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對職前科技教師的STEM教學概念與自我效能之影響-以「抗震結構設計」主題為例
    (2023) 古芷蓉; Ku, Chih-Ju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以抗震結構設計為主題,且符合臺灣科技師資培育教學現場需求的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結合工程設計流程與逆向工程策略,並透過建構、反思、探討、以及實踐四步驟,增進職前科技教師於STEM教學中應用工程設計流程引導學生整合應用不同學科知能的概念,並提高他們的STEM教學自我效能。為檢視模組之實施成效,本研究採用嚴謹的多重檢核設計混合研究方法,以臺灣某一科技師資培育機構的10位職前科技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前實驗設計研究來進行探究。在質性方面以深度訪談配合修正式後設重聽法蒐集資料,再利用語意流程圖析法針對職前科技教師的認知結構進行剖析,瞭解他們STEM教學概念的發展情形。量化方面則以問卷調查方式探究職前科技教師的STEM教學自我效能表現。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提出以下五點結論與建議:(1)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有助於職前科技教師的STEM教學概念認知結構發展。他們的STEM教學概念認知結構概念總數與概念連結總數得到提升,顯示藉由本研究發展之教學模組,職前科技教師在應用工程設計流程引導學生整合應用STEM知能的教學專業知識上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成長。(2)參與研究的職前科技教師於STEM教學自我效能前測的表現良好,表示他們在該師資培育機構的培育下,對於自己進行STEM教學的專業知能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信。同時因為潛在天花板效應,使得參與研究的職前科技教師在後測得分的進步幅度上受到限制。(3)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包含:經歷、反思、連結、以及實踐四個階段。透過整合重複式工程設計流程和逆向工程策略讓職前科技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經歷STEM學習歷程,並於第二和第三階段強化反思,促使他們轉換身份為未來教師,連結自身學習經驗與未來教學實務,最後藉由安排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他們深化學習的機會。(4)未來應用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時,應就教學單元設計、課堂討論與反思活動、分組機制等面向進行考量與分析,提供每一位學習者平等的機會發展STEM教學概念與提升STEM教學自我效能表現。(5)後續研究可以透過不同面向來進一步驗證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的實施成效,例如,涵蓋更多圓的研究樣本、剖析職前教師的訊息處理策略、提升他們的認知結構發展階段、或是探討影響他們STEM教學概念與STEM教學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此外,也可以針對教學模組在職前或在職師資培育規劃之應用進行探討。
  • Item
    高中生複雜問題解決能力量表之發展
    (2024) 陳柔君; Chen, Jou-Chun
    為提升學生適應未來能力,教育部提出21世紀關鍵能力,其中包含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常見的複雜問題包含工程問題,而複雜工程問題大多需要透過工程設計將問題分析並解決。臺灣高中階段的科技課程即包含工程設計為主軸的專題實作課程,目標為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整合,讓學生進行系統性的思考,與複雜問題解決所需能力有相符的部分。為使高中生在學習工程設計的流程時能與生活會遇到的複雜問題做連結,提早了解工程問題與複雜問題的關聯對未來實際應用工程設計流程會有所幫助。因此本研究以臺灣高中階段科技教育工程設計實作專題為背景,旨在發展一份高中生複雜問題解決能力之量表,探究學生透過工程設計實作專題課程的學習,會具備哪些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本研究邀請3位科技教育專家組成內容審查小組,以協助完成量表的指標及題項審查,發展量表的形式能帶入各個實作活動,方便不同單元使用。為使高中生清楚作答,本研究以橋梁結構的工程設計專題實作課程為情境導入,在學生完成橋梁實作後可依照學習的結果量測自己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最終發展的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指標包含六大構面,依序為「目標解構」、「探究並提出假設」、「動態預測」、「計畫與決策」、「監控與評估」以及「自我反思與調節」,同時亦依據研究結果編制13項能力指標。
  • Item
    韓國高中科技教育的變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21-06-??) Yubin Lee, Hyuksoo Kwon
    在南韓,科技教育是全國國定課程的科目之一。然而,高中科技教育仍然面臨了一些挑戰。韓國科技教育社群將克服這些挑戰列為優先事項。本研究的目標是檢視南韓高中科技教育的變遷。為達成此目標,本研究使用了韓國政府的「學校資訊系統」,並分析了忠清南道地區所有學校的課程文件。本研究蒐集並分析了2018至2020年的數據,用以了解高中科技教育的變遷。研究發現:(一)「科技與家政」科在共同選修科中佔比逐年減少;(二)職業選修科中,與科技教育有關的科目為「工程學入門」和「智慧財產入門」;這些科目大多在高中最後一年的專業課程中教授;高中科技教育在共同選修科中地位下降的趨勢相當明顯。韓國科技教育的專家應著力研究以提升高中科技教育在共同選修科中的佔比。此外,新設立的職業選修科有助於提升大家對高中科技教育的重視。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探究其他高中科技教育的傑出實例,並與其他科技教師分享。
