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設計思考融入機器人教學之行動研究-以START!智慧小車為例
    (2022) 張庭綸; Chang, Ting-Lung
    本研究旨在應用設計思考融入於機器人教學,發展「START!智慧小車」教學方案,藉以探討融入設計思考的機器人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方式、分析融入設計思考的機器人教學課程會遭遇的困難與問題,以及探討融入設計思考的機器人教學課程對學生科技素養的影響,並根據研究結果研提相關建議。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38位高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16 節課,每節50分鐘的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中研究者藉由學習單、觀察紀錄、錄影、錄音、訪談紀錄及省思札記等方式,蒐集相關質性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論為:(1)以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模式設計課程,並適當融入設計思考步驟;(2)融入設計思考的機器人教學課程實施宜強調提問,並提供足夠的實作教學示範;(3)課設計思考融入機器人教學的整套課程耗時,且進度易受學生先備知能影響;(4)設計思考融入機器人教學課程對學生科技素養中的科技知識、科技能力、科技技能及科技態度有正向影響。
  • Item
    工程導向實作訓練對於提升高中生科技素養的影響
    (2022) 黃政嘉; Huang, Chen-Chia
    本研究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以科技素養為研究主題,針對北部某高中121名學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採用工程導向實作課程,控制組則採用傳统科技實作課程,進行準實驗研究。探討工程導向實作課程對高中生科技素養之影響。本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結論:(1)高中生的科技資訊來源主要是學校課程。(2)高中生一般的科技素養表现為中等偏上,但設計和創新思维能力普遍较弱。(3)工程導向實作課程的實驗组(EOPT组)在各方面的科技素養比傳统科技實作課程的對照组(TTPC组)提高幅度大。(4)EOPT组學生的技術素養表現明顯提升,其中技術能力提高幅度最大。TTPC组學生則在製作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有穩定表現。(5)兩组學生在技術態度上没有明顯改善。
  • Item
    人工智慧素養測驗發展及其與科技素養之相關研究
    (2020) 陳璽宇; Chen, Si-Yu
    本研究以教育部《和AI做朋友》系列教材為主,發展一份「人工智慧素養測驗」,據此分析我國當代高中生的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素養表現情形與差異性,包含AI知識、AI技能、AI態度三個構面。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不同性別、不同資訊來源之高中生是否會在AI素養的表現上有所差異或趨向,同時以洪國峰(2016)所發展之科技素養量進行測驗,並透過統計工具SPSS分析AI素養與科技素養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主要結論:(1)研究者自行開發的AI素養測驗具備優良的信、效度,未來研究者可使用與推廣;(2)我國高中生在AI素養的表現屬於中低程度;(3)男、女高中生僅在AI態度表現上面有顯著差異,在AI知識、AI技能等構面上沒有顯著差異;(4)如何接收AI資訊大多不影響高中生AI素養表現,僅選擇透過「學校課程」接收AI資訊與知識的學生具有較佳的AI態度素養表現;(5)AI素養與科技素養在態度構面上存在顯著高度相關,知識、技能構面倆倆之間亦皆存在顯著低度相關。
  • Item
    高中生活科技課程採用STS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
    (2003) 鄭竣玄; Chun-Hsuan Cheng
    本研究旨在瞭解STS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學模式 對高中學生運輸科技學習與問題解決反應上的成效。為達到研究目 的,本研究先探討文獻中相關理論與研究,設計出高中生活科技課程 的「運輸科技STS 教學活動」,再利用準實驗設計針對高中一年級四 個班級(兩班實驗組,兩班控制組),進行八週的實驗教學,實驗前 後施以運輸科技素養測驗與問題解決量表,藉以瞭解STS 教學模式 與一般教學模式對學生在運輸科技學習與問題解決態度上的差異。實 驗後並對實驗組學生施以學習反應量表調查學生對STS 教學模式之 反應與感受,經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得到以下結論: 1. STS 教學模式較適合在科技教育中使用。 2. 採用STS 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3. 不同性別學生均適合修習運輸科技課程。 4. 不同性別學生均適合接受STS 教學來進行學習。 5. STS 教學模式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 Item
    大學設計科系學生的科技素養與其造形創造力關係之研究
    (2010) 林振成; Chen-Cheng Lin
      本研究利用研究者自行發展之「大學設計科系學生科技素養量表」及「造形創造力量表」為研究工具,主要在探討大學設計科系學生的科技素養與造形創造力之程度及兩者之關係。以隨機取樣選取國內九所公私立綜合性與科技大學(學院)日間部設計科系與非設計科系學生共1000名為樣本,運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及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獲得主要結論如下:(一)大學設計科系學生具有中、高程度的科技素養與造形創造力;(二)大學設計科系學生在科技素養的表現男生優於女生,在造形創造力的表現則女生優於男生;(三)不同高中生活科技課程教學狀況的大學設計科系學生在科技素養的表現以偶而移作他用的表現較佳,在造形創造力的表現則四種狀況沒有程度差異;(四)大學設計科系學生的科技素養「技能」層面的程度影響造形創造力「審美性」層面的程度。「技能」愈佳,則「審美性」愈差;反之,亦然;(五)大學設計科系學生的科技素養程度影響造形創造力的程度,但影響力並不顯著;(六)「大學設計科系學生科技素養量表」與「造形創造力量表」,具有實用價值。
