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網路使用與客觀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探討(2024) 鍾沿諭; Chung, Yen-Yu隨著人口迅速老化,促進高齡者的健康日益受到重視,有研究指出透過網路可能是有效的可行方式。網路提供豐富資訊和服務,越來越多高齡者透過網路獲取各種健康資訊,此外,許多研究已證實身體活動能為高齡者帶來許多健康效益,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探討高齡者網路使用與身體活動間的關聯性。研究目的如下:(1) 了解高齡者的社會人口學特性與網路使用、身體活動間之關聯性。(2) 探討高齡者網路使用與身體活動間之關聯性。本研究招募199名65歲以上、具備獨立行走能力且有清楚口語表達能力的高齡者,研究使用客觀測量工具ActiGraph三軸加速規 (GT3X+, Pensacola, Florida) 記錄身體活動量,進行連續7天的配戴,每日10小時以上,至少配戴4日並包含1日假日。網路使用則透過數位發展部之數位調查問卷以了解使用狀況,並蒐集社會人口學變項,研究資料經問卷編碼和身體活動數據轉換後,剔除數據不全之資料,共納入172名有效樣本,以SPSS 23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一、「網路使用頻率中等」的高齡者較「不使用或網路使用頻率低」者有較高的可能性達到WHO所建議的每週150分鐘身體活動,且有較多的每日平均步數。二、網路使用目的為「資訊取得」的高齡者較「不使用/不知道或其他」者有較高的可能性達到WHO所建議的每週150分鐘身體活動,且有較多的每日平均客觀中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及平均步數。本研究提供健康傳播支持性的實證結果,可供高齡者身體活動之政策參考,或數位產品開發、健康促進規劃等高齡者服務產業評估依據,達到提升臺灣高齡者健康發展之目的。Item 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2024) 方仁煜; FANG, Ren-Yu熱執行功能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研究顯示,熱執行功能的發展與情緒失調、風險決策等方面息息相關。近期研究在探討不同健康因子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時,發現到運動類型、社會互動和正念練習等元素對執行功能之潛在效益。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課程和一般武術課程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同時測量事件關聯電位之N2振幅、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以檢驗其可能帶來的其他效益。本研究招募48位大專院校學生,分派至實驗組 (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 與對照組 (一般武術課程),進行為期12週的介入。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相較於一般武術課程,除了武術動作教學外更增加社會互動、多成分體適能與正念練習之元素。結果顯示,在熱執行功能方面,兩組反應時間在後測時有所進步,而準確率則無顯著差異。在N2振幅方面,發現到前測階段,三情境之間中性情境有最大之N2振幅,而相較於前測,中性情境在後測階段表現出更小之振幅。在正念傾向方面,介入後實驗組在覺察和總平均分數增加,後測時兩組則在不評價分數上同時增加。在多面向體適能方面,發現於後測,兩個組別在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和平衡等方面的增加。總結來說,本研究發現到無論是武術或是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皆有正向的影響,N2振幅方面則需更進一步探討。Item 高齡者使用體健設施與多元性運動介入之效益(2023) 余義箴; Yu, Yi-Chien營造更適宜的環境並系統性地規劃具體運動方案之策略,是國家公共衛生與運動發展的社區介入重要策略。公園體健設施已成為促進高齡者健康的有效環境因子,可藉由多元性運動訓練的導入,達到高齡者健康促進的益處。本研究目的包含:1) 阻力調節效果的體健設施與多元性運動訓練模組整合,對高齡者的健康影響情形;2)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模組介入的延續使用之策略。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兩階段的實驗設計進行驗證:1) 採用單組前後測研究設計,驗證本研究設計之社區公園體健設施多元性運動課程模組,結合油壓式阻力器材的效益 (n=39);2) 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規劃個人化的訓練內容,探討個別化課表是否可作為延續使用意願的可行方案 (n= 36, EG= 18),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 體健設施的阻力調節可能限制高齡者肌肉質量促進與體脂肪降低之效果,但提供個人化課表有助於提升肌肉質量與下肢肌力,且可延續身體功能方面的平衡能力。(二)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無法提升中等至高強度、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量及跌倒自我效能,但提供個人化課表可能有較高的身體活動量及較高的跌倒自我效能。(三)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可提升高齡者對體健設施的動機與態度之整體平均分數,且可增加對政府政策的認同,但對當前政策推動結果的滿意程度降低;提供個人化課表更有機會使高齡者產生實際前往公園操作與複習體健設施的時間。(四) 提供個人化課表有助於增加運動方案介入結束後的效益,即有較高的前往公園次數與平均複習的時間。建議未來研究將可採用客觀儀器掌握身體活動強度,釐清高齡者於複習操作時所產生的身體活動量之強度,並探討對體健設施的態度與動機的改變因素,進一步制定其他可持續引發高齡者使用體健設施意願的策略。相關政策單位於建置公園體健設施時,可考慮增加使用時的阻力強度回饋機制,並檢視效益較高的特定器材,以利最佳化的發揮社區環境建設。