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系(含 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9

本系設立的宗旨,首在養成學生具備地球科學五大學術領域–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充分之本職學能;本系的教育目標,則首重致力培養有志從事地球科學之專精人才,以培育優秀之地球科學研究人才和實務工作的專業人才為主軸,並以培養優良的中學地球科學師資為輔。特別是在國內各地球科學相關系所中,本系是唯一同時涵蓋五大地球科學研究領域,並擁有師範大學在科學教育專業基礎的高等學術機構,此為本系之特色。若志在從事中等學校地科教學,本系亦可提供地科教學知能和教育專業知識,充分培育健全之地球科學師資。

在課程上,為營造更優質的學習與研究環境,本系已適度調整原以師資培育目標為主的舊有課程架構,整合各地球科學次領域之基礎課程,降低本系必、選修課程之比例,大幅減少各次領域之必修課程學分,以增加學生在各次領域課程選修之自由度及彈性,進而充分落實各次領域之專業進階課程。此外本系並積極鼓勵學生,實際參與實驗、撰寫論文、從事專題計畫研究等,以豐富其研究經驗,訓練學生使其具備獨立研究之精神與能力。經由選修本系提供之更多進階專業課程,進而厚植學生之理論基礎、充實其專業背景,並強化其選定目標次領域之學術養成和專業訓練;連同充足的研究經驗,本系學生的未來發展,將更具時代性與面對挑戰時的競爭力,進一步達到「博而精、廣而深」的終極目標。近來本系更積極增聘優秀外籍專任師資,以全英語教學方式授課,期能增加學生之國際觀與國際競爭力。

本系在碩、博士班研究所的教育上,採一系多所之架構,除地球科學研究所外,還包括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本系研究所的研究重點與發展方向,首在地球科學各領域之深耕與研究發展,並加強各次領域間之跨學門合作,以進一步提升本系之學術研究及國際化,並為本系學生的訓練和學習,提供全面全方位的考量,以訓練學生從容面對多變的世界,因應未來的挑戰。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越南北部紅河地區碎屑鋯石鈾-鉛年代學研究:對新近紀水系重組的影響
    (2022) PHAM THI THANH MINH; PHAM THI THANH MINH
    紅河發源於中國雲南省,流經揚子地塊西南緣,最後匯入南海。它被認為是從青藏高原東部和中國南部輸送沉積物進入東京灣(南海)的重要通道。由於紅河水系與構造、氣候,尤其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關係密切,學者長期以來對其起源和演化進行了研究。然而,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紅河河道的演化上,因為以前可能存在大陸尺度的水系系統,其中東亞的主要大河(即雅魯藏布江、湄公河、薩爾溫江、長江上游和中游)都曾經可能是古紅河的主要支流。然而,由於構造抬升、河道被捕獲,大規模的古紅河失去了源頭。儘管進行了許多研究,但尚未就紅河的演變情形達成一致共識,這意味著該系統的演變非常複雜。儘管紅河中下游位於越南北部領土,直接流經紅河剪切帶;相比之下,紅河的起源研究很少被探討,紅河在越南流域的可用數據仍然有限。因此,本研究收集了越南盆地的沉積物,這些盆地保存了近乎完整的新生代古紅河紀錄,包括來自安沛盆地(紅河中游)的5個礫岩層樣本、1個安沛的現代河沙和2個河內盆地(紅河下游)的鑽井岩心樣本。具體而言,安沛礫岩有4個晚中新統礫岩基質樣本,1個晚中新統之前的礫石樣本。兩口鑽井岩心被分成4個樣品,其中3個在中新統晚期沉積,1個在上新統-第四系沉積。在這項研究中,本研究利用雷射剝蝕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LA-ICP-MS)碎屑鋯石的鈾-鉛年定年,結合一系列可用的鋯石鈾-鉛年代學數據,試圖了解紅河水系的起源和發展。總體而言,鋯石顆粒產生的年齡範圍從太古宙到新生代(3171±17到24.9±0.6 Ma),表明沉積物輸入來自多個來源。鋯石年齡的統計分析顯示,南揚子地塊可能是晚中新世以來安沛和河內盆地最重要的源區。相比之下,松潘-甘孜和蘭坪-思茅地塊是晚中新世之前沉積的礫岩的主要物源來源。此外,這項研究提出了現代紅河的主要支流瀘江(Lo river)和李仙江(Da river)分別在晚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紀時期與紅河主河道相連接的可能性。本研究還建議任何大陸尺度的古水系系統應可能存在於晚中新世之前,任何大規模的紅河捕獲至少應該在晚中新世之前發生。此外,在多維尺度(MDS)圖上,安沛盆地上中新統前樣品的年代頻譜與劍川盆地和貢覺盆地始新世地層的年代頻譜具有很強的相似性,此二盆地位於長江上游擬定捕獲點下方和上方。這意味著在始新世時期發生了古長江和古紅河連接。有趣的是,MDS圖上安沛上中新統前樣品與劍川盆地的始新世最後期(即劍川組)的樣品相差甚遠。這一結果表明,古紅河的捕獲很可能發生在始新世晚期,並且可能一直持續到早漸新世,正如安沛上中新統前樣品的最大沉積年代(大約 29 Ma)所顯示的那樣;且現代長江很可能誕生於漸新世早期。最後,本研究在晚中新統樣品中發現了在紅河平移斷層的前、同剪切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鋯石;這可能表明在此期間有強烈的侵蝕作用,因此這些鋯石可以有如此大的數量。此外,變質鋯石鈾-鉛年代峰值約在30.6 Ma,可能表明紅河斷層系統從前剪切到同剪切期間發生強烈的變質作用。
  • Item
    南海北部大陸邊緣東沙-澎湖隆起構造演化之研究
    (2017) 黃進達; Huang, Chin-Da
    南海北部大陸邊緣於中生代屬於活動大陸邊緣。然而,由於新生代被動大陸構造演化的變動,導致中生代遺留構造研究困難,只有極少數文獻報導過此區域中生代的構造演化。本研究以南海北部大陸邊緣東沙-澎湖隆起地區之震測剖面資料進行解釋,佐以位於此地區之MZ-1-1井的古生物定年、碎屑鋯石鈾鉛定年、井壁岩心氬氬定年等年代控制,及地球化學分析等作為研究資料。根據震測剖面解釋,可以發現一系列由正斷層再活動而形成之高角度逆衝斷層與褶皺,顯示出構造反轉的證據。利用定年控制,本研究認為此構造反轉事件可能開始於早白堊紀,於晚白堊紀發展,並於新生代前結束;震測解釋可劃分出其影響範圍大約100公里寬,局限於東沙-澎湖隆起地區。藉由南海的古地理重建模式可知,此構造反轉可能源於晚白堊紀時期,海底火山(seamount),主要為卡拉棉群島(Calamian Islands)─現在位於北巴拉望地塊(North Palawan block),與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的碰撞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