  • Item
    高中生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相關之研究
    (2012) 徐毅穎; Hsu, I-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科技史及STS 教材融入高中生活科技課程中,對 高中學生之科技素養及科技態度的影響。本研究先依科技史及STS 融入教 學的設計原則,開發相關之教材,再以科技史及STS 融入教學進行教學實 驗。此教學實驗是以210 位高中三年級學生為實驗教學對象,並依實驗設 計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實驗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傳播科技史及 STS 教材與一般教材,對於學生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的影響,並驗證學業 成就及科技態度與科技素養之間的結構關係模式。研究結論如下:(1)父 母職業、性別及學業成就對高中生的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表現會有影響; (2)使用科技史教材能提升高中生的科技素養與科技態度;(3)高中生 的科技態度與學業表現對其在科技素養的表現有正面的影響。
  • Item
    國中生的科技素養測驗發展及其表現之研究
    (2016) 洪國峰; Hung, Kuo-Feng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發展一份「國中生科技素養測驗」,據此分析國中生的科技素養表現情形及其差異,並建構科技態度與科技知能(知識、技能及能力)之間的關聯模式。在「國中生科技素養測驗」的發展過程中,本研究參考科技領域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國中階段生活科技的學習表現來編製素養測驗。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地區公立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分層隨機叢集取樣,總計回收有效問卷2192份,有效回收率為98.16%。透過因素分析、無母數統計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分析方法。歸納出以下結論:(1)本研究所發展的國中生科技素養測驗,具有良好信、效度且值得推廣與應用;(2)國中生的科技素養表現不盡理想,宜定期追蹤學生科技素養表現;(3)國中生對科技的態度尚屬樂觀,但在科技的興趣方面有待提升,尤其未來想從事科技領域工作的意願偏低;(4)國中男生在科技態度表現優於國中女生,但在科技知能方面上並無差異;(5)透過非正式課程可有助於培養學生對科技的態度,但仍須透過正式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科技知能;(6)科技態度對科技知能僅有偏低的正向影響。
  • Item
    國中特殊教育教師輔助性科技素養之研究
    (2002) 張美雯; Mei-Wen J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特殊教育教師需要具備之輔助性科技素養,以任教於台灣地區公立國中特殊教育教師為研究對象,依北區、中區、南區、台北市、高雄市等五區進行分層隨機抽樣,以郵寄問卷調查方式發出410份問卷,有效問卷255份,回收率達61.8%。 回收問卷資料經分析處理,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現職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對44項輔助性科技素養需具備程度之評定,達到「需要具備」程度者,共有40項需具備輔助性科技素養項目。經平均數排序後,需要具備程度最高者為「瞭解輔助性科技對特殊學生的助益」。 二、特殊教育教師對輔助性科技素養需具備程度看法,因不同背景因素(年齡、服務學校地區、教學年資、畢業科系、特教背景、輔助性科技教育訓練背景、班級學生是否使用輔助性科技產品、教師使用輔助性科技經驗)有顯著差異。其中以年齡較高、中部地區學校教師對輔助性科技素養需具備程度的評定較低;畢業科技與特教背景為特教系/所及輔系畢業學生、任教班級有使用輔助性科技學生、有使用輔助性科技經驗之教師對輔助性科技素養需具備定較高。而教師使用輔助性科技經驗是影響特殊教育教師看法的主要因素。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做為教育主管機關做為特殊教育教師規劃職前師資培育與在職教師進修課程規劃之參考。
  • Item
    網路化科技素養適性測驗系統之建置
    (國立臺南大學, 2006-04-01) 蕭顯勝; 黃啟彥; 游光昭
    本論文旨在發展一套標準化之網路化科技素養適性測驗系統,以提供生活科技教師及社會大眾一個評鑑科技素養能力的工具。本研究的兩個主要工作為(一)發展科技素養適性測驗題庫(二)建置網路化適性測驗系統。研究進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分為兩部分,一是以台北縣兩所中學國中部二年級47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經過設計藍圖、編擬試題、預試與評鑑、編輯正式測驗等四個步驟後,接著估計試題參數,並檢驗題庫資料與試題反應理論模式間的適合度後,完成科技素養題庫的發展。二為網路化適性測驗系統的建置,經過分析、設計、製作及評估四個開發過程後,完成系統建置。第二階段則從預試對象中抽取50名學生,實際使用系統測量科技素養能力,驗證系統功效。
  • Item
    透過生活科技課程培養國中生創造力之研究:自然環境策略(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0-07-31) 方崇雄; 游光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