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系(含 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9

本系設立的宗旨,首在養成學生具備地球科學五大學術領域–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充分之本職學能;本系的教育目標,則首重致力培養有志從事地球科學之專精人才,以培育優秀之地球科學研究人才和實務工作的專業人才為主軸,並以培養優良的中學地球科學師資為輔。特別是在國內各地球科學相關系所中,本系是唯一同時涵蓋五大地球科學研究領域,並擁有師範大學在科學教育專業基礎的高等學術機構,此為本系之特色。若志在從事中等學校地科教學,本系亦可提供地科教學知能和教育專業知識,充分培育健全之地球科學師資。

在課程上,為營造更優質的學習與研究環境,本系已適度調整原以師資培育目標為主的舊有課程架構,整合各地球科學次領域之基礎課程,降低本系必、選修課程之比例,大幅減少各次領域之必修課程學分,以增加學生在各次領域課程選修之自由度及彈性,進而充分落實各次領域之專業進階課程。此外本系並積極鼓勵學生,實際參與實驗、撰寫論文、從事專題計畫研究等,以豐富其研究經驗,訓練學生使其具備獨立研究之精神與能力。經由選修本系提供之更多進階專業課程,進而厚植學生之理論基礎、充實其專業背景,並強化其選定目標次領域之學術養成和專業訓練;連同充足的研究經驗,本系學生的未來發展,將更具時代性與面對挑戰時的競爭力,進一步達到「博而精、廣而深」的終極目標。近來本系更積極增聘優秀外籍專任師資,以全英語教學方式授課,期能增加學生之國際觀與國際競爭力。

本系在碩、博士班研究所的教育上,採一系多所之架構,除地球科學研究所外,還包括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本系研究所的研究重點與發展方向,首在地球科學各領域之深耕與研究發展,並加強各次領域間之跨學門合作,以進一步提升本系之學術研究及國際化,並為本系學生的訓練和學習,提供全面全方位的考量,以訓練學生從容面對多變的世界,因應未來的挑戰。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竹山車籠埔斷層極淺層反射震測之可能頻譜建構
    (2003) 余竑旻; Yu, Hung-ming
    摘 要 最近二十年,反射法震波測勘發展到足以探測淺層地下地質構造,到了近幾年,儀器、電腦與技術的長足進步,更可進一步探測地表下兩公尺以內極淺層(ultra-shallow)的地下地質形貌。 在資料處理流程上,淺層測勘已有一固定且通用的處理法則;而極淺層震測因為極接近地表,故相參性、非相參性雜波干擾更嚴重,且在資料處理時,必須將既有的處理流程做試誤性排列組合分析,處理流程也會因各施測地點地質狀況不同而變得無法找到一個通用的資料處理法則。本研究分析原始震測資料不同集聚之頻譜,並將每條波跡之頻譜圖參照野外的幾何佈線位置重新排列,以立體的方式展現頻譜在測線集聚上之變化,以期望從空間中迅速地在水平方向上探測出地層的不連續面,並展示地下異常體或特殊地質構造的位置。 研究地區為造成921集集大地震之車籠埔斷層南段的竹山槽溝,震源選用7.5公斤之重鎚敲擊鋼板,受波器使用自然頻率40Hz之P波受波器,近支距為0.75公尺,測線總長度為24.5公尺。此外,採樣間距0.00025秒、採樣長度0.5秒,炸射方法分別為走離雜波炸射法及共深點炸射法。 資料處理上先以震測軟體取得個集聚之頻譜,然後輸出到Matlab數學程式軟體中做進一步的運算。由於減少極多傳統淺層震測資料處理步驟,相對地減少了許多人工信號參與分析,故可信度較高、可作為疊加震測剖面圖解釋之旁證。兩種炸射方法及其適用的集聚,經立體頻譜圖呈現都能清楚地與地下地層剖面作對比。本研究中只要選取最佳支距集聚分析即可將地滾波影響降到最低,為了減少主觀之人工干預,所有資料皆儘可能減少濾波的處理。 研究結果以速度推算探測深度約3至7公尺左右,與地層剖面在比對上很接近。若再將三種共支距集聚其地下覆蓋面都校正至相同佈線幾何之相對位置,會發現地下覆蓋點能量最高峰值不在同一處,以等同於NMO修正計算之會發現非常吻合於斷層面高程差,故可認定其為斷層面所造成的能量高區,並由此說明三種支距集聚之立體波譜會有差異是因為不同支距所引起的支距效應所造成。另外,以移動平均處理可解決只切某一固定頻率解析不夠客觀之問題,處理過後之切片圖也比處理前與地層剖面對比更具說服力。未來如果儀器幾何尺度之極限可以改善,則解析度可以更高,且此法處理過程迅速,對地質及考古研究來說應不失為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