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3
  • Item
    大學生文化智商、幽默感、幽默風格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
    (2024) 黎廣鎰; Lai, Kuong-Iat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的文化智商、幽默感、幽默風格與學校適應的關聯性,探討不同性別(男、女)與學生身份(港澳生、原民生、一般生)的表現差異,及探索幽默感於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中介效果與幽默風格於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共抽樣204位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結果發現:男、女文化智商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動機性文化智商有所差異;不同學生身分文化智商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後設認知性文化智商中原民生的表現顯著大於港澳生、認知性文化智商中原民生的表現顯著大於一般生;男、女學校適應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學業適應有所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學校適應沒有差異;男、女幽默感總分沒有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幽默感總分沒有差異,僅幽默理解能力有所差異,原民生顯著大於一般生和港澳生;男、女於攻擊型幽默、自我貶抑型幽默具有差異,親和型幽默與自我提升型幽默沒有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幽默風格沒有差異。相關部份,整體文化智商與親和型幽默風格、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整體幽默感和整體學校適應間具有正相關,同時與攻擊型幽默風格具有負相關。中介部份,幽默因應能力中介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調節部份,親和型幽默增強大學生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進一步發現一般生自我貶抑型幽默緩衝後設認知性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一般生自我貶抑型幽默緩衝認知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研究最後建議透過不同之研究方法、工具與樣本數之擴大能有效驗證本研究之發現,進一步釐清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為後續回應大學生學校適應議題的基礎。
  • Item
    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人際關係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果
    (2024) 邱玥容; Ciou, Yue-Rong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在父母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中是否有中介效果,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上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法,獲得469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社會自我效能感知量表中文版」以及「中文版UCLA孤寂量表第三版」及個人基本資料。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性別差異;(2)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年級差異,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具有年級差異;(3)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間有顯著關聯性;(4)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焦慮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無中介效果;(5)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逃避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進行探討,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文本連貫效果在大學生閱讀科學文章之角色
    (2022) 王孜甯; Wang, Tzu-Ning
    大學是從課室學習邁向獨立自主終身學習的重要過渡階段,倘能在此時期找到有效解讀科學文章訊息的方法,將有助於提升現代公民必備的科學素養。文本連貫性(text cohesion)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文本連貫性對臺灣大學生閱讀科學說明文的理解為研究核心,而臺灣目前並沒有評量大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二:第一,因著研究需求,發展一套適用於測量大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第二,探索文本特徵(即文本連貫性)、讀者特徵(即閱讀理解能力、先備知識)與任務經驗(即閱讀文章加上做測驗為一次任務週期)在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關係,透過眼動等線上(on-line)歷程資料、測驗等離線(offline)測量資料,以及結合線上與離線的提示回溯放聲思考原案,探討大學生閱讀高低連貫性科學文章時的閱讀理解表現和歷程。研究參與者為120名20—30歲之大學生(含研究生),隨機分派至四種實驗組別,每位參與者皆會閱讀兩篇各約1,500字的地球科學文章,閱讀順序採平衡設計,操弄條件為文本連貫性(高連貫性 vs. 低連貫性)和任務經驗(初次任務 vs. 再次任務)。參與者先進行特徵變項的測量,包括研究者自編《大專生說明文閱讀理解測驗》和《先備知識測驗》,隨後依照分派組別閱讀科學文章,同時錄製其眼動情況,閱讀後實施閱讀表現測驗,包括提示回憶測驗與理解表現測驗。第二次任務的閱讀和測驗結束後再進行提示回溯放聲思考(cued retrospective think-aloud),即播放參與者閱讀時的電腦螢幕畫面與眼動軌跡,請參與者解釋自己是如何進行閱讀的,做為閱讀歷程解釋的輔助。在資料分析的部分,閱讀表現和全文層次、主題層次眼動指標資料採線性混合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LMMs)進行分析。閱讀表現結果發現,在控制文本內容後,文本連貫性對大學生科學文章理解表現的效果會受到任務經驗調節,連貫效果(即高連貫文本比低連貫文本更有利)僅出現於再次任務者的理解表現,而初次任務者則否;另一方面,再次任務者閱讀高連貫文本時比初次任務者有更好的理解表現;從全文層次的眼動資料的確可以發現,再次任務者在高連貫文本的總凝視時間、總凝視次數皆顯著高於初次任務者,顯示有過任務經驗的讀者會調整自己的閱讀方式,投注更多心力在高連貫的新材料上,支持自我調整學習理論(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但任務經驗對於低連貫文本的理解表現和全文層次眼動指標並無影響;至於提示回憶表現則未出現文本連貫性與任務經驗的交互作用。此外,不論在理解表現或提示回憶表現,連貫效果並未受到閱讀能力或先備知識調節,因此能力強化效果假說(ability-as-enhancer hypothesis)或補償假說(compensation hypothesis)並未獲得支持證據;但閱讀能力與先備知識皆產生主要效果,亦即高閱讀能力者與高先備知識者皆有較佳的理解表現和提示回憶表現。眼動資料顯示,閱讀能力越高者解碼科學文章訊息越容易(反映在較低的平均凝視時間),且閱讀能力有可能與主題段落較快的理解整合有關(反映在其中一篇文章的主題層次再次注視時間越少);而先備知識越高,主題層次每字凝視時間與首次每字注視時間越少,表示處理科學文章訊息需花費的認知資源越少,尤其是初始處理。概念層次眼動指標資料採滯後序列分析(lag sequential analyses, LSA),結果顯示再次任務者閱讀高連貫文本會進行較為密集的概念參照,尤其是在因果集合、比較對照等結構性強的子主題內會有較多的概念間視覺轉移;初次任務者在閱讀低連貫文本時經常做的是跨主題的參照,再次任務者在閱讀低連貫文本反而增加的是局部參照,或許這也部分反映了任務經驗增加沒有帶來低連貫文本閱讀表現進步的原因。閱讀階段層次眼動指標資料使用三次成長模型(cubic growth curve analysis, GCA)進行分析,將凝視時間切割為總閱讀時間的每10%為一個波段,針對材料中各個別頁面形成縱貫資料,結果顯示科學文章第一頁在閱讀初期有較多凝視時間,但趨勢持續下降,隨後凝視又會在第八波段左右再度增加,顯示閱讀中後期讀者會回到首頁重讀,至於其他頁面的凝視時間通常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但依照頁面順序,由升轉降的反曲點位置會有波段遞移的情況,到了閱讀中後期又會緩升,但並非每一頁都出現這種斜率轉正的曲線,顯示到了閱讀中後期通常為選擇性的認知處理,帶有特定的閱讀目的。整體而言,本研究為Kintsch建構—整合模式中的表徵層次提供了實徵證據,以歷程資料和測量資料共同描繪大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樣貌,呈現文本特徵與讀者特徵交互影響的情況,強調理解模型需要考慮文本特徵(即文本連貫性)的潛在複雜性,同時涵蓋一些支持閱讀理解的其他歷程(例如:自我調整),以及通常需要納入的個別差異因子(即閱讀理解能力和先備知識)。最後提出理論與實務上的啟示、限制,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 Item
