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花蓮縣高中生運動行為、健康體適能與幸福感之研究
    (2024) 楊宗樺; Yang, Zong-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花蓮縣高中生運動行為、健康體適與幸福感的關係,進而探討影響高中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選取112學年度花蓮縣公私立高中職學校之日間部學生為研究對象,從母群體中進行配額抽樣,共收集有效問卷803份。研究參與者填寫自編「花蓮縣高中生運動行為、健康體適能與幸福感之問卷」,收集高中生個人資料、運動行為、健康體適能(身體組成、瞬發力、肌力及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等)及幸福感,研究資料以SPSS2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獲得以下研究結果:一、花蓮縣高中生運動行為部分,運動次數較少,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呈現中上水準;健康體適能部份,BMI呈現正常狀態,一分鐘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屈、立定跳遠和1600/800跑走皆呈現中等偏上水準;幸福感部份以「自我信心」之平均數為最高,「主觀幸福感」為最低。二、不同性別、年級、是否參與社團、是否為體育性社團在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性別、是否為體育性社團在健康體適能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性別、年級、是否為體育性社團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三、運動行為會正向影響健康體適能;運動行為會正向影響幸福感;健康體適能會正向影響幸福感。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對於運動行為、健康體適能與幸福感的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而運動行為是影響健康體適能的因素,運動行為、健康體適能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 Item
    一線之間-時間工作學習之遷移
    (2022) 李開平; LI, Kai-Ping
    間斷性工作表現受到動作時間與速度影響,在截斷性運動中對空間、時間的準確性皆有所要求。了解時間瞄準工作表現如何受到動作時間與動作速度影響,並且探討練習後對於學習遷移範圍,可以提供在運動技能學習領域中一個參考之依據。目的:透過練習檢驗動作時間與速度對於時間工作學習的影響。方法:以十四位實驗參與者練習30cm/600ms的間斷性畫線工作四天共1000次試作,檢驗五種動作時間與速度的組合(30cm/600ms, 42cm/600ms, 18cm/600ms, 40cm/800ms, 20cm/400ms),在前、後測間動作表現的差異。五種時間與速度的組合可分成相同動作時間不同速度(18cm/600ms, 30cm/600ms, 42cm600ms)及相同速度不同動作時間(20cm/400ms, 30cm/600ms, 40cm/800ms),分別對動作表現進行3(情境) X 3(測驗)重複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經過大量練習後30公分/600毫秒情境在所有依變項中顯示學習效果的特定性,後測與延遲後測相對於前測,皆有較好的時間工作表現,其他情境也有相同的趨勢。整體來看所有情境在時間工作後測與延遲後測的表現皆比前測好,顯示一般性學習的效果,但情境間的表現仍有差異。結論:練習對所有情境皆有學習效果,但學習效果受到距離影響,當相同動作時間時,較長的距離(快速),可能需要有較快的加速率,因此只練習30公分/600毫秒情境不夠;當相同速度時,短距離短時間也需要較快的加速率才有辦法完成。進行1000次時間工作練習,可以提升練習情境的表現與相同動作時間及相同速度情境的表現。未來可增加控制組比較學習差異,以及以較困難的情境作為練習情境,探討除了以結果表現外,動力表現上(次動作、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加速率)的變化。
  • Item
    大專學生運動團隊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運動行為之影響研究
    (2012) 黃曉箴; Hsiao-Chen Huang
    本研究欲探討就讀大專時曾參與運動團隊者,其畢業後的運動情況,並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社會心理因素、運動環境因素的研究對象之運動行為是否有差異,以瞭解影響這群人現階段從事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研究對象為就讀大專時,曾參與運動團隊 (包括校隊、系隊、社團) 為期1年以上者。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共回收404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最近六個月中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為慢跑、仰臥起坐、散步、重量訓練、伏地挺身、籃球、騎自行車等。運動頻率以每週2~3次最多。每次運動以31~60分鐘者最多。較常前往的運動地點為學校場地和自家中。運動同伴以朋友為主,亦有不少人是獨自前往。整體而言,大專時期參與運動團隊的經驗對畢業後的運動行為具正面助益,因此建議政府在推行全民運動時應向下扎根,使國民在學生時期即培養運動能力和習慣。
  • Item
    社會化媒介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
