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9
  • Item
    臺灣與美國科技課程發展之比較研究
    (2006) 林坤誼; Kuen-Yi Lin
    面對新世紀的來臨,世界各國莫不致力於教育改革工作,並以提升國家競爭力為主要目標。臺灣主要以「綠色矽島」聞名世界,需要透過科技教育以持續培育高科技人才,因此中小學的科技教育便扮演重要的角色。臺灣的科技課程改革常會參照美國的發展趨勢,以現階段美國科技課程的發展趨勢而言,正如美國全民科技教育專案領導人Dugger所言,正逐漸朝向標準本位的潮流邁進。而當論及美國的標準本位教育改革時,加州可謂是此次美國標準本位教育改革的先驅,故其經驗應值得我國參考。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採用比較研究法做為主要的研究途徑,並運用文件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藉此一方面深入了解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另一方面則比較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以藉此找出臺灣科技課程發展的問題。透過上述比較研究的途徑,本研究除了獲致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外,主要亦研提出有待改進的問題包含:(一)中小學科技標準方面:(1)臺灣科技標準研訂理念的關切焦點僅限於學生,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則較忽略以學生為中心;(2)臺灣科技標準研訂過程缺乏相關規準與評鑑團隊,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研訂過程則缺乏確認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科技能力;(3)臺灣科技標準研訂成果缺乏具體表現標準與參考活動示例,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研訂成果則缺乏與設計相關的重要國際趨勢。(二)中小學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方面:(1)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理念未能全面地反應科技教育的學習價值,而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理念則較少考量學生的經費負擔能力;(2)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者的理念與科技教師發展科技課程的理念有差距;(3)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的發展採用標準關聯程序導致內容無法涵蓋所有能力指標,而美國加州由於科技教師常兼採數本教科書,故能否適切地達致科技標準的要求仍須考量;(4)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的內容侷限於課程綱要且教師手冊的功能不夠明確,而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的內容由於必須兼顧各地區需求,故較難反應單一學區特殊需求。(三)中小學科技教師課程發展方面:(1)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理念缺乏考量社區工業的需求,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理念則缺乏考量學校現況;(2)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程序並不符合標準本位的理念,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程序較符合標準本位的理念,但可能對科技教師而言會有較大的負擔;(3)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成果缺乏文獻探討與評量導板(rubrics)的規劃,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成果則缺乏學習報告的規劃。(四)專業團體方面:(1)臺灣專業團體缺乏強化生活科技教師的專業成長,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實際至教學現場輔導的規劃;(2)臺灣專業團體缺乏熟悉教育改革的成員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由表現優異的科技教師進行示範教學;(3)臺灣專業團體缺乏善用資訊與傳播科技以提供教師多元的進修管道,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製作相關的教材以供科技教師選用。(五)科技學會方面:(1)臺灣科技學會缺乏促進會員專業成長及與工業間互動的機制,而美國加州科技學會則缺乏影響學校排課的機制;(2)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學會在如何提升師資需求方面皆需要持續努力。依據上述研究結論,臺灣科技課程發展若能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改善,應可使我科技教育發展更為蓬勃。
  • Item
    應用逆向工程策略協助高中生於機械構造的學習
    (2012-07-31) 游光昭; 朱益賢; 林坤誼
    本研究運用逆向工程的理念來設計高中生之STEM取向的工程設計活動,此學習活動是以市面上常見之科技產品為示例,引導學生先瞭解其功能、而後分析其科學原理、構造設計、材料、組裝、製作與生產等技術。之後,則發展STEM機構模組並進行教學,此是以高中的生活科技活動為基礎,融入工程設計與STEM課程之概念發展而成。其課程設計之理念是以科技與工程為主軸,輔以數學與科學相關概念性及程序性知識的應用。本研究初步得到一些教學上的啟示: (1) 工程設計活動應加強機構設計概念與STEM相關知識的連結;(2) 學生的概念性與程序性知識會影響其製作過程中分析與評鑑的表現,而其機構設計成敗之關鍵亦取決於分析與評鑑之能力;(3) 逆向工程策略可幫助學生瞭解基本的機構知識,但需強化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
  • Item
    STEM實作活動對STEM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統整之影響
    (2013-07-31) 林坤誼; 游光昭; 張良德
