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系(含 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9

本系設立的宗旨,首在養成學生具備地球科學五大學術領域–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充分之本職學能;本系的教育目標,則首重致力培養有志從事地球科學之專精人才,以培育優秀之地球科學研究人才和實務工作的專業人才為主軸,並以培養優良的中學地球科學師資為輔。特別是在國內各地球科學相關系所中,本系是唯一同時涵蓋五大地球科學研究領域,並擁有師範大學在科學教育專業基礎的高等學術機構,此為本系之特色。若志在從事中等學校地科教學,本系亦可提供地科教學知能和教育專業知識,充分培育健全之地球科學師資。

在課程上,為營造更優質的學習與研究環境,本系已適度調整原以師資培育目標為主的舊有課程架構,整合各地球科學次領域之基礎課程,降低本系必、選修課程之比例,大幅減少各次領域之必修課程學分,以增加學生在各次領域課程選修之自由度及彈性,進而充分落實各次領域之專業進階課程。此外本系並積極鼓勵學生,實際參與實驗、撰寫論文、從事專題計畫研究等,以豐富其研究經驗,訓練學生使其具備獨立研究之精神與能力。經由選修本系提供之更多進階專業課程,進而厚植學生之理論基礎、充實其專業背景,並強化其選定目標次領域之學術養成和專業訓練;連同充足的研究經驗,本系學生的未來發展,將更具時代性與面對挑戰時的競爭力,進一步達到「博而精、廣而深」的終極目標。近來本系更積極增聘優秀外籍專任師資,以全英語教學方式授課,期能增加學生之國際觀與國際競爭力。

本系在碩、博士班研究所的教育上,採一系多所之架構,除地球科學研究所外,還包括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本系研究所的研究重點與發展方向,首在地球科學各領域之深耕與研究發展,並加強各次領域間之跨學門合作,以進一步提升本系之學術研究及國際化,並為本系學生的訓練和學習,提供全面全方位的考量,以訓練學生從容面對多變的世界,因應未來的挑戰。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不同氣候情境對長江流域暖季東移雨帶的影響與評估
    (2016) 張鳳茹; Chang, Feng-Ru
    觀測資料顯示,5月至7月在青藏高原東部產生的降雨,常有沿長江流域(29°N–34°N, 100°E–120°E) 向東邊傳播的現象。針對此現象,本論文主要探討的議題有二。其一為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區域模式,對2009年5月的長江流域東移雨帶進行三種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模擬,以求瞭解氣候變遷對長江流域東移雨帶可能造成的影響。其二為探討在計算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提高WRF模式模擬長江流域東移雨帶個案的能力。 針對議題一,本論文的研究結果發現: (1) 在現今的氣候條件下(現代情境),WRF對長江流域東移雨帶的模擬結果與觀測資料相似; (2) 在加入過去氣候變異的情況下(過去情境),WRF模擬的東移雨帶個數明顯減少,東移距離明顯變短,降雨強度明顯變弱; (3) 在加入未來氣候變異的情況下(未來情境),WRF模擬的東移雨帶個數、東移距離與現代情境下的模擬結果無明顯差異,但降雨強度明顯增強。分析平均環流場的差異顯示,在過去情境下,高層西風的減弱會造成東移雨帶個數減少與東移距離變短,而水氣傳輸的減弱是造成降雨強度變弱的主因。在未來情境下,因為高層西風無明顯變化,所以東移雨帶個數與東移距離與現代情境下的模擬結果無明顯差異,而水氣傳輸的增強(減弱)會造成東移雨帶降雨強度變強(變弱)。針對議題二,本論文選用不同解析度、不同嵌套方式、不同積雲參數法及雲物理方案,對WRF模擬長江流域東移雨帶的能力進行敏感度測試。結果證明提高水平解析度最能夠顯著改善模擬長江流域東移雨帶的結果。在相同解析度的情況下,雙向嵌套優於單向嵌套。而使用不同的積雲參數法或雲物理方案,則對模擬結果無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