肢的動力學參數都最小。到了高中,球速、身高、關節活動速度、上下肢動力學參數都變大。到大學時,體重和大部份下肢動力學參數變大,但球速和上肢動力學參數卻未增加。三組中的上肢力矩的參數對球速都很有影響力,據此推測造成台灣大學投手球速停滯的原因,可能是大學投手上肢的力矩不足。
  • Item
    跆拳道兩種預備站姿跳後踢之生物力學分析
    (2008) 蔡葉榮; Tsai,Yeh-Jung
    跆拳道(Taekwondo)是我國亞奧運重點奪金項目,跳後踢是跆拳道比賽中經常被應用於反制旋踢的主要踢法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預備姿勢下進行不同高度跳後踢動作的動作特徵與差異,及其生物力學參數對踢擊表現的影響,以做為跳後踢動作訓練及指導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以10名跆拳道優秀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20.4±1.5歲;身高:177.9±2.4公分;體重:64.7±2.6公斤)。利用兩台AMTI測力板 (1000Hz)、十部Motion Real Time高速攝影機(200Hz)和Bio-pac MP35壓力感測系統,同步蒐集受試者在跳後踢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和動力學資料。部份角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需透過Matlab 7.01自行編寫程式來計算,統計方法主要是以無母數統計檢定(Nonparametric tests)來考驗不同預備站姿與不同踢擊高度生物力學參數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檢定各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對踢擊表現之影響。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動作速度方面:「預蹲中端」、「跳動中端」和「跳動上端」明顯快於「預蹲上端」,而「預蹲中端」和「跳動中端」之間則無明顯差異。 二、 踢擊力量方面:「預蹲中端」、「跳動中端」和「跳動上端」明顯大於「預蹲上端」,而「預蹲中端」與「跳動中端」之間則無明顯差異。 三、 軀幹旋轉角速度方面:「跳動中端」和「跳動上端」之肩軸角速度峰值明顯大於「預蹲上端」,而「跳動中端」亦明顯大於「預蹲中端」 四、 地面反作用力方面:「跳動中端」、「跳動上端」之攻擊腳在前後、垂直方向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及衝量均分別明顯大於「預蹲中端」、「預蹲上端」。
  • Item
    桌球「側併步」與「交叉步」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2) 張庭睿; Ting-Jui, Chang
    步法是桌球擊球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桌球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步法,能夠經常保持合適的擊球位置,那就會使擊球的速度、力量、旋轉、弧線、落點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利於提高擊球的技術水準。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甲組選手為實驗對象,目的在探討「側併步」與「交叉步」兩種不同步法配合兩種移位距離「遠」與「近」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擷取人體動作反光球資料以及結合三塊KISTLER測力板測得地面反作用力值,經由Visual 3D軟體計算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同步利用Noraxon無線肌電設備擷取人體肌電訊號;所有參數均利用SPSS19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計算,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發現:一、側併步步法有較大之重心水平位移(遠距:1.047±0.093m;近距:0.533±0.108m),移動後較接近來球,但也顯示出較大的身體重心高度(遠距:0.534±0.015H;近距:0.528±0.022H),影響擊球的時機。