    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獨處之中介效果研究
    (2023) 吳秉臻; Wu, Ping-Chen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在父母依附關係與獨處經驗中是否有中介 效果,了解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獨處經驗上是否有顯著 差異。本研究以 508 位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之形式進行量表填 答,問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情緒調節量表」與「獨處經驗量表」及基本資 料。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和統 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1)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正向經 驗;(2)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3)依附焦慮直 接正向影響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 未來研究與諮商輔導實務工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與助人相關工作者參考。
  • Item
    大學生親子衝突、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關聯研究
    (2022) 蔡閔柔; Tsai, Min-Jou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檢驗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以及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裡健康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大一到大五的在學大學生,共787人。研究工具包含「親子衝突量表」、「親子關係動盪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心理困擾量表」及「心盛量表」,並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使用SPSS的外掛軟體PROCESS檢驗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呈現如下:一、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及心理困擾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大學生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動盪則和心盛呈現顯著負相關。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困擾具有部分中介效果;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盛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三、四種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理困擾之關係的調節效果皆不顯著;而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中的「妥協策略」、「直接衝突策略」與「積極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盛之關係存在調節效果。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具體學術研究與大學生諮商輔導之建議,做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參考。
  • Item
    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與療效探究—以大學生為對象
    (2020) 呂念庭; Lu, Nien-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與療效。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欲進一步探索生涯議題的大學生,分別進行五到六次的個別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接受個別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來了解諮商對當事人之經驗,並歸納諮商產生的療效。研究者將所得訪談資料,以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第一為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內涵,包括:對 自身狀況的探索與認識、重整自我並連結優勢、 敘說 內心渴望以增進自我了解、連結個人困擾與優勢資源、透過反思生活經驗來覺察優勢力和意義感等。第二為優勢取向生涯諮商的療效內涵,包括:(一)生涯目的感的探索有助於聚焦生涯方向、(二)優勢特質的探索協助當事人以全面性與正向的眼光來看待原先困擾,藉以看見轉機與更多可能性、(三)未來想像的探索促使當事人看見渴望,並增加實踐夢想的行動力、(四)諮商員的正向態度能引發當事人進行深入覺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利參考。
  • Item
    以敘事認同觀點探究大學生擔任輔導志工之經驗─以育幼院輔導志工為例
    (2020) 高薇雯; Kao, Wei-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大學期間擔任輔導志工的經驗對於自我認同發展之影響,本研究採取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邀請五位曾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的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Lieblich、Tuval-Mashiach與Zilber(1998)提出的「整體─內容」以及「類別─內容」方法分析研究資料,以了解個體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之主觀經驗以及對自我認同發展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1. 研究參與者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之重要經驗包含:(1)帶著不同起念激盪出不同的生命體驗;(2)轉入個別晤談輔導志工角色之調適;(3)藉擔任輔導志工經驗更貼近自我;(4)在個別晤談服務中成長、轉化;(5)與個別晤談小攜手的關係成為生命中重要的關係經驗;(6)成為幹部的成長與承擔。2. 研究參與者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期間自我認同發展的軸線包含:(1)在攜手關係中照見自我;(2)在督導與夥伴眼中映照出未曾看見的自我;(3)在矯正性的團督經驗中孕育出新的自我;(4)在攜手角色中回觀過去生命經驗;(5)在擔任幹部的經驗中拓展自我同時發展社會認同;(6)在輔導志工角色中探索生涯並發展職業認同。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反思,同時針對後續研究者以及相關人員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為例
