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班級社會環境對學習表現、學校生活適應、自尊的影響研究(II)
    (2010/08-2011/07) 賴香如; 呂昌明; 卓俊辰; 李碧霞
    全球各地均積極推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希望透過學校場域,提供健康機會,增進學生健康的水準和生活品質。我國自2005年在教育和衛生單位合作下,開始努力推動,但少有從學校社會環境營造著手者。值得擔憂的是,學生自殺、憂鬱症增多,心理健康問題將成為本世紀三大重要疾病之一。 學校社會環境的營造和落實,需以班級為基礎。健康的班級社會環境對同儕團體的穩定性、學習動機、學業成就、學校生活滿意度及自信心均有幫助。如何協助國中教師重視和營造健康班級的社會環境,是本研究的焦點。 本計畫為期三年,採質、量並重的方式進行。第一年採深入訪談和焦點團體訪談,以探知教師和學生對班級社會環境的觀點,作為發展班級社會環境量表和營造方案的基礎。另抽樣調查全台1,500名國中生,以驗證班級社會環境與學習表現、學校生活適應和自尊的關係。第二年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兩所國中24班學生為對象,分為3組,實驗組進行一學年的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介入,再評價實驗介入的立即成效。第三年,進行實驗介入延宕效果的評價,並調查398名教師和539名學生對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的意見。 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1.訪談和分析教師與學生對班級社會環境的看法。 2.建構有效評估班級社會環境之本土化工具。 3.探討班級社會環境與國中學生學習表現、學校生活適應及自尊的關係。 4.研擬班級社會環境的營造方案。 5.執行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實驗介入。 6.評價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實驗介入的立即和延宕效果。 7.探討國中教師和學生對班級社會環境營造方案的意見。
  • Item
    班級社會環境對學習表現、學校生活適應、自尊的影響研究
    (2008/08-2009/07) 賴香如; 李碧霞; 卓俊辰; 吳德敏
    健康促進學校已成為世界潮流,全球各地均積極推展,希望透過學校場域提供學生健康機會,進而提升健康狀態和生活品質。我國也自2005年在行政院衛生署和教育部的積極配合下,促使學校重視健康議題。但少有學校從社會環境營造著手,值得擔憂的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隱憂,自殺、憂鬱等課題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重要疾病之一。 班級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和自尊有重要影響力,如何協助國中教師重視和建構優質班級社會環境是本研究之焦點所在。本三年期研究將採質、量並重之研究方式來進行,第一年採深入訪談和焦點訪談方式來探知教師和學生對班級社會環境的觀點,並作為發展班級優質社會環境的基礎。接著第二年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來探討,比較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學業表現和自尊改變上的差異。第三年,除進行實驗介入之延宕效果評價外,更進一步調查全縣市國中教師、家長和學生對班級社會環境的需求和意見。 研究主要目的包括下列六項: (1) 訪談、分析和比較教師與學生對班級社會環境的看法。 (2) 建立有效評估班級社會環境之工具。 (3) 探討班級社會環境與國中學生學習表現、學校生活適應及自尊的關係。 (4) 研擬班級社會環境介入方案。 (5) 執行和評價班級社會環境介入方案。 (6) 瞭解並比較國中教師、學生和家長對班級社會環境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