    STEM 的議題在近年來受到許多的關切與重視,且培育STEM 創新者更是未來的重要趨 勢之一。針對此一培育STEM 創新者的趨勢,本研究著重在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職前 教師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探討STEM 實作活動對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統 整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期望藉此培育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具體而言,本計畫 主要分四年完成以下的研究目的:(1)發展STEM 實作活動以培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2)探究職前教師在STEM 實作活動中整合理論與實務 的學習過程、困難與解決策略;(3)探究職前教師在STEM 實作活動中收錄、推論、對 應與應用STEM 知識的學習過程;(4)分析整合類比問題解決理論的STEM 實作活動對 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5)探究職前教師運用反思性 的詢問以累積統整STEM 知識的次級經驗之歷程;(6)分析整合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 STEM 實作活動對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7)探究職前 教師在設計與製作過程中探究STEM 知識應用的學習歷程;(8)分析整合探究學習策略 的STEM 實作活動對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而為了 達到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主要擬採用內容分析法、專家座談、行動研究法、紮根理論 等研究方法,期能藉此深入瞭解STEM 實作活動對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 的影響,進而培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
  • Item
    應用逆向工程策略協助高中生於機械構造之學習
    (2013-07-31) 游光昭; 朱益賢; 林坤誼
  • Item
    從科幻小說探討學生科技學習的遷移模式
    (2010/8/31-2012/7/31) 林坤誼; 張良德; 李堅萍; 胡庭禎
  • Item
    從反思與實踐看國中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學習歷程表現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2010-07-01) 游光昭; 林坤誼; 洪國峰
    科技產品的製作是一個結合思考與實踐的歷程,思考主要是要求能運用學科的知識概念及工作程序的規劃,去作實踐前的準備;而實踐則是運用周遭的材料與工具等資源,去完成科技產品的設計與製作。本研究依據Zimmerman(1998)所提出的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發展一個科技實作活動的學習模組,並分析三十位國中生在經歷此學習模組的思考與實踐學習後,其在後續的實作活動過程的表現,以探討學生的反思與其實作作品表現之關係。本研究在歷經十一週的教學實驗活動之後,歸納以下結論:(1)國中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反思表現優於實踐表現;(2)國中生在進行科技實作活動的學習時,應優先加強有關技術操作的學習。
  • Item
    臺灣小麥故鄉的社區營造策略、困境與解決策略之研究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10-10-01) 余昕晏; 王雅慧; 林坤誼
  • Item
    操作技能對思考與實作表現影響之研究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2011-10-01) 林坤誼; 游光昭; 洪國峰
    本研究著重於探究操作技能與思考和實作表現之間的關係,並分析強化學習者的操作技能,是否有助提升學習者思考的深度與實作表現的完整性。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研究以兩班共61名八年級學生為對象,採準實驗設計的不相等控制組設計來進行實驗研究,並透過質性與量化資料的分析獲得以下的具體結論:(1)強化國中生的操作技能並無法有效提升其思考的表現,而是需強化其概念性知識以提升思考能力;(2)強化國中生的操作技能對其實作表現雖稍有助益,但更重要的是,需強化其程序性知識以提升實作能力;(3)思考強且實作強的學生若不能瞭解及運用質性知識,仍不足以掌握科技實作的運作系統。
  • Item
    科幻小說與科幻影片對激發國中生產品設計創意的效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01) 林坤誼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著重在探究透過科幻小說與科幻影片以激發八年級學生產品設計創意的效益,而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本研究主要採用準實驗研究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並針對四個班級共137位八年級學生進行教學實驗。依據本研究資料分析的結果,主要獲致以下研究結論:一、善用科幻影片較科幻小說能有助於提升國中生的產品設計創意;二、依據國中生的圖像型認知風格以規劃適性的科幻影片實作活動,有助於提升其在產品設計創意的表現;三、不同認知風格的國中生在產品設計實作活動中,未必皆能妥善運用其表徵方式以解決問題,故教師在實作教學過程中仍需要給予適切的引導與協助。
  • Item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與系本位課程發展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2011-11-01) 潘世尊; 林坤誼
    近年來,教育部技職司積極推動「系本位課程」的發展,研究者本身所任教學校也已實施以「系本位課程發展」為評估焦點之「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多年。為強化它們的效能,96 與97 學年皆參與該項評鑑的研究者,試著針對本校所實施之「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及各系推動「系本位課程發展」之情況進行反省性的探究,以發現潛隱於其中的問題所在,並提出因應方案。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評鑑前會議、評鑑後檢討會、參與者正式與非正式回饋、專家審查、課程研討會議及評鑑結果的分析統計等途徑蒐集必要資料。藉由這些資料的參考與反思,研究者對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指標與實施方式,以及系本位課程發展之進行提出具體改善建議。本文之探究歷程與結果,可供有志於推動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及系本位課程發展之教育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