Item 台灣中老年人特定範疇身體活動與全因死亡率預測:前瞻性世代研究(2022) 劉育泰; Liu, Yu-Tai身體活動為促進成年人健康、降低疾病風險的重要因子之一。但目前以台灣人為族群的研究中,尚未清楚達到閒暇時間身體活動建議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此外,在未達到建議量的族群中,從事家事活動對降低死亡風險的影響也未知。據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中老年人從事符合建議量的閒暇時間身體活動與否,對全因死亡風險的影響,此外也針對做不足身體活動量的族群,探討其參與家事活動與否,在全因死亡風險上的差異。研究方法採用前瞻性世代研究設計,樣本來源為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 (TLSA) 2003年的資料,依據身體活動官方建議量、身體活動範疇進行樣本分組,並以2015年TLSA存活資料收集全因死亡率,最後以存活分析中的Cox比例風險模型檢驗不同身體活動分組下的全因死亡風險。結果顯示,在閒暇身體活動範疇中,有達到建議活動量組,相較未達到建議量組,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HR=0.83, 95% CI: 0.72-0.96);而在未達身體活動建議量的族群中,有從事家事活動組,相較沒從事家事活動組,也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HR=0.82, 95% CI: 0.73-0.93)。此研究證實做符合建議量的閒暇時間身體活動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而若做不足量,也能透過做家事來降低風險。此研究的發現具有實務應用價值,提供人們安排健康生活的指引。Item 不同認知要求運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關係(2022) 李采蓁; Lee, Tsai-chen抑制控制 (inhibitory control) 是重要的執行功能成分,是能控制一個人的注意力,避免與當下作業無關內在或外在的資訊及想法的干擾,而更能有效執行當下的目標事物。研究發現抑制控制與工作表現、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有正向關係。根據適應模型理論 (The Adaptive Capacity Model , ACM),指出運動中的認知要求可能會調節身體活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間的關係。持拍運動是一種對認知要求相對高的運動,因為參與者會在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的環境中受到挑戰。過去研究發現從事持拍運動習慣 (如:羽球) 會比有氧適能運動習慣 (如:跑步) 有較佳的抑制控制表現。然而,有一些變項會影響抑制控制並未做考量。本研究招募有固定從事持拍類或有氧適能運動習慣且無參與其它運動類型的成人,並且考量身體質量指數、睡眠品質以及憂鬱量表分數在正常範圍以減少相關混淆因子的干擾,來比較不同運動習慣在抑制控制表現之差異。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招募了有固定參與持拍類與強調有氧適能運動習慣成人共50位 (年齡23.4± 3.6歲)。抑制控制表現以Flanker作業來測量並分析參與者在一致及不一致情境下之校正後反應時間及Flanker 效應。在控制了兩組身體活動量後,結果顯示持拍運動習慣相較於有氧適能運動習慣的人在Flanker作業不一致情境下有較短的校正後反應時間 (持拍運動組:468.36 ± 36.55 ms,有氧適能組:501.16 ±71.54 ms)及較小的校正後反應時間之Flanker 效應 (不一致減去一致情境)。根據本研究結果所得結論,持拍運動組與有氧適能組在抑制控制表現有顯著差異,未來研究可以比較長期介入開放性運動與閉鎖性運動之執行功能差異。Item 塑造幸福企業:以多面向運動促進員工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2023) 張淑麗; CHANG, Shu-Li企業的效能和經營成果直接受到員工之「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影響。當員工感到滿意且幸福時,他們更傾向於全心投入工作,提升工作表現,並長期留在組織中。因此,企業應重視如何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以促進企業的效能和競爭力。本研究目的即是要透過在企業員工之上班時間,提供長期多面向健身運動作為員工福利,探討多面向健身運動對員工之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影響,並著重在「工作生活平衡」層面之需求,探討員工福利對員工之工作滿意度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12週之多面向運動後,相較於控制組,運動組有較高之工作滿意度,幸福感則無顯著差異。除此之外,在生理指標方面,兩組在體脂肪率與骨骼肌重兩項指標上,時間前後差異皆達到顯著水準,顯示出在後測時,體脂肪率下降與骨骼肌重的增加。具體而言,本研究對於運動對員工幸福感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提供了初步的證據支援運動對工作滿意度的正面效果。Item 國營企業員工身體活動、靜態行為現況與其社會人口學關聯因素-以台電總處為例(2022) 陳淑慧; CHEN, SHU-HUI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營企業員工身體活動、靜態行為現況與其社會人口學關聯因素。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台電公司總管理處的員工,研究工具為國際身體活動量表IPAQ,於2022年2月透過SurveyCake網路問卷進行調查,以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回收有效問卷388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 「40(含)-49歲」族群的員工,「乘坐交通工具」的時間最長,然而「以走路當作休閒或運動」的時間卻最短,是最值得投入關注的族群。