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照顧經驗之質性研究--女兒的觀點
    (2014) 蔡佳容; Chia-jung Tsai
    本研究目的在於深入了解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在失智親人生病歷程的照顧經驗,採用詮釋現象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以呈現現象主體的經驗。具體而言,研究者透過四位自願受訪的失智症患者的女兒的觀點,根據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所蒐集到的資料,來分析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照顧經驗。在研究結果的呈現上,研究者以家庭照顧者的受苦和因應兩個面向來理解照顧經驗的內涵,在分別分析個別受訪者的照顧經驗之後,進一步詮釋其中共同的經驗主題。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在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照顧歷程中的受苦經驗方面,研究者詮釋出其內涵為:無力掌控失智症的降臨和進展、長期照顧過程的變數層出不窮、長期處在不確定和矛盾的疑惑不安中,持續單向付出對失智親人的愛、照顧者必須同時肩負多重角色責任,以及手足支持不夠孤軍奮鬥。 在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因應經驗方面,研究者詮釋出其內涵為:照顧的動力來自維持關係連結、照顧互動的原理是掌握生命本質的需要、照顧的立基是專注於此時此刻失智親人的福祉、照顧過程有賴專業的支援、照顧者以內在意志力扭轉困境、照顧的成就在於達成角色任務、從照顧經歷中學習觀照內在自我與生命本質。 本研究結果同時呈現出女兒的照顧處境是在被照顧者、照顧領導者及協同照顧者三個角色間持續轉換形成的。研究者除了詮釋並討論上述研究結果外,也討論這些結果對助人工作者的意義。文末說明本研究的貢獻與限制,並對諮商心理師、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 Item
    從「忍氣吞聲」到「輕安自在」:自我與人際拿捏困境者之諮商經驗研究
    (2011) 趙容嬋; Jung-Chan Chao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華人的人際和諧脈絡下,面對人際互動中「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者的人際困境與諮商經驗。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紮根理論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共訪談八位研究參與者(八位女性,平均年齡22.6歲,大學生四位,研究所學生四位)。研究發現,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的研究參與者,其困境內涵主要可分為兩類,類型一是因為在關係中「做自己」而受挫,類型二是重複以他人為重的人際模式,但開始感受到不舒服與自我被壓抑的痛苦。至於他們不敢「做自己」的因素主要有三,分別是關係維持的必要性、好我形象的建立與保持以及成長歷程中的社會學習經驗—和諧為重。經過諮商介入後,研究參與者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新的協調狀態則有人際互動關係的改變、自我的改變以及理解讓自己受苦的僵化的觀念而不受困。綜合研究結果,研究參與者在藉由諮商介入後,他們從困境到轉化的因應歷程可以「人際互動中陷入『做自己』與『維繫和諧』困境者的協調歷程概念化模式」呈現,此模式共分為五個階段:「虛性平衡」、「忍氣吞聲」、「消極抗衡」、「自我強化」及「輕安自在」。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未來研究及諮商輔導工作的相關建議。
  • Item
    成人生涯轉換歷程 之敘事研究
    (2014) 謝幸軒
    本研究主要以具有生涯轉換經驗的成人為訪談對象,探討他們生涯轉換的心路歷程,瞭解影響其求學或工作過程中進行轉換的因素,以及發現生涯轉換階段的調適方式,並且闡述在轉換後帶來的成長與改變。藉由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四位研究參與者分享其生涯轉換歷程的生命故事,並且將訪談內容整理為文字資料,以[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模式進行研究的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的生涯轉換動機如下:(1)個人因素:包含背景與心理因素;(2)環境因素:包含社會環境與工作環境因素;(3)個人與環境交互影響因素:包含個人願望或自我期許、對未來的評估或考量、人際因素與其他。 綜觀研究結果,研究參與者在生涯轉換歷程中所遭遇的挑戰與困境涵蓋五個主題:(1)不確定性帶來的猶豫;(2)家人或朋友的反對;(3)公司新文化的衝擊;(4)工作內容的生疏;(5)工作型態的改變。 參與者用來協助自己度過生涯轉換階段的調適策略包括:(1)進行自我探索;(2)運用專長或工作經驗;(3)尋求人際網絡的支持;(4)請益於長輩或同儕;(5)時間管理與壓力調適;(6)持續自我充實與提升;(7)以正向思維面對困境;(8)追求信仰與心靈的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的分析,參與者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發現在生涯轉換過程中確實帶來許多成長與改變,對個人造成的影響與意義可以歸納出五個主題:(1)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2)累積個人的實力與能量;(3)面對生涯變動的彈性思維;(4)因應挑戰與困境的轉念;(5)逐漸明朗的人生價值觀。 最後,研究者提出研究結論、研究限制與建議,以及研究歷程的反思。希望透過此研究,能夠提供學校教師、生涯諮商輔導員、面臨生涯困境者以及對此研究主題有興趣者一些啟發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