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系(含 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9

本系設立的宗旨,首在養成學生具備地球科學五大學術領域–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充分之本職學能;本系的教育目標,則首重致力培養有志從事地球科學之專精人才,以培育優秀之地球科學研究人才和實務工作的專業人才為主軸,並以培養優良的中學地球科學師資為輔。特別是在國內各地球科學相關系所中,本系是唯一同時涵蓋五大地球科學研究領域,並擁有師範大學在科學教育專業基礎的高等學術機構,此為本系之特色。若志在從事中等學校地科教學,本系亦可提供地科教學知能和教育專業知識,充分培育健全之地球科學師資。

在課程上,為營造更優質的學習與研究環境,本系已適度調整原以師資培育目標為主的舊有課程架構,整合各地球科學次領域之基礎課程,降低本系必、選修課程之比例,大幅減少各次領域之必修課程學分,以增加學生在各次領域課程選修之自由度及彈性,進而充分落實各次領域之專業進階課程。此外本系並積極鼓勵學生,實際參與實驗、撰寫論文、從事專題計畫研究等,以豐富其研究經驗,訓練學生使其具備獨立研究之精神與能力。經由選修本系提供之更多進階專業課程,進而厚植學生之理論基礎、充實其專業背景,並強化其選定目標次領域之學術養成和專業訓練;連同充足的研究經驗,本系學生的未來發展,將更具時代性與面對挑戰時的競爭力,進一步達到「博而精、廣而深」的終極目標。近來本系更積極增聘優秀外籍專任師資,以全英語教學方式授課,期能增加學生之國際觀與國際競爭力。

本系在碩、博士班研究所的教育上,採一系多所之架構,除地球科學研究所外,還包括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本系研究所的研究重點與發展方向,首在地球科學各領域之深耕與研究發展,並加強各次領域間之跨學門合作,以進一步提升本系之學術研究及國際化,並為本系學生的訓練和學習,提供全面全方位的考量,以訓練學生從容面對多變的世界,因應未來的挑戰。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不同梅雨鋒面走向與移速對臺灣北部地區降雨影響之理想模擬研究
    (2019) 謝竣安; Hsieh, Chun-An
    每年5、6月梅雨季為臺灣重要的降水來源,此期間常受到鋒面影響而出現連續性的降雨,其中不乏有豪大雨個案。然而,不同梅雨鋒面所造成的降雨多寡以及分布不盡相同,而此結果受到許多複雜的因素影響,包括水氣含量、西南氣流、鋒面與地形效應以及中尺度擾動等影響,難以比較釐清單一條件在不同降雨個案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利用理想化模擬的方式簡化複雜的鋒面系統,排除其他因素,探討在真實地形下,不同鋒面走向與移速對臺灣北部降雨的影響。 為製作出理想化模擬的初始場,本研究先從分析資料平均得到鋒面前後的大氣垂直狀態,之後藉調整鋒後東北風的風向及風速,設定不同鋒面走向與移速。將東北風700 hPa以下的低層風場固定為均勻風場,其中,東北風風向與鋒面走向間維持45°夾角,意即隨鋒面走向而變化;東北風風速則對應鋒面移速,風速隨鋒面移速加快而增加。之後經由地轉風平衡式與地球大圓距離公式等計算,將東北風與西南風的大氣垂直狀態擴展為三維經緯網格資料。最後合併鋒前西南風場與鋒後東北風場兩個三維資料場得到理想化模擬的初始場,進行理想化模擬實驗。實驗設計8種鋒面走向,以角度表示,東西走向為0°,順鐘向為負,逆鐘向為正,分別為-20°、-10°、0°、10°、20°、30°、40°與50°。加上3種鋒面移速,分別為快(20 km/h)、中(15 km/h)以及慢(10 km/h)的鋒面移速,共24種組合,代表不同的鋒面情境。 為探討各鋒面模擬結果在臺灣北部的降雨情形,本文藉由實驗模擬結果分析不同鋒面情境下,臺灣北部降雨的強度與空間分布。並選取臺灣北部特定的區域範圍進行空間平均,並且依照實驗模擬結果選取臺灣北部因為梅雨鋒面系統發生降雨的時段,得到實驗的累積雨量、降雨強度以及降雨時間長度,進行臺灣北部降雨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在相同鋒面移速的情況下,鋒面的走向越接近20°與30°走向,降雨強度越高;鋒面的走向越接近-20°走向,則降雨時間越長,而在相同的鋒面走向情況下,鋒面的移動速度越快則降雨強度越高;而降雨時間長度則減少。臺灣北部累積降雨較多的實驗的可以分為長降雨時間以及強降雨強度兩個類,其中長降雨時間類型較為符合觀測,且有所有實驗中最多的累積雨量。另外本研究也發現,在特定的鋒面走向時,儘管鋒面移速慢,臺灣北部雖可有鋒面通過但是幾乎沒有降雨發生。然而相同的鋒面走向,當鋒面移速提高後,北部又出現降雨,顯示為鋒面走向、東北風強度與北部地形間的非連續交互作用。另外,經由垂直速度與輻散得時序分析,得知20°與30°時的上升運動與低層輻合較其他走向更強,有利於對流發展造成更高的降雨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