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系(含 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9

本系設立的宗旨,首在養成學生具備地球科學五大學術領域–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充分之本職學能;本系的教育目標,則首重致力培養有志從事地球科學之專精人才,以培育優秀之地球科學研究人才和實務工作的專業人才為主軸,並以培養優良的中學地球科學師資為輔。特別是在國內各地球科學相關系所中,本系是唯一同時涵蓋五大地球科學研究領域,並擁有師範大學在科學教育專業基礎的高等學術機構,此為本系之特色。若志在從事中等學校地科教學,本系亦可提供地科教學知能和教育專業知識,充分培育健全之地球科學師資。

在課程上,為營造更優質的學習與研究環境,本系已適度調整原以師資培育目標為主的舊有課程架構,整合各地球科學次領域之基礎課程,降低本系必、選修課程之比例,大幅減少各次領域之必修課程學分,以增加學生在各次領域課程選修之自由度及彈性,進而充分落實各次領域之專業進階課程。此外本系並積極鼓勵學生,實際參與實驗、撰寫論文、從事專題計畫研究等,以豐富其研究經驗,訓練學生使其具備獨立研究之精神與能力。經由選修本系提供之更多進階專業課程,進而厚植學生之理論基礎、充實其專業背景,並強化其選定目標次領域之學術養成和專業訓練;連同充足的研究經驗,本系學生的未來發展,將更具時代性與面對挑戰時的競爭力,進一步達到「博而精、廣而深」的終極目標。近來本系更積極增聘優秀外籍專任師資,以全英語教學方式授課,期能增加學生之國際觀與國際競爭力。

本系在碩、博士班研究所的教育上,採一系多所之架構,除地球科學研究所外,還包括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本系研究所的研究重點與發展方向,首在地球科學各領域之深耕與研究發展,並加強各次領域間之跨學門合作,以進一步提升本系之學術研究及國際化,並為本系學生的訓練和學習,提供全面全方位的考量,以訓練學生從容面對多變的世界,因應未來的挑戰。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凡那比颱風(2010)伴隨地形豪雨之數值模擬與研究
    (2012) 鄭皓
    本研究使用WRF模式對凡那比(2010)颱風伴隨之豪雨進行分析,並探討台灣地形對颱風之影響。凡那比颱風於2010年9月 17日至20日期間影響台灣,颱風環流由東向西通過南台灣,並於侵台的12個小時內在南部降下近千毫米的累積降雨,瞬間的豪雨使得許多地區排水不及,造成淹水災情發生。 由WRF模式之降水物理參數測試結果顯示,積雲參數法相對於微物理過程對於模式表現有較顯著的影響。其中以使用Kain-Fritsch積雲參數法之模擬,颱風結構完整且降雨強度較強。使用BMJ scheme之模擬,颱風路徑較為南偏,導致降雨位置也較為南偏。使用Grell-Devenyi Ensemble scheme之模擬,颱風強度偏弱且無法掌握凡那比颱風所引發之降雨強度。使用Grell 3d scheme之模擬,颱風結構對稱,但颱風強度較觀測弱。因Kain-Fritsch積雲參數法對於颱風結構及強度的模擬結果較佳,故本研究以其為CTL組之參數設定。   研究結果顯示豪雨發生為颱風環流受地形影響有關,凡那比颱風侵台期間滿足多項利於地形豪雨發生之要素,強烈的低層風場、強風速帶之風向與台灣陡峭地形走向垂直、進入山區之氣流伴隨潮濕水氣及氣流具有極高的不穩定度等因素。由地形高度測試發現,台灣地形與颱風環流間的通道效應為颱風登陸前出現南偏的重要原因,地形高度越高則颱風登陸前南偏的情形越為顯著。當台灣山脈完整移除後,南部山區平均降雨僅剩原來之45%,若將地形高度減半,降雨亦顯著顯少,顯示地形對於豪雨發生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地形高度的不同也會影響颱風出海後的移速,地形高度越高颱風移速越慢,因而造成颱風離台後較大的降雨發生。由垂直水氣通量與累積降雨之關係可見,各項利於降雨發生之要素間彼此相互影響,地形高度的提高能夠增強低層輻合、並增強對流,但亦會造成颱風強度減弱,導致迎風面地區的風速減弱及水氣減少,因此降雨強度並沒有明顯的改變。 關鍵字:凡那比颱風、豪雨、地形效應
  • Item
    卡玫基颱風(2008)之數值模擬研究
    (2011) 楊筑方; Chu-Fang Yang
    卡玫基(Kalmaegi)颱風於2008年7月16至19日間影響台灣,在登陸台灣期間於中南部地區降下超大豪雨,造成嚴重水災及山區土石流。颱風離台後並引進西南氣流而造成豪雨。本研究使用WRF模式模擬卡玫基颱風個案,探討中部地區豪雨之成因,並針對颱風離台後,台灣西南方海域上空大氣環境與西南氣流造成之降雨進行敏感度分析。 模擬結果顯示,卡玫基為一水氣及風速分布不對稱之颱風,其西南側環流之對流發展明顯較旺盛。在颱風降雨時期,中央山脈的地形效應在對流發展及降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於颱風登陸後,來自颱風低層相對較乾冷之西來氣流受地形阻擋轉為向北至東北運動,並與西北方移入之暖濕對流帶於台灣中部地區輻合。輻合之氣流受到地形抬升,低層水氣舉升凝結,同時與不斷自海峽移入之對流帶於陸地上合併,而使對流系統發展更為旺盛,並在中部山區降下超大豪雨。此外,卡玫基颱風於出海前移速減慢,造成對流系統於中部地區滯留,也是豪雨成災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也利用FDDA資料同化法,在南海北部上空分別加入濕度及風場之虛擬探空資料,可以改善控制組模擬中西南氣流偏弱之情形,並進一步使台灣西南部地區模擬之降雨較接近於觀測。分析結果顯示,水氣與風場調整之後,於台灣西南外海至西南部地區上空水氣增加,位溫高,為一暖濕、不穩定之大氣環境,並於低層伴隨較強之西南風速。此環境有利於西南氣流伴隨之對流系統在通過台灣西南部外海時持續發展,並藉由台灣西南沿海附近強西南風吹送,移入台灣地區。此外,低層強西南風不僅能將潮濕水氣傳送至台灣西南部地區,並受到地形之抬升,使對流上升運動增強,低層水氣舉升凝結,而造成台灣西南部地區顯著之降雨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