    (2005) 王證翔; Wang, Cheng-Shi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化媒介對台北市國中生運動行為的影響。以台北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研究。於民國94年10月至民國94年12月發出760份的問卷,回收總問卷數為702份(92.37%),剔除無效問卷以後,有效問卷數為650份(92.59%)。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及集群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台北市國中生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序為籃球、散步、騎車。半數以上的學生未達到「運動333」標準。 二、不同的「性別」、「年級」、「運動性社團經驗」以及「運動代表隊經驗」的台北市國中生對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性。 三、在社會化媒介因素統計的結果,發現影響台北市國中生運動行為的社會化媒介,依其影響程度,由高至低為同儕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媒體因素、社區因素。 四、不同的「性別」、「年級」、「運動性社團經驗」以及「運動代表隊經驗」的台北市國中生對社會化媒介有顯著差異性。 五、不同集群類型的台北市國中生在「運動次數」、「運動時間」有顯著差異性。 根據研究之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相關單位在研擬國中生運動計畫時,應該以同儕和學校為主。 二、有關單位在研擬國中生建立運動習慣策略時,應詳加考慮不同目標群體的人口統計特徵及其社會化媒介特性。
  • Item
    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6) 呂奎延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社會學結構功能學派指出,價值觀是受到客觀社會環境與內在心理因素影響;亦有學者指出,價值觀也是行為的準則與標準。所以,本研究以影響運動行為的社會支持與內在心理因素,來探討對運動價值觀的影響。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發出600份問卷,回收樣本數為536份,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518份,有效問卷率為86.6%。並利用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爾事後考驗、杜納T3檢定等統計方法分析後,得到下列研究結果: 一、台北市公立高中生在內在心理因素與運動價值觀的認知皆高,顯示研究對象採取運動行為後,有獲得生理、心理、社交等層面的正面回饋。也普遍瞭解運動的好處及利益,並肯定運動的價值。但是,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卻普遍偏低,以教師運動社會支持為最低。顯示研究對象所受的家人、同儕、教師運動社會支持普遍不足。 二、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社會支持、內在心理因素及運動價值觀差異上。「不同性別」、「運動實際花費」、「父母教育程度」、「每次運動持續時間」、「運動強度」、「每週運動次數」、「最常運動時段」、「運動團隊經驗」的台北市公立高中生在運動社會支持與內在心理因素有顯著差異。在運動價值觀差異上,則是「不同性別」、「年級」、「運動實際花費」、「母親教育程度」、「平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每週運動次數」、「最常運動時段」、「運動團隊經驗」的台北市公立高中生則在運動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程度的運動社會支持對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程度內在心理因素認知對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體育、運動等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詞:運動價值觀、運動行為、運動社會支持、內在心理因素
  • Item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及運動介入成效之研究
    (2009) 林縈婕; Lin,Ying-Jie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針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現況進行調查,接著應用跨理論模式瞭解女性從業人員的不同運動階段現況,並徵求意圖期、準備期和行動期的女性從業人員之同意,進行運動計畫介入,並針對這些女性從業人員探討其在運動行為、運動感受和社會支持上之影響。研究範圍為目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約384人為階段一樣本,在經過說明本研究目的後,徵求志願者共60人參與本運動計畫介入40天的研究做為階段二之樣本。透過問卷調查法並以描述性統計、探索性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t檢定與皮爾森積差相關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對象以國會助理居多,年齡層多數集中在20-40歲之間及未婚居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運動計畫介入後比計畫實施前運動人口有顯著的增加,計畫實施前「規律運動者」有20%,計畫介入後「規律運動者」有70%,計畫實施後規律人口增加50%。 二、運動計畫介入前後運動行為狀況之變化,「運動強度」及「運動頻率」均顯著高於運動計畫介入前。計畫介入後運動項目以散步、健行或快走、爬樓梯為主。 三、不同「身份别」、「年齡層」及「婚姻狀況」之女性從業人員在運動感受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四、運動計畫介入後之運動感受、社會支持後測均高於前測。 五、運動感受與社會支持動機因素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動機因素與規畫因素亦呈顯著正相關。 未來建議可以針對這些女性從業人員的BMI、骨質密度與體適能加以測量,來幫助這些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階段與身體活動獲得改善,以強化他們規律的運動習慣與行為。
  • Item
    中高齡者運動行為與工作記憶之研究