  • Item
    高中生活科技課程採用STS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
    (2003) 鄭竣玄; Chun-Hsuan Cheng
    本研究旨在瞭解STS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學模式 對高中學生運輸科技學習與問題解決反應上的成效。為達到研究目 的,本研究先探討文獻中相關理論與研究,設計出高中生活科技課程 的「運輸科技STS 教學活動」,再利用準實驗設計針對高中一年級四 個班級(兩班實驗組,兩班控制組),進行八週的實驗教學,實驗前 後施以運輸科技素養測驗與問題解決量表,藉以瞭解STS 教學模式 與一般教學模式對學生在運輸科技學習與問題解決態度上的差異。實 驗後並對實驗組學生施以學習反應量表調查學生對STS 教學模式之 反應與感受,經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得到以下結論: 1. STS 教學模式較適合在科技教育中使用。 2. 採用STS 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3. 不同性別學生均適合修習運輸科技課程。 4. 不同性別學生均適合接受STS 教學來進行學習。 5. STS 教學模式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 Item
    臺灣與美國科技課程發展之比較研究
    (2006) 林坤誼; Kuen-Yi Lin
    面對新世紀的來臨,世界各國莫不致力於教育改革工作,並以提升國家競爭力為主要目標。臺灣主要以「綠色矽島」聞名世界,需要透過科技教育以持續培育高科技人才,因此中小學的科技教育便扮演重要的角色。臺灣的科技課程改革常會參照美國的發展趨勢,以現階段美國科技課程的發展趨勢而言,正如美國全民科技教育專案領導人Dugger所言,正逐漸朝向標準本位的潮流邁進。而當論及美國的標準本位教育改革時,加州可謂是此次美國標準本位教育改革的先驅,故其經驗應值得我國參考。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採用比較研究法做為主要的研究途徑,並運用文件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藉此一方面深入了解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另一方面則比較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以藉此找出臺灣科技課程發展的問題。透過上述比較研究的途徑,本研究除了獲致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外,主要亦研提出有待改進的問題包含:(一)中小學科技標準方面:(1)臺灣科技標準研訂理念的關切焦點僅限於學生,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則較忽略以學生為中心;(2)臺灣科技標準研訂過程缺乏相關規準與評鑑團隊,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研訂過程則缺乏確認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科技能力;(3)臺灣科技標準研訂成果缺乏具體表現標準與參考活動示例,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研訂成果則缺乏與設計相關的重要國際趨勢。(二)中小學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方面:(1)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理念未能全面地反應科技教育的學習價值,而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理念則較少考量學生的經費負擔能力;(2)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者的理念與科技教師發展科技課程的理念有差距;(3)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的發展採用標準關聯程序導致內容無法涵蓋所有能力指標,而美國加州由於科技教師常兼採數本教科書,故能否適切地達致科技標準的要求仍須考量;(4)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的內容侷限於課程綱要且教師手冊的功能不夠明確,而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的內容由於必須兼顧各地區需求,故較難反應單一學區特殊需求。(三)中小學科技教師課程發展方面:(1)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理念缺乏考量社區工業的需求,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理念則缺乏考量學校現況;(2)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程序並不符合標準本位的理念,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程序較符合標準本位的理念,但可能對科技教師而言會有較大的負擔;(3)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成果缺乏文獻探討與評量導板(rubrics)的規劃,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成果則缺乏學習報告的規劃。(四)專業團體方面:(1)臺灣專業團體缺乏強化生活科技教師的專業成長,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實際至教學現場輔導的規劃;(2)臺灣專業團體缺乏熟悉教育改革的成員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由表現優異的科技教師進行示範教學;(3)臺灣專業團體缺乏善用資訊與傳播科技以提供教師多元的進修管道,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製作相關的教材以供科技教師選用。(五)科技學會方面:(1)臺灣科技學會缺乏促進會員專業成長及與工業間互動的機制,而美國加州科技學會則缺乏影響學校排課的機制;(2)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學會在如何提升師資需求方面皆需要持續努力。依據上述研究結論,臺灣科技課程發展若能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改善,應可使我科技教育發展更為蓬勃。
