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 6E 教學模式結合自我效能策略之 AIoT 實作課程對高中生 STEM 職涯興趣、學習成效及行為模式之影響
    (2023) 曹詠喬; Tsao, Yung-Chiau
    隨著工業 4.0 時代來臨,智慧物聯網等相關技術正逐漸落實於日常 生活,各國開始重視跨領域人才培育,以因應此大量且複雜的技術需求。 STEM 教育為一種跨學科整合式教學。而智慧物聯網相當適合作為 STEM 教學主題,其課程內容能整合科學、機械、數學、資訊等領域的 知識與技術應用,並加入人工智慧技術於其中。高中階段是發展 STEM 職涯興趣的關鍵時期,需培養生涯興趣與生 涯決策能力以利進行生涯準備與發展。然現行生活科技課程較少安排有 讓學生能主動探索興趣並進行整合實作專題的學習機會,導致大部分高 中學生對未來職業相關興趣與背景知識間有很大的認知落差。因此本研 究以 6E 教學模式透過智慧物聯網實作課程,協助學生進行多方探索培 養設計與探究能力,並整合跨學科知識與實作經驗。但因課程內容屬性 難度較高,致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同儕協助成為影響學習重要關鍵因素, 故將 6E 教學模式結合自我效能策略融入課程,使學生能主動參與課程 討論並在同儕輔助下順利完成實作,增進成就感與興趣,進而獲得更好 的學習成效與 STEM 職涯興趣。本研究透過準實驗設計探討不同教學模式(6E 教學模式結合自我效 能策略、6E 教學模式)對於高中生 STEM 職涯興趣及學習成效(物聯網 知識與實作表現)之影響,並透過行為編碼後進行序列分析,觀察學生 在實作活動中的行為轉換模式。透過共變數分析結果,發現結合自我效能策略之組別無論在 STEM 職涯興趣及在學習成效上皆達顯著差異且表 現較佳;透過行為序列分析,結合自我效能策略組別之學生為爭取教師 及同儕認可,會積極與同儕小組雙向討論各自理念,並分工協力完成實 作;對於教師之進階任務,會選擇接受挑戰持續探究,增進職涯認知並 累積相關經驗。藉由以上行為轉換顯著,佐以說明學生能具備良好的 STEM 職涯興趣與學習成效,此能對於未來在 STEM 相關職涯發展上有 所助益,滿足產業未來人才需求的質與量。
  • Item
    運用遊戲化6E模式之物聯網實作課對高中生學習態度、學習成效及行為模式影響之研究
    (2020) 張仲樸; Chang, Chung-Pu
    新課綱將資訊科技設為中學階段必修科目並推動運算思維教育,同時強調STEM這種橫向跨領域知識的重要性。物聯網可作為一種STEM教學,其作品整合了電路、物理、機械、資訊等領域的綜合性知識與技術之應用。 然而,一般的資訊科技教師是以專家程式設計思考程序教導學生編寫程式,相較之下,6E模式更能提升學習者設計與探究的能力,搭配實作教學活動可以整合理論知識與實作經驗,但在6E模式下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動機就成為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將遊戲化元素(故事、得分、排行榜、挑戰)結合6E模式,提出「遊戲化6E模式」,使學生在實作過程中更積極參與並能累積成就感,進而獲得更好的學習表現。 本研究透過準實驗設計探討不同教學模式(遊戲化6E模式、6E模式、專家程式設計思考程序)對於高中生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成效(物聯網知識、運算思維、實作能力)之影響,並透過行為編碼後進行序列分析,觀察學習者在實作活動中的行為轉換模式。透過共變數分析,結果發現在學習態度上,學習動機與自我效皆達顯著差異,遊戲化6E模式組別之表現最佳;在學習成效上物聯網知識、實作能力達顯著差異,遊戲化6E模式組別之表現最佳,運算思維則未達顯著差異;透過行為序列分析,發現不同教學模式的學生在物聯網實作課程,皆需要頻繁地和老師進行雙向溝通,並需要與組員進行分工實作;採用遊戲化6E模式組別之學生為賺取得分獲而採取更為積極的互動方式,會在討論後展開協同實作,並主動詢問或幫助其他同學,具有更多與他人雙向互動之行為轉換達顯著,佐以說明學生有更良好的學習動機、態度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