    (2018) 曾婉玲; Tseng, Wan-Ling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失智海嘯衝擊,如何維持認知功能是一重要議題。研究指出,認知功能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退,其中工作記憶是受老化影響最大的能力之一。過去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改變大腦結構,進而對認知功能有顯著正向影響。然而,運動的項目、頻率、持續時間與強度,對小腦神經細胞與突觸之連結,及大腦認知功能呈現出選擇性的效益。研究目的為探討中高齡者運動行為與工作記憶的現況,分析背景變項與二個變項之間的差異,並探討變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方法採便利抽樣法,抽取居住在大臺北地區187位中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調查其運動行為,並施以N-back任務、數值史楚普效應測驗工具來測量工作記憶表現。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集群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從業身分會影響運動項目之參與程度,而年齡、教育程度、從業身分、職業身分、慢性病會影響工作記憶表現。再以集群分析,將運動項目分為三群組,發現「短時高強度快走組」及「長時高強度運動組」其工作記憶表現較「短時低強度走路組」好。建議中高齡者應從事高強度以上之運動,並選擇具有運動效益之參與型態,如騎單車、球類、體適能運動,以減緩認知老化的速度,來提升晚年的生活品質。
  • Item
    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2004) 黃任要; Ren-Yao Huang
    本研究主要是在瞭解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結果期待、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及運動阻礙因素與運動行為間的關係。以苗栗市兩所高中(職)日間部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法,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有效樣本544人。所得資料以敘述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從事規律性運動行為的比率男生(74%)較女生(58%)高;在每週運動次數方面,不分性別,大多數的學生皆以每週運動2次居多;且男生每次運動時間較女生長。 二、研究對象大都與同學或朋友一起從事運動;學校為其最常去的運動場所;籃球及騎腳踏車是男女學生課後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 三、在運動結果期待方面,課後有參加補習者比無參加補習者得分較高。 四、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普遍不高,男生高於女生;高中高於高職;參加運動社團者高於參加非運動社團者。 五、研究對象所獲得的運動社會支持偏低,朋友是其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主要是提供情緒及訊息方面的支持,而工具方面的支持較少。 六、在運動阻礙因素方面,研究對象認為課業太過繁忙、沒有閒暇時間等因素,較有可能阻礙其課後參與運動行為。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會因個人背景因素及社會影響因素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學校為學生最常去的運動場所,建議適度開放校園的運動設施、設備,以利學生及社區民眾從事運動行為使用。
  • Item
    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3) 劉坤宏; Kun-Hon Liou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休閒時運動行為之現況,並探討運動行為與其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結果期待及運動社會支持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對彰化縣國中生發出1100份問卷,得有效樣本839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分析後的結果如下: 一、有規律運動的國中生佔29.3%。 二、不同性別、年級的國中生在運動行為上有差異。 三、背景因素的差異比較:不同性別、年級、自覺健康狀況的國中生在運動自我效能及運動結果期待有差異;在運動社會支持上,只有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況的國中生有差異。 四、運動自我效能、性別、運動結果期待等變項,對運動行為之預測力有13.6%,並且達到顯著水準。
  • Item
    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3) 戴良全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教師的運動行為現況,並探討運動行為與其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障礙、自覺運動利益及運動社會支持間的關係。以臺北縣國小教師為研究母群,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利用問卷調查法取得有效樣本1102人,回收率為69.9%。研究工具有「運動行為問卷」、「自覺運動障礙量表」、「自覺運動利益量表」、「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和「運動自我效能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和逐步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有規律運動的教師占24.04%,研究對象較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次為:慢跑、爬山、步行、游泳與桌球。 二、運動自我效能會因性別、年齡、職務、學校規模及學生時代參與運動團隊經驗之不同而有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三、運動社會支持會因不同年齡、職務、婚姻狀況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與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運動障礙呈顯著負相關。 五、男性、50歲以上、行政人員(主任、組長)、學生時代曾參與運動團隊者,分別比女性、39歲以下、級任教師、學生時代無參與運動團隊者之國小教師有較佳之運動行為。 六、運動行為可由運動自我效能、性別、運動社會支持與自覺運動障礙四個變項來預測,共可解釋20.6%的變異量。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 本研究並依研究結果對有關單位提出建議,以提升國小教師之運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