二、交叉步從啟動至引拍到位花費較短的時間(遠距:0.782±0.161s;近距:0.718±0.061s),但到位後又須花較長的時間回擊來球(遠距:0.259±0.029s;近距:0.209±0.039s)。三、較大的移位距離相對增加對下肢肌群激發的需求,以及增加地面反作用力以及關節受力的情形;四組動作總積分肌電有顯著差異的肌群,有些以單位時間的積分肌電比較反而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建議:穩定的回球動作,以側併步為主要步法;但需要迅速到位擊球的狀況,可以交叉步代替;平時練習要將此兩種步法列入練習項目中,增加其熟練度;增加下肢肌群訓練,以增強其肌力以及肌耐力。
  • Item
    高爾夫與木球選手全揮桿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2009) 陳勇升; Yung-Sheng Chen
    本研究旨在了解優秀大專高爾夫與木球選手揮桿動作的運動學、動力學及上肢肌群肌電訊號之現象及兩者間之異同。研究方法以優秀大專高爾夫與木球男選手各一名為研究對象,進行十次全揮桿動作分析,利用Vicon MX13 System 八架紅外線高速攝影機、兩塊Kistler測力板及Biovision肌電系統,同步收集選手的生物力學資料,並利用Vicon Nesux 1.2及Dasy Lab 6.0軟體進行分析與比較。結果發現:一、運動學部份,在揮桿時間上,高爾夫選手比木球選手的上桿較慢、下桿較快;在軸頂點與重心,高爾夫選手上桿頂點時,軸頂點微偏右側、重心在右,而木球選手軸頂點則微偏左側、重心在右;身體旋轉角度上,高爾夫選手比木球選手製造更多旋轉;球桿速度上,高爾夫球的桿頭速度比木球快;揮桿軌跡上,高爾夫選手的揮桿軌跡接近於同一平面上,而木球選手下桿前期會將桿頭往前移。二、動力學部分,高爾夫選手擊球瞬間之右腳比左腳有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木球選手擊球瞬間地面反作用力主要在左腳。三、上肢肌群肌電訊號部分,在下桿加速期與送桿前期,高爾夫選手右手屈腕肌、右手肱三頭肌的訊號超過50%MVC,帶動手臂與手腕的加速揮桿;而木球選手的右手屈腕肌在送桿前期有明顯的作用現象,且在送桿前期與後期上肢肌群仍有較大的作用情形以穩定球桿。
  • Item
    柔道大外割引手兩種不同破勢方法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0) 何世傑; Shih-Chieh Ho
    柔道的大外割動作是國內外選手比賽經常使用的有效得分技術動作之一,且適用於各量級選手。柏崎克彥(2010)認為選手在操作大外割技術時,引手45度破勢時,則有效降低被對手反摔的危險性;但引手90度破勢時,被對手反摔的機率往上提升。故本實驗針對引手45度與90度兩種不同破勢方法之大外割動作攻擊型態,以10台Vicon高速攝影機(200Hz)與Kistler 9281(1000Hz)測力板來擷取大外割動作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等相關參數,每位受試者分別收取8次資料,取較好的3次資料之平均數作為分析,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依樣本t-test分析(p≦.05),得到以下結論: 一、引手45度破勢在破勢期、取位期、施術期、總動作時間皆快於引手90度破勢,且取位期、總動作時間上有顯著差異,顯示引手45度破勢在動作時間較短,在施術上能佔有優勢。 二、施術者取位期時身體重心最高位置,引手45度破勢重心低於引手90度破勢,且有顯著差異,故可以推論在施展引手45度破勢大外割技術時,因為身體重心位置較低的緣故,可減少被對手反摔的機會。 三、施術者攻擊腳的髖、膝、踝關節最大角速度以引手45度破勢較快,其中髖關節、膝關節兩者皆有顯著差異,表示攻擊腳碰撞對手的速度就越快,比較容易使得對手產生一個向後旋轉摔倒的力量。 四、施術者支撐腳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兩種不同引手破勢角度並無顯著差異。
  • Item
    不同層級選手後手翻技術之比較分析
    (2009) 許金樹