  • Item
    準工程學習對綜合高中學生工程與科技學程選擇影響之研究
    (2006) 黃進和; Huang, Ching Ho
    準工程課程主要是介紹工程與科技領域的相關知識,提供工程與科技領域生涯探索的機會,以降低大學工程與科技系學生因興趣或能力不合而流失的比率,並藉此吸引更多高中畢業生升讀大學工程科系,滿足工程與科技的人力需求。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高中準工程教學活動,再以臺北市立南港高工綜合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探討準工程教學活動對學生工程與科技學程選擇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專家諮詢方式,發展高中準工程教學活動,再以實驗研究、調查法、輔導訪談等蒐集資料。研究工具除自行發展的準工程教學活動外,測驗工具採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4年發表的「興趣量表」,以興趣組型「實用型(R)」及「研究型(I)」探討學生對工程與科技領域的興趣。統計方式包含次數百分比、t檢定、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等。準工程教學活動發展與實驗研究等統計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一、準工程教學活動很有可能影響綜合高中學生對於工程與科技的學程選擇。 二、準工程教學活動是否影響綜合高中女生對於工程與科技的學程選擇,有待進一步實驗與考驗。 三、綜合高中學生接受準工程教學活動後,對工程與科技領域的興趣沒有顯著的增加。 四、綜合高中女生接受準工程教學活動後,對工程與科技領域的興趣沒有顯著的增加。 五、準工程教學活動能協助學生瞭解工程與科技領域的學習內涵與工作環境,但學生不認為能獲得工程與科技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探索。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準工程教育、準工程教學、準工程後續研究等,共計提出11項建議,提供工程教育與科技教育學者專家參考。
  • Item
    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對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修訂方向之研究
    (2006) 吳昇翰; Sheng-Han Wu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的實施現況、問題及其修訂方向。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本研究以2005學年度的公立國中生活科技教師為調查對象,利用分層隨機取樣的方式,郵寄出254份問卷進行意見調查,回收後共得有效問卷15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2.6%。所蒐集資料以次數分析、單一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獲致主要結論如下:(1) 不同背景的生活科技教師,對科技課程綱要中之課程理論面與教學實務面,其看法相當一致。(2) 生活科技教師對於課程綱要中科技的基本理念與能力要項,「重視程度」皆高於在學校中教學時的「符合程度」。(3) 生活科技教師較重視綱要中「過程技能」、「思考智能」、與「設計與製作」三項能力。(4) 生活科技教師支持未來「科技課程獨立」。(5) 若「科技」須與他科合併成為一新領域,以和「家政」科合併的接受∕同意程度最高。(6) 大部分生活科技教師認為科技課程的時數配當應採「每學期每週二節」。(7) 如在總節數(約為120節)無法變動的情形下,多數生活科技教師較支持「將科技課程在每個學年當中一個學期(上或下學期)實施,每週分配兩節」之排課方式。(8) 目前科技教育在施行上遭遇的主要困難,在於科技並非升學考試科目,因而不受學校的重視。(9) 未來規劃科技課程綱要時,應注重與其他學科在同一學習領域中的對等與和諧關係。
  • Item
    科技教育在國中階段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之研究
    (2005) 張嘉惠; Chang, Chia-Hui
    本研究嘗試藉由訪談學校相關人員,從學校整體觀點了解現階段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與作法,並由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中,進一步探討科技教育在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之現況與具體作法。為達成此一目的,本研究採用訪談法,選取臺北市四所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的國中,訪問其行政代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召集人、生活科技教師代表,由學校本位實施概況、課程設計、行政支援、教師專業、資源運用、成功特質與困難點等方向進行訪談。 根據訪談結果提出結論如下:一、在國中階段學校本位課程實施模式與作法(一)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現況:1、結合地區特色與六大議題等,發展學校特色。2、學校整體規劃時間區塊實施,設計架構方便執行。3、透過各層級會議進行協調與整合。(二)學校本位課程成功之因素:1、善用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彈性,推動校內的學校本位課程實施。2、校內成功的課程領導。3、教師的配合度高。(三)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之困境:1、各領域爭取授課時數,排擠學校本位課程實施時間。