本研究建議對以上族群應施以衛教課程加強宣導,並落實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從事150-200分鐘的中強度身體活動量;另為該族群進行身體適能運動管理。本研究建議未來的研究對該族群作更進一步的深度訪談。二、 台電總處員工除了60(含)歲以上族群每日靜態時間平均約5.3小時之外,其餘年齡層每日均超過6小時,而靜態時間最長的是29歲(含)以下員工,平均每日約7.8小時。針對台電員工普遍的久坐現象,本研究建議對其加強衛教課程,落實衛福部宣導:久坐傷身,不宜連續超過6小時以上;公司應提供足夠的休息時間,並設定自動提醒休息訊號,打斷員工久坐時間;另引進升降桌或具運動功能的辦公桌,並提供腳踏車以供員工租借,藉此提高員工身體活動量。Item 特約與專職職護客觀測量身體活動與睡眠型態之比較研究(2021) 莊翼蓮; Chuang, Yi-Lian職業衛生護理專業的發展是台灣穩定健康勞動人力資源重要的條件之一。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 (職護) 若能發揮應有的專業能力、有效應用多方資源,不僅能實踐專業價值,更可保障工作者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據此,本研究希冀能比較「專職職護 (員工人數在300人以上的事業單位的專責護理人員) 」以及「特約職護 (勞工人數達 50至 299 人的三大類事業單位所聘請之特約護理人員) 」之身體活動與睡眠型態的差異。本研究利用立意取樣及便利取樣方式,分別招募「特約職護」以及「專職職護」參與本研究,並請參與者配戴七日的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GT3X),評估其身體活動量與睡眠型態,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比較其差異。在去除無效的樣本後,本研究共有「特約職護」16人及「專職職護」21人納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專職職護」的每日步數 (7398.9 ± 1730.6步vs 6192.9 ± 1776.6步) 及輕強度身體活動 (300.3 ± 54.3分鐘vs. 260.8 ± 52.3分鐘) 顯著高於「特約職護」,而其他身體活動指標如中強度身體活動、高強度身體活動則沒有顯著差異。此外,四項睡眠型態指標 (睡眠效率、睡眠總時間、入睡後整晚醒來的總時間、夜間覺醒次數) 同樣沒有顯著差異。期望透過本研究之調查之結果,能提供事業管理階層與相關主管機關作為參考依據,以提升職業衛生護理人員身心安適,進而促進健康職場之推動。Item 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跌倒風險之研究(2020) 黃怡萍; Huang, Yi-Ping臺灣地區在2019年 10 月底正式邁入了「高齡社會」,國內65 歲以上高齡者人口數共計356 萬人,占臺灣總人口15.13%,其中臺北市的高齡人口數共 477,944 人,占臺北市總人口的 18.07%。本研究探討具跌倒高風險與低風險的高齡者,此兩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相關與預測分析,並以功能性體適能之各項檢測數據預測高齡者跌倒之風險。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總計調查臺北市106年至108年共1176位高齡者之功能性體適能及跌倒風險問卷調查,最後篩選出共665位高齡者為後續分析對象。本研究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偏相關分析、線性迴歸分析和多元邏輯斯迴歸等。研究結果顯示,確認跌倒風險問卷與功能性體適能在上肢肌力、下肢肌力、靜態平衡、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心肺適能皆有顯著相關,並以多元邏輯斯迴歸計算出兩者之間的勝算比,得知除抓背測驗外,其他功能性體適能項目皆達顯著關係,且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較差者,會有較高的風險機率發生跌倒情況。建議未來可當作跌倒風險診斷上的分析依據,並依此為高齡者分組,進行健康促進課程,以有效改善不同跌倒風險組別高齡者的身體促進、降低跌倒風險。Item 臺北市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相關因素之探討(2020) 吳美漪; Wu, Mei-yi我國於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計於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生育率降低,高齡人口持續增加,經濟勞動人口銳減,導致扶養比提高、勞動力不足,稅收減少的同時卻仍須支出大筆預算,提供高齡人口之醫療照護需求。因此,面對高齡社會,許多國內學者亦積極投入各項有關高齡者身體活動行為及健康相關議題之研究。本研究以臺北市十二行政區域內65歲以上之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調查訪問,期許透過代表性都會型城市研究成果,鼓勵高齡者提升進行身體活動行為之意願,讓高齡者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來延續生命。 研究發現83.1%的臺北市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為好,而有65.6%的高齡者每週身體活動時間有超過150分鐘,顯示有過半的臺北市高齡者已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而教育程度、身體活動量、喝酒及小睡行為皆與自覺健康狀況達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從事身體活動時間越長之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較好,而有喝酒行為、小睡越多者,自覺健康狀況不好,與過去研究相同,因此過去之研究也適用於探討臺北市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相關情形,同樣可供未來政府在進行衛教政策時擬定參考,也可讓後續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列為參考依據;而臺北市高齡者可參考本研究結果,提高身體活動量、避免不良行為,藉此維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