    目的:比較甲組競技體操選手(熟練者)與競技啦啦隊選手(非熟練者)後手翻技術之運動學參數及起跳前動力學參數,探討其特徵,結果提供教練、選手、學習者在日後運動訓練或學習階段作為動作學習的參考。方法:以男性甲組競技體操選手及競技啦啦隊選手各8名實驗參與者,使用2D攝影分析,利用1台JVC 9800數位攝影機(60 Hz)擷取記錄二組選手的站立原地後手翻動作資料,並以一塊Kistler測力板(600 Hz)同步收集起跳前下肢地面反作用力資料,然後透過Kwon 3D動作分析系統與Kwon GRF軟體,進行各參數的分析運算。結果:體操選手及啦啦隊選手在跳跳前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最大值分別約是體重的2.3倍、2.19倍;最大水平力量分別約是體重的0.67倍、0.53倍;體操選手在離地高度、第一空中期時間、起跳重心速度、手離地重心水平速度、起跳髖關節角度皆顯著大於啦啦隊選手。結論:雙臂擺動應在上升時才開始加速,並配合髖、膝的伸展推蹬,有利後續動作。起跳前髖關節的伸展及膝關節的推蹬是起跳階段重要的關鍵,在支撐階段應快速的推撐,以便銜接水平力量,快速的屈曲髖關節有助於推撐及著地。
  • Item
    三種踏板距離蹲距式起跑之生物力學分析
    (2007) 游立椿; YU,Li-Chun
    本研究主要探討改變三種踏板距離蹲距式起跑對於起跑出發階段以及起跑後加速度階段之影響。受試者是以八位高中短距離選手為研究對象(年齡16.38±0.52歲)。並使用四個測力計分別安裝於兩架起跑踏板的上方與下方,收集三種蹲距式起跑之動力學參數,擷取頻率為1000Hz。另外於受試者左側矢狀面架設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拍攝速度為每秒250個畫面),以收集三種蹲距式起跑之運動學參數。實驗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F考驗,如有達到顯著水準,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則採用杜凱式法(Tukey Method)進行,顯著水準訂為α = .05。實驗結果顯示,改變起跑架前、後踏板距離模式,當踏板距離增長時,對於起跑出發階段運動學參數以及動力學參數都有比踏板距離較短的模式還來得好,另外在起跑後加速度階段的運動學參數也是以長式起跑模式比其他兩式還來得好。由此可知,在有系統改變起跑架前、後踏板距離模式的情況下發現,當前、後踏板距離增長時,對起跑出發階段的運動學、角運動學以及動力學參數都有優於踏板距離較短模式的優勢。所以,當教練及選手在從事起跑訓練時,可以先從較長的前、後踏板距離模式,再經訓練的調整及修正,方可找出適合選手個人的起跑模式,幫助選手創造佳績。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不同打擊步法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1) 江元凱
    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揮擊時,採用平行式、開放式、封閉式三種站位搭配傳統、非傳統、固定三種打擊步法比較打擊動作之差異。希望藉由生物力學分析來瞭解運動學及動力學各參數之差異。方法:以八位代表基隆市參加99學年度全國樂樂棒球錦標賽優秀國小選手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2.34±0.23歲,平均身高159.17±8.13公分,平均體重54.25±13.37公斤。以VICON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10台,與兩塊KISTLER 測力板同步收集3D影像及動力學資料。並搭配Casio EX-FH100高速攝影機一台,拍攝球的飛行影像資料。再以NEXUS 1.6動作分析系統,計算不同打擊步法在揮擊時人體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球的飛行初速則以Kwon 3D軟體來計算。所有參數透過SPSS 19.0版統計套裝軟體計算,並用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打擊動作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訂在α= .05。其結果發現,運動學部分:平行式非傳統步法前、後位移最大,有助於身體前後重心速度,增加最快之揮棒速度。傳統步法擊球時右膝內收角度較大、內轉角度較小、左腕伸腕角度較小、右腕伸腕角度要較大,利於揮擊時的最快揮棒速度;固定步法前揮時間長,身體旋轉較大,不利於擊球重心前移及擊球時腕關節伸腕動作。動力學部分:非傳統步法有助於雙腳提升向前之最大力值,增加前揮時的衝量。由於非傳統步法可以擊出相對快的球速、後腳與前腳兩種不同的步法可以擾亂對手、有比較短的前揮擊球時間,因此在比賽時,建議採用非傳統步法配合不同的站位,除了可以提升揮棒速度,增加擊球的效果外,更可讓守備方不易判斷揮擊之時機與方向,以提高上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