2、家長與社區的參與度較低。3、校內有兩種意見相互抗衡。 (四)學校本位課程之未來趨勢:1、透過課程評鑑過程改進實施模式。2、仍持續受到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影響。3、學校本位課程實施時間趨向時數減少、次數變少。4、透過社區及家長參與,帶入更多元資源二、在國中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在學校本位課程現況與具體作法(一)學校本位課程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現況:1、採用自然和生活科技關連較大的主題進行連結。2、採融入式實施。3、各領域或各科開設特色課程。(二)學校本位課程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成功之因素:1、善用學科特質,進行課程設計。2、於領域會議上示範教學、共同學習。3、以基測閱讀關鍵文章方式進行。(三)學校本位課程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之困境:1、人力支援方面2、主題尋覓不易3、初期課程設計負擔重(三)學校本位課程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未來趨勢:1、自然學域在彈性授課節數有增加之趨勢2、朝向人力、物力的精簡3、依據學校規模設計合宜的課程與進行方式 三、在國中階段科技教育在學校本位課程現況與具體作法(一)學校本位課程在生活科技學域實施現況:1、採活動課程進行主題式統整2、生活科技支援自然,設計出理論和應用兼具的課程(二)學校本位課程在生活科技學域成功之因素:1、朝向多元課程,開發學生多元能力2、配合課程的預備與銜接工作3、生活科技教師積極參與(三)學校本位課程在生活科技學域實施之困境:1、生活科技教師員額不足2、生活科技教師沒有想出支援學校本位課程的主題(三)學校本位課程在生活科技學域之未來趨勢:1、開發出適切的主題2、善用環保材質,進行設計製作。3、結合生涯輔導。 並對國中階段科技教育實施學校本位課程提出建議:(1)科技教師積極開發以生活科技為主題,又能兼顧自然理論的活動設計課程。(2)學校本位雖不是以生活科技為設計的主軸,但仍有切入的點。(3)積極與領域各類教師溝通,以爭取生活科技在學校本位課程的舞台。(4)融入社區資源,增加家長的參與。(5)依規定學校應增聘生活科技教師。
  • Item
    科技學習網之建置與應用
    (2002) 林珍瑩; Chen-Ying Lin
    本研究針對國中生建置一個融合MST及問題解決之科技學習網站,由專家及學習者共同評估本研究網站是否有助於國中生科技的學習,並從實施網路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學習者在網站中的學習情形。研究進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於網站製作,經過資料蒐集、設計及製作三個過程完成網站製作,並透過專家的評估及建議進行網站內容的修改;第二階段則以台北市某國中三年級四十六位學生做為研究對象,實施網路學習,並利用直接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來蒐集學習過程中之各項相關資料。將資料經過整理、編碼、統計等方法分析後得到下列四點研究結論: 1.本研究以問題解決為導向、MST為課程內容架構,成功的建置一個科技學習的參考網站。 2.本研究所建置的學習網站有助於國中生科技的學習,但其適切性則受學習者個人程度及學習方式影響。 3.學生在本網站學習方式可分為自我導向、測驗導向、毫無方向三種。 4.影響國中生在本網站學習的因素共有(1)先前的學習經驗、(2)所運用的媒體、(3)內容深度、(4)教師的督促、(5)學生對該學習內容的認定、(6)網路環境、(7)學習者間的互動 等七項。
  • Item
    網路化設計導向課程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學習之研究
    (2006-12-17) 王鼎銘; 游光昭; 鄭光閔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網路化設計與製作課程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學習的影響。近年來,課程改革趨勢重視將學生的創造能力趨勢納入學科的學習目標。有鑑於目前生活科技課程受傳統強調製作技術的影響,對於社會所重視設計與創意的發展無法即時呼應,因此,本論文提出把創造力學習融入現有生活科技課程構思,同時提供學生運用網路學習工具,探討透過網路生活科技課程實施社會建構學習對於學生創造力學習的可行性。研究首先透過創造性思考文獻探討,建構設計導向生活科技課程的理論基礎,其次規劃網路設計導向實驗課程架構。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研究樣本為新竹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童一百二十名,分實驗組(網路學習組)和控制組(傳統組)各兩個班級,進行實驗教學,以瞭解該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學習的影響。研究所使用測驗工具包括葉玉珠科技創造力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科技態度測驗量表、及電學相關知識的成就測驗。所得測驗資料以t考驗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最後根據質性與量化資料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根據教師訪談與觀察資料,網路化設計導向生活科技課程設計對於提供學生創造性思考學習有正面效益;(2)設計導向學習活動對學生創意構想設計能力學習與傳統課程有顯著差異;(3)學生在創意構想設計思考點中,實驗組對於電動車的外觀、電動車的構造、電動車的造型等思考點的反應次數較高;(4)專題製作過程中,電動車造造型及產品的製作流程方法二項思考點,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5)網路合作學習環境的過程,受到大部分同學的喜愛與歡迎,認為可增進學習興趣同時對於技能、情意及創造性思考等向度的學習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