    (2020) 李敬亭; Lee, Ching-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以雙元自主性之觀點,檢驗個體化自主性及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大專院校之在學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並使用便利性抽樣,聯繫四所北部大學入班進行團體施測,共回收278份有效問卷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採用「母親依附量表」、「父親依附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下述為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大學生之母親安全依附高於父親安全依附,且大學生關係自主性發展較個體化自主性高,此外,家庭和諧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中表現最佳的向度。 二、「性別」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與自我悅納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年級」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級顯著高於低年級。 三、大學生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個體化自主性」、「關係自主性」及「心理健康」之間,兩兩變項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母親依附與關係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而父親依附與個體化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母親依附。 四、在控制性別及高低年級等背景變項後,「個體化自主性」和「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母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以及大學生父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皆成立,顯示母親依附及父親依附皆可透過雙元自主性間接影響心理健康。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
  • Item
    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
    (2005) 佘金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大專院校學生共761名,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早年親子互動經驗量表」、「生活適應量表—(一)、(二)」、「目前人際互動經驗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所得的資料分別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早年依附與成人依附的關係: (一)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能夠預測成人依附傾向。 (二)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型態傾向於持續早年依附型態。 二、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鬱傾向的預測情形: (一) 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父親關懷、母親關懷呈負向關聯,且受同性雙親影響較大;雙親保護則與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較無關聯。 (二)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呈負向關聯,與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呈正向關聯,而與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無顯著關聯。 (三)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傾向比早年依附經驗更能預測憂鬱傾向。 (四)女大學生的憂鬱傾向受依附因素的影響情形可能比男大學生明顯。三、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問題解決能力的預測情形: (一)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早年母親關懷呈正向關聯,而與早年與父依附經驗較無關聯;且雙親保護與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較無關聯。 (二)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疏離依附傾向呈正向關聯,而與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傾向較無關聯。 (三)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傾向比早年依附經驗更能預測其問題解決能力,且女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可能比男大學生更容易受依附因素的影響。 四、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大學生的憂鬱傾向有顯著差異: (一)持續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得較好,皆顯著優於持續不安全依附者。 (二)習得安全依附大學生克服了部分負向早年依附經驗,減低了憂鬱風險,但負向早年依附經驗造成的風險仍有殘餘。 五、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差異: (一)持續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較優。 (二)習得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情形並不明朗。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親職教育與大學生輔導工作上,並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三種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運用與摘要表現影響之研究
    (2010) 陳茹玲; Ju-Ling Chen
      本研究透過兩個實驗探討不同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使用差異,以及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運用及摘要表現的影響。 實驗一以42名不同閱讀能力的台灣師範大學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放聲思考原案分析,探討不同閱讀能力的大學生在閱讀策略使用上的差異。結果顯示,高閱讀能力的大學生比低閱讀能力者在精緻化策略、重新建構策略、理解監控策略的使用較頻繁。實驗二根據實驗一的發現,針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較少使用的策略設計三種閱讀策略教學課程,並進一步探討不同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學生策略使用與摘要表現的影響。 實驗二的研究對象為83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其中,19名學生接受精緻化策略教學課程(實驗一);20名學生接受組織統整策略教學課程(實驗二);24名學生接受理解監控策略教學課程(實驗組三);另有20名學生為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四週,每週一節(50分鐘)的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控制組不接受教學課程。所得資料以共變數分析、趨向分析驗證假設。結果顯示: 在中測,閱讀策略教學對三個實驗組學生的閱讀策略使用有增進效果,不過在摘要能力上,只有「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有顯著增進效果。 在後測,閱讀策略教學對三個實驗組學生的閱讀策略使用有增進效果,其中,「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的增進效果比「精緻化策略教學組」、「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為高。在摘要方面則是只有「精緻化策略教學組」與「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對於學生的摘要能力有提升效果。 四週閱讀策略教學結果顯示,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有助於三個實驗組大學生的閱讀策略運用。實驗組在前、中、後測的趨向分析結果顯示,各組學生在其所接受訓練的閱讀策略類型之使用進步情形呈現直線趨向。摘要能力方面,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於「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精緻化策略教學組」的摘要表現有增進作用,其中又以「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有較佳的摘要能力增進效果。至於,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的摘要能力增進作用,則會受到文本難度影響,當文本比較簡單時,讀者的摘要表現較好,當文本變難時,讀者的